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纽约五人组的起源及后现代主义转变

纽约五人组的起源及后现代主义转变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后来的“纽约五人组”。这些人后来被称为“灰色五人组”,用来区分格雷夫斯及其伙伴们的“白色五人组”。“灰色组”认为“白色组”主张的纯粹的现代主义美学将导致建筑师们对实际场地的具体情况、空间功能需求和使用者日常生活的漠视。格雷夫斯则彻底叛离了五人组最初追求的“现代主义”。

纽约五人组的起源及后现代主义转变

1962年,格雷夫斯应聘到普林斯顿大学执教时只有28岁,此时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见本书第8章)也被普林斯顿聘来任教。二人是好朋友,此前在罗马时已认识。埃森曼从罗马回美后便在柯林·罗(Colin Rowe,见附录52)手下研究意大利理性主义理论。于是格雷夫斯也与罗相识,二人都受到罗的很大影响。年轻的格雷夫斯和埃森曼合伙参加了一系列设计竞赛,并赢得了一份10万美元的规划研究项目资助款,于是他们用这笔钱请来了一批著名学者来普林斯顿作访问教授,其中还包括肯尼思·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见附录65)。这些大师的相继到访终于惊动了大学校长,他亲自约见了两位年轻的教师/建筑师。直至此时,格雷夫斯才知道原来校长也毕业于罗马的美国学院,当然年纪比他们大得多。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处于社会大变革中,年轻人开始奉行一套与其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学生们常参加一些政治抗议活动,尤其反对越战和任何形式的战争。在这十年间,发生了一系列改变美国甚至世界历史文化观念的事情,如人权运动、性解放、嬉皮士、反文化运动、猪湾事件和美古导弹危机、美国出兵多米尼加、肯尼迪总统遇刺、马丁·路德·金遇刺、1968年的“五月风暴”、1969年的“阿波罗”登月……

与风风火火的时代运动相比,当时美国建筑界仍固守所谓的正统观念,建筑界的整体气氛沉闷压抑。格雷夫斯和埃森曼二人对现状极为不满,于是他们通过聚会的方式,吸引了二三十位建筑师和评论家一起讨论建筑问题。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后来的“纽约五人组”(New York Five)。这个小组的成立纯属偶然:1969年,时任纽约现代博物馆的馆长德雷克斯勒和柯林·罗正在试图对近现代建筑进行重新深入研究,而这些年轻的建筑师对柯布西耶二三十年代的白色住宅很感兴趣。之后,他们在1972年出版了《五位建筑师》(Five Architects),197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再版,影响更大。

这五位建筑师试图效忠于一种纯粹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这是他们研究20世纪20-30年代柯布西耶作品的重要原因,然而仔细分析他们的作品会发现,他们每个人的理解和设计手法都非常不同。将其称为“××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和学术环境,据说这还得益于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见本书第1章)的指导。

此后,事情又有了戏剧性的变化。在1973年5月的建筑师论坛上,他们的书引发了强烈的指责,于是两拨儿建筑师的论文分别被收录进了论文集《五对五》(Five on Five)。论战的一方是被约翰逊认可的五位建筑师,另一方的五位建筑师分别是罗马尔多·朱尔格拉(Romaldo Giurgola,见附录54)、艾伦·格林伯格(Allan Greenberg,见附录75)、查尔斯·摩尔(Charles Moore,见本书第3章)、杰奎琳·T.罗伯逊(Jaquelin T.Robertson)和罗伯特·亚瑟·莫尔顿·斯特恩(Robert Arthur Morton Stern,见附录79)。这些人后来被称为“灰色五人组”,用来区分(或者对抗)格雷夫斯及其伙伴们的“白色五人组”。“灰色组”认为“白色组”主张的纯粹的现代主义美学将导致建筑师们对实际场地的具体情况、空间功能需求和使用者日常生活的漠视。“灰色组”的观点获得了费城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见本书第2章)的认可,并引发了人们对本土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兴趣。(www.xing528.com)

这次发生在美国建筑界中的论战,值得今天中国建筑界和设计界仔细研究。正是经历了这一过程,美国建筑师群体在精神上渐趋独立,最终摆脱了欧洲观念的影响。自此以后的美国建筑设计界呈现了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的态势。经历了这一阶段,美国建筑界方且成为众多最新建筑思想和建筑设计成果的“原产地”,而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建筑界其实首先看到的就是经过此次思想洗礼过后的“美国版”的建筑史和设计哲学。后来的各种建筑思想和流派(如后现代主义、新都市主义、解构主义等)的出现和繁荣,都得益于这一时期由建筑师、教授、学者、艺术策展人、文化编辑等共同“演绎”的文化事件。

五人组成员之后的职业经历,或许是我们观察这一时期美国建筑发展的窗口:(1)约翰·海杜克(John Quentin Hejduk,见附录64)是五人中的最年长者,也被认为是五人中的大学问家,他描绘了美国建筑发展的蓝图。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他以诗人和理论家的身份从事工作。(2)查尔斯·格瓦德梅(Charles Gwathmey,见附录74)以多产的设计成就而闻名,当然其合伙人罗伯特·西格尔(Robert Siegel)在此间也功不可没。应强调的是,格瓦德梅的作品保留了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3)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见本书第11章)也是多产的建筑师,而他的创作过程就是从“五人组”的起点开始持续改进,追求更加纯粹的形式;所以可以说迈耶的建筑保留了最为纯粹的现代主义美学,可被称为“新柯布西耶”风格。(4)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见本书第8章)是五人中最能自如地游走在设计实践和理论表述间的建筑师。不过他的这个做法也招致反感,并常被归类于“解构主义”。(5)格雷夫斯则彻底叛离了五人组最初追求的“现代主义”。他最早否认了自己与其他四人的关系,之后他成为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回过头来看,他的作品趣味更接近于当年的“灰色组”。

有趣的是,20世纪70年代晚期至20世纪80年代早期,“白色五人组”的彼得·埃森曼和“灰色五人组”的杰奎琳·T.罗伯逊还成了合伙人,虽然他们二人的设计委托工作是分开进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