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纪念馆是文丘里1972年设计的,或许是他最具创新精神的一项设计,它使我们可以从更高层次理解后现代建筑的含义,堪称“后现代建筑的里程碑”。
富兰克林纪念馆靠近美国费城的埃尔弗雷斯小巷,小巷是费城,甚至美国最古老的一条街道,至今保护得很好。走进费城的老城区,人们首先会看到慢慢行进的老式马车,这是一种为旅游观光服务的马车。由于游人和居民都较少,宁静的林阴道和古色古香的民居区又把人们带回18世纪的美国。
富兰克林纪念馆建在富兰克林故居的遗址上,可免费参观。纪念馆的主入口沿着城市老街而且仍保留着老样子,通过门洞才能进入纪念馆的内院,主体建筑建在地下,通过一条缓缓的无障碍坡道可进入地下展馆,展馆包括几个展室和一个小电影厅,以多种形式展示了富兰克林一生的丰功伟绩。
富兰克林旧居建成于1763年,这座房子位于街区中间的一个大院子里,需要通过市场街的小巷才能到达。虽然此后他在海外生活的时间很长,但他任期中的较长时间都居住在费城的这所住宅中,其间富兰克林曾参加了第二次大陆会议 和美国制宪会议。自1785年起,他便久居于此了。1787年,富兰克林建造了一个印刷所,因为他的外孙本杰明·富兰克林·贝奇(Benjamin Franklin Bache)要在那里印刷出版《费城之光》一书。1790年,富兰克林在此辞世。
后来这个院子成为一项房地产项目而被重新开发,于是印刷所在1812年被拆除。自1950年起,直到20世纪60年代,国家独立公园管理局开始收购这些土地,将其作为考古发掘现场和研究富兰克林时期建筑的场地来运营。(www.xing528.com)
1974年,在距离美国建国两百年庆典之前,文丘里和劳赫设计事务所作为费城颇有影响力的设计公司完成了富兰克林庭院景观设计和纪念馆的建筑设计。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方钢管构建起来的“幽灵框架”房屋,勾勒出庭院中早已被毁掉的两个重要建筑的轮廓。若想完全复制两个小建筑,当时专家们掌握的相关信息并不充分,于是两位建筑师转而重建了结构。这种设计手法后来在一些其他历史遗址景观项目中也被采用。纪念馆被设置在富兰克林庭院的下面,周边由考古遗迹围绕。1986年,在这个项目完成十年后,国家公园管理局认为这两个“幽灵框架”应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然而遗憾的是,或许这种设计手法无法为“历史学家们”所理解,这座建筑竟然被列入了“毫无历史贡献”的项目清单中。根据国家史迹名录的提名清单,较大的框架表示的是富兰克林的房子,49'5"长、33'宽、屋顶脊高50'6"(约15×10×15.4米);较小的框架表示的是印刷所,48'长、20'宽、屋顶脊高48'(约14.6×6×14.6米)。设计师用地面铺装方式明确表达了房屋的界限,混凝土质的“帽兜”造型构筑物引导参观者向下观看,引导观者进入设置于地下的富兰克林纪念馆。(图2-9/2-10)
2011-2013年,富兰克林纪念馆进入一个多年期的全面改造过程中。文丘里和斯科特·布朗(当时她还在事务所参与工作)对这个改造方案表达了不同意见,因为新的方案显然完全不理解1974年设计的价值所在便进行了多处改造。纪念馆改造完毕于2013年8月再次对公众开放。
图2-9/2-10 富兰克林纪念馆院子中的两个“幽灵框架”,左侧的框架较小,表示的是印刷所,右侧的框架较大,表示的是富兰克林的房子
富兰克林纪念馆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首先它没有采用人们惯用的恢复名人故居原貌的做法,而是将纪念馆建在地下,地面上为附近居民开拓了一片绿地,改善小区环境、造福后人,这样的做法想必富兰克林的在天之灵也会欣慰。为了保留人们对故居的记忆,文丘里采取了两项措施,其一是以一个不锈钢的架子勾勒出简化的故居轮廓,文丘里戏谑为“幽灵框架”(Ghost Structure),这是高度抽象的做法;其二是将故居部分基础显露,显露的办法是运用展窗直接展现给观众,并配合平面布置图及文字说明,介绍基础在故居中的位置及故居各部分的功能,这种方式同样可以使观众对故居的原貌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更精彩的是展示基础的展窗同时也成为绿地中不可缺少的现代雕塑,它的大小、方向与“幽灵框架”共同组成一幅完美的构图。这个设计极具创造性,展示的基础是真古董,颇有些考古发现的味道,更加引人入胜;“幽灵框架”是符号式的隐喻,甚至明喻;而纪念馆埋入地下,地上用于绿化的做法则是兼顾历史与环境的绝妙佳作。在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不乏具有创造性的建筑,但大多数是在造型技巧方面的创新,而富兰克林纪念馆则是建筑设计深层次的探讨,纪念馆没有那些过分喧嚣的造型表演,主体建筑默默地埋在地下,但它却引人深思,或许也体现了富兰克林的品质。设计充分体现了文丘里的观点——“对困难的总体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