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所在地区是巴黎的第十九大区,原是不怎么景气的蓝领社区,法国密特朗总统执政后结合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提出振兴巴黎的九项大工程,其中三项都位于拉维莱特区,包括拉维莱特公园及其北、南两端的科技工业城与音乐城,三者形成一个集文化、娱乐、教育、交往、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区。
公园设计方案是通过国际竞赛选出来的。竞赛要求中明确宣布要修建一个“21世纪的公园”,鼓励探索新的构思,参加设计的有来自36个国家的471位参赛者。1983年3月,确定伯纳德·屈米的方案中标。屈米在设计过程中曾邀请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见附录66)共同切磋,是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第一个建成的作品。公园的改造工程从1984年一直延续到1987年。
建成后的拉维莱特公园把科技城(欧洲最大的科学博物馆)、三大演唱会场地和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都包括进来了,总面积为55.5公顷,成为巴黎的第三大公园。实际上这个文化综合园区是由绿地串联起来的若干已建成的大型公共建筑构成,场区绿地面积比巴黎市区最大的杜勒里公园大15倍。公园里的文化场馆密度之大居巴黎之首。(图16-1/16-4/16-5/16-6/16-7/16-8/16-9)
图16-4 拉维莱特公园水畔景色
图16-5 在乌尔克水渠和圣丹尼斯水渠的交汇处看公园
图16-6 沿着乌尔克水渠建造的步行道,后面是真力时音乐厅
(www.xing528.com)
图16-7 拉维莱特多功能大厅,左边是拉维莱特大剧院
图16-8 克拉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见附录63)和妻子布鲁根的雕塑作品——《埋葬的自行车》
图16-9 葡萄园
公园规划方案完成后,其中的博物馆、音乐厅、剧场等由多位著名的当代建筑师设计完成,包括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附录84)、阿德里安·凡西尔贝(Adrien Fainsilber)、菲利普·谢(Philippe Chaix)、让-保罗·莫雷尔(Jean-Paul Morel)、杰拉德·沙马尤(Gérard Chamayou),当然还有屈米本人。
拉维莱特公园内有一条笔直的通向市区的东西向的乌尔克水渠(Ourcq Canal),将地段分为大体的相等的两部分。科技工业城采取阿德里安·凡西尔贝的方案,是典型的高技派建筑,主体建筑体量很大,差不多是蓬皮杜艺术中心的4倍,长270米,宽110米,高47米,主馆南侧还有一个不锈钢抛光的镜面球状大屏幕电影馆(La Geode),有386个座位,直径36米,状似浮在水池上,入口在水池下面,有连廊与主馆相通,该工程1985年对外开放。
拉维莱特公园西南端的音乐城被公园的入口广场分割成两部分,入口广场正面是19世纪建成的多功能大厅。西侧是国立音乐学院,平面布局比较规整,包括200间练习用的琴房、三个音乐厅、图书资料馆和学生宿舍,可为1 200名学生提供教学、演出和居住,音乐学院主体建筑平面呈L形,屋顶为波浪形。东侧是音乐教育研究所,包括1 200座位的音乐大厅和音乐博物馆,设计充分利用不规则的三角形地段。音乐大厅为巨大的椭圆形,像漩涡的中心;博物馆在北侧,面向广场,体型尺度较小。音乐研究所布局潇洒,设计中运用了隐喻与动态构成,音乐大厅与博物馆之间的回廊由顶部采光,螺旋状的空间配合变幻的光影,像是凝固的音乐。音乐城的形体、色彩给人以抽象艺术享受,特别是东侧的音乐教育研究所,既是公园入口的标志,也是通往巴黎大道的里程碑,音乐城的设计人是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包赞巴克,他也因此而获得199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此外,公园区内还建有一个4 000座的帐篷顶的真力时音乐厅,最初是按临时性建筑考虑,现已成为永久性的流行音乐厅。
自从公园落成以来,人们对它提出了许多批评。对一些人来说,这个公园已与公园功能的人文尺度无关,巨大的开放空间似乎挑战了游客对城市公园的期望。伯纳德·屈米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似乎有意创造了与历史无关的场所,努力剥除标志系统和传统表现,这一努力甚至已经渗透到建筑设计,这导致了“非场所”现象的产生。屈米建构出的这种“非场所”感,提供了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真实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