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位于东三环路的北京中央商务区内,高234米,有44层。2002年1月1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赢得了竞赛。评审团成员中包括建筑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见本书第7章)和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Alexander Jencks,见附录80)。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启用。多位国家和北京市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大楼荣获2013年高层建筑与城市人居环境委员会颁发的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
项目包括两座地标式的高楼:一个是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把包括新闻、广播、演播室和节目制作等在内的与电视制作相关的全部功能和与其相互关联的其他可能活动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另一个是电视文化中心,包含了酒店、电视剧场、录音棚等不同功能的设施。中央电视台大楼是一个媒体公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形成一个公共娱乐、户外拍摄和视频制作工作室共存的景观综合体,成为CBD中心绿轴延伸出来的一部分。
今天人们对中央电视台新大楼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古里古怪造型,和看上去不甚稳定的结构方式。许多人不禁要问,建筑师是如何想到这个造型的呢?基于地块限制和央视总部大楼功能空间的复杂性,大多数建筑师往往会延续“一堆裙房加几个巨型高层建筑”的形式。然而,与中央电视台新大楼相对的马路西侧的国贸大厦(一、二、三期)建筑就是按照这个逻辑修建的,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30余年。它们作为北京的形象象征,或在北京市民心中的位置,显然难以超越。无论是库哈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性格,还是当时正沉浸在“申奥”成功的北京市政府眼中,平淡无奇的、仅以建筑高度来“打榜”的做法显然太低级,无法承载这个时代和这个群体的雄心壮志。因此,建造一座“由新理念支撑的、具有新形式的新建筑”,似乎是当时甲乙双方内心最为合拍之处。
在方案创作中,库哈斯把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全部功能分成了六个功能区,而且这六个区域之间还常有关联或排斥的关系。对于建筑师来说,如何“铺排”和“摆布”这六个区域就成为“打造”建筑造型最重要的依据。库哈斯创造了一个环状的形式——一个在垂直方向有6°倾斜的、见棱见角的环形。这种造型既从形式上化解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还设计出一种新的上下贯通的形体。经由此,库哈斯把一种“二维”的圆环,改造成了“三维”的体块。而圆环的中心此时便成为一座巨大的、倾斜的、似乎还顶着个屋檐儿的“大门洞”(建筑完成后也被北京市民戏称为“大裤衩”)。无论如何,这座建筑的造型可谓“一鸣惊人”,非常好地承载了当时甲乙双方的内心意愿,其能中标也便顺理成章了。
然而问题来了,这个从未存在过的结构体系对工程专家和施工单位来说,是一堆没了没完的巨大麻烦。针对建筑的特殊体形,大楼的某些部位(主要是大体块的交接部分,尤其悬挑部分的交接处)承受了极大的不合比例的结构荷载,而其余部分的荷载极小。相应的解决方法是放弃均匀的结构布置,而根据各部分的荷载特点组织结构网络。结构框架由一系列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结构杆件组成,杆件密度大的地方往往是荷载密集的位置。这样大胆和创新的结构组织方式是“适应性”的表现。这座建筑的修建被认为是一个结构性挑战,特别是因为它处于地震带。雷姆·库哈斯认为,这座建筑“从来就不是中国人构想出来的,也绝不会是欧洲人建造的,它是一种被重新定义的混合物”。
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庞大体形是对于一系列相关想法的表达:相互平衡,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建筑的重量分布在六个相互关联的体量之上。其中四个体量互相支撑,只有在同时存在的时候才能达到结构的稳定;两个悬挑的体块在空中连接到一起,不可分割。传统的摩天大楼只有一种处理方式:通过满足“重力”需求而达成一种“反重力”的艺术效果,结构和趋势都在垂直方向上展开。由于人们对重力习以为常,自然也认为这种趋势理所当然。但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通过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视角:摩天大楼也可通过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结构和艺术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建造,这显然为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让摩天大楼不再平淡无奇。——这种对摩天大楼设计手法的“改造”或“丰富”,显然比菲利普·约翰逊和迈克尔·格雷夫斯的手法更具革命性,影响更深远。(www.xing528.com)
在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中,超过50%的楼面(其中38层中有11层,总共的55层中有28层)是不连续的,这给建筑内部垂直交通的有效解决出了难题。电梯系统设计时便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交通效率:将区域内电梯和直达电梯结合使用,对电梯前厅有明确界定,明确通往各楼层的分区,限制电梯的垂直运动范围,在电梯使用的高峰期尽量减少电梯停顿的次数,等等。双层轿箱电梯既节省了交通面积,又节省了用于交通的时间。这种按照不同楼层进行电梯分区的做法,我们在诺曼·福斯特的(Norman Foster,见本书第12章)的香港汇丰银行中也曾见过。
图17-26/17-27/17-28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造型奇特
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外围护结构,采用了类似微生物皮肤肌理的处理手法,建筑表皮由细小的“鳞片”组成。在某些角度或某种光线下,建筑是透明的,从另一些角度看却是半透明的。固有的纹理和投影图像成为建筑的另一层表面。多层隔热玻璃以及编织形态的细金属网组成外墙,光线透过玻璃和金属网进入建筑内部。夜晚来临时,建筑内部照明将使整个建筑体成为一个造型独特、肌理丰富的发光体。
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建设场地位于两条具有特殊意义轴线的交会处:沿三环延伸的南北向商业轴线和沿长安街延伸的东西向政治轴线。实事求是地说,在这个位置修建的任何建筑都必须具有“地标特征”。无论设计逻辑如何,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绝对担得起这个定位要求,就表达新北京、新时代的雄心壮志而言,肯定比那些司空见惯的所谓“现代主义”或“美国后现代”式样的建筑更优秀。(图17-3/17-26/17-27/17-28)
从库哈斯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设计方案中标时起,关于漠视中国建筑师的原创性、北京古都风貌被破坏、中国各城市成为西方建筑师古怪想法的“实验场”等理由,都被用来攻击过库哈斯和他的设计。十几年过去了,今天看来当初的许多理由显得幼稚可笑:(1)任何国际招标或方案竞赛的目的都不是为了给各国建筑师做“排行榜”,也绝无此能力,其本意只是为了给投资方找一个好方案或聘请一位合适的建筑师;(2)北京古城风貌被破坏,难道是因为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难道不是在库哈斯进入中国之前,北京的古都风貌早就被破坏了吗?(3)20、21世纪之交的北京城,真的有些外国建筑师“实验场”的味道,但当年库哈斯和央视大楼建设方的雄心壮志,不是在十几年后看到了成果?我们或许不能说库哈斯的“大裤衩”是能征集到的最好设计,但我们却可以肯定,如果我们当时为了造价、为了结构、为了一点点自尊心,而否定了一个漂漂亮亮的常规设计,今天一定会后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