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34岁的皮亚诺和38岁的理查德·罗杰斯,与意大利建筑师吉安弗朗哥·弗兰奇尼(Gianfranco Franchini)合作与美国和欧洲的众多重要建筑事务所竞争,最后获得了著名项目的设计委托——蓬皮杜艺术中心,这是20世纪法国新的国家艺术博物馆。当时的二人都名不见经传,在博物馆或其他主要建筑类别中尚无建树。《纽约时报》宣称,他们的设计“把建筑世界翻了个底儿朝天”。用更文学化的语言描述:这个建筑把内部结构暴露在外了。从这个新的博物馆外部,可以看到明显的建筑物的框架结构,供热和空调管线被涂以光亮的色彩。自动扶梯被安放在一个透明的圆管中,在建筑表面可以看到其成斜线布局。建筑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彻底改变了巴黎马莱区的商业和文化气质,这也使得皮亚诺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建筑师之一。(图13-1/13-4/13-5/13-6)
媒体将这种风格描述为“高科技”风格,但这种提法后来被皮亚诺所否认。对于“波堡”(Beaubourg)[1],他是这样说的:“是一架快乐的城市机器,像是一个从儒勒·凡尔纳小说中跑出来的巨大生物,或是一个停泊在船坞里的奇怪船舶……这是一种双重挑衅:既是对传统学院派的挑战,也是对当代技术图景的模仿。仅将其理解为‘高技派’显然是错误的。”
(www.xing528.com)
图13-4/13-5/13-6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前的文化广场颇具巴黎艺术趣味,建筑外部可见的交通、电气、设备等内容被处理得极具图案装饰效果
皮亚诺和罗杰斯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应属典型的“后现代建筑”,无论是其趣味还是手法,都如此。但这座建筑显然与之前几位美国建筑师的后现代建筑式样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何处呢?西欧和美国在进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道路不尽相同、发展动力也不甚一致。形象地说,经典现代主义建筑其实是个典型的“原发性”的欧洲风格,而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却基本可算是“原发性”的美国风格了。这与两者建筑业的发展程度、建筑理论和设计哲学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他们各自的工业基础和经济背景等都有关。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前期后现代理论在美国建筑领域声誉日隆,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欧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生活也发展到新高度,一个普遍富足乐观的社会,自然呼吁新建筑形式的出现。
皮亚诺的设计并未像美国后现代建筑那样,对古典建筑语汇进行后现代“拼贴”,而是从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将通常应被建筑“包裹”在内的“物什儿”全部平摊在外,并用现代主义以来的视觉设计手法,将这些非同寻常的主题“梳理”成具识别的形式语言。我们其实说不清这是对现代科技的“揶揄”“反讽”还是“吹捧”……皮亚诺和罗杰斯的这件作品观念超前、手法老道、充满了时代的开放与乐观气息。蓬皮杜艺术中心至今仍是巴黎市民乐于逗留之处,也是巴黎艺术品位的鲜活展示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