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国际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员流动,不是浅层次的交流,也不是形式上的合作,需要辩证吸收国外职业教育的优秀精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但从目前职业教育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情况看,国际化的深度、广度都不够,大部分院校都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
在人员的国际流动方面,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主要是向国外输送生源,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国内就业,进入国际竞争市场的对外开拓性人才严重匮乏。教师主要是短期性的进修、培训、互访、考察较多,进行长期性深度学习的较少,获得国外先进知识、提高国际化交流的能力有限;引进的外教开展语言教学的较多,结合职业教育专业进行科技研发、解决实际难题的不多。
在招收留学生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留学生规模并不大,面向国外留学生开设的全外语课程数量很少,对国外留学生的吸引力还亟待增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职业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限制了部分职业教育专业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的实践机会。
在课程建设上,大部分院校以语言类课程为主,专业的国际化教学类课程、国际能力综合培养的公共课程以及国际职业资格课程不多,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和实现国际教材本土化的也很少,数量有限的外国留学生来华也主要是学习中国文化和汉语表达。
在科学研究方面,国内职业院校参加国际学术性会议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也非常少,教师国际科研合作能力还显得很薄弱,吸收、转化国外先进科研成果的成效还很不明显。
在国际化学习氛围营造方面,国内大部分职业院校由于处于国际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国际化工作和教育教学相脱节的情况,也存在忽视国际化学习环境打造的情况,国内师生在校园内并不能切实感受到学校浓厚的国际化氛围。文化氛围是软支撑,缺少相应的文化氛围,不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成长。(www.xing528.com)
在引进职业教育资源方面,高职院校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专业引进的项目并不多,引进资源的优势也往往并不突出,高职院校多是引进其教学理论、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方面的内容,对国际化课程体系的了解深度不够,在争取国外职业教育的核心教学资源和其背后重要的产业资源的主动意识也还不够强。且高职院校引进的先进资源与我国职业教育的融合度不够,未能将国际优质资源切实吸收转化,限制了高职院校自身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高。
就国际化办学的有效性而言,一些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名称与实际不符。随着教育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高职院校抢夺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竞争比较激烈,有的院校由于自身实力有限,缺乏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但对国际化办学又有着迫切需求,存在着“拿到碗里都是菜”的错误倾向,想尽办法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但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形式大于重内容,以致国际化办学成为一个掺有水分的“虚名化”标签,没有使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出真正的价值和应有的作用。
在与地方互动交流方面,高职院校往往忽视了地方资源的运用。高职院校着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和对外拓展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也应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世界,积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依托地方对外发展的部署,拓展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格局。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合作往往局限于学校内部,缺少与地方互动和交流的意识,既限制了国际化资源的整合,也没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职业教育“走出去”方面,由于各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在处理文化适应性和教育本土化方面也面临着不少难题,且输出的中国文化、中国理念较为碎片化,在创新技术等方面的输出有限,亟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约束和规范高职院校“走出去”的路径,保障和维护高职院校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资源优势,更加系统地推广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内容、标准等,加快本土人才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