首页 理论教育 后现代主义建筑二十讲:《城市计划》

后现代主义建筑二十讲:《城市计划》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有机会把这些观念付诸实践时,库哈斯会动用他认为有价值的都市生活中的全部力量投入到独一无二的设计形式,并与当代生活的变化随时保持同步。库哈斯不断把他对当代城市的观察融入他的设计活动中:他自己称之为“拥挤文化”。几乎我们接触到的新事物,都被库哈斯纳入了对建筑学的反思之中。比如,库哈斯有关普通城市的思想,认为,今天城市变化的真正力量在于资本流动,而非职业设计。

后现代主义建筑二十讲:《城市计划》

《城市计划》(2002)是他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担任教授时期的作品:第一部为720页的《突变》,然后《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最后是《大跃进》。这三本书都收集了库哈斯的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分析了在别人眼中被视为“非城市”的诸多事例,如西非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庞大企业集团,作者认为尽管那里缺乏基础设施,但它们功能强大。作者还考察了中国城市的迅速增长和购物习惯对城市景观的影响。评论家们常批评库哈斯过于愤世嫉俗,好像西方资本主义和全球化摧毁了所有的文化身份,毕竟在库哈斯的书中,不断强调着这一论调,“到最后,除了购物所剩无几”。然而,这种看似愤世嫉俗的论调最终被证明是“写实主义”的,例如机场,甚至博物馆(由于财务问题)都不得不依赖礼品店的经营而生存。

当有机会把这些观念付诸实践时,库哈斯会动用他认为有价值的都市生活中的全部力量投入到独一无二的设计形式,并与当代生活的变化随时保持同步。库哈斯不断把他对当代城市的观察融入他的设计活动中:他自己称之为“拥挤文化”。再一次,购物活动被视为“智能舒适”,在分析中国城市的不受管制和致密特征时,评价标准的讨论难有统一可信的标准:密度、新鲜度、形状、大小、金钱等。例如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设计中,库哈斯没有选择常见的摩天大楼形式,而是设计出了一系列空间集合,能安排好多个部门还能满足公众的参观需要——又一次,库哈斯将其交叉功能引入了新设计中——能够让广大市民到现场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通过这些方法,库哈斯希望把建筑师从一个行将就木职业的焦虑中恢复过来,恢复对当代生活的崇高诠释,即使它很短暂。

在对城市的认识的过程中,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诸如网络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变革、建筑不得不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对城市发展速度的思考、资本财富在城市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建筑师的收入与建筑作品及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几乎我们接触到的新事物,都被库哈斯纳入了对建筑学的反思之中。这种反思构成了库哈斯理论的基础,所指者何并不唯一,分析视角时常变化,难免有极大的炫目感和跳跃性。(www.xing528.com)

从微观上讲,他要求建筑应对每种社会新问题作出回应,以保持一种先进性。从宏观上讲,他的结论就是建筑学的“末世论”,他在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授奖仪式上发表讲话中说道:“我们仍沉浸在砂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这种末世论不是灭亡论,而是指传统建筑学理论的解体与消亡。

比如,库哈斯有关普通城市(generic city)的思想,认为,今天城市变化的真正力量在于资本流动,而非职业设计。城市是晚期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无尽重复的结构模块,设计只能以此现实为前提思考并成形。在这个意义上,库哈斯颠覆了传统“场所”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