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学的总体情况来看,现有的国际合作、合作办学项目中,涉及的专业主要是水平相对较低的工商管理、财经大类等,而国外合作方一般是普通高校或培训机构,大多是外国教育机构和普通高校。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充当的主要角色就是为这些普通高校和机构输送我国的毕业生去留学。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与其他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合作关系仅仅是以国外院校盈利为基础的,很少有双方院校积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技术攻关等。还有就是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项目往往自费将选定的学生送往海外院校或企业学习、交流或实习三个月至六个月,这种短暂的经历只能以完成国际合作培训目标的形式出现。事实上,这种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和办学项目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国际专业知识和掌握一般技术的需要。因此,国际合作交流与办学项目的规模和水平现在都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归根结底,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合作规模小、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职院校对国际合作的规划不够长远,站位不够高。高校国际合作项目最明显的表现是公益性、价值性和效益性。但是比普通专业高出一倍的学费和其他高额条件使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学校和项目的办学变相成为富裕家庭学生的国际化的经历,阻碍了那些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教育或海外经验交流来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学生。而且在高职院校开设的留学项目中,一些学术和非学术培训项目的认证没有明确规定,大多数学生只能及时完成联盟培训模式,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这些联盟培训并不能真正实现2 + 2、3 + 1等理想模式的培训目标。由于一些高职院校想要快速取得国际化的成果,他们所开设的一些合作交流项目没有制订或规划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作为约束条件,导致与国外高校签订的国际合作合同内容不充分、不严谨,不能保证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保护学生的个人利益。
另一方面,虽然留学经历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明显的好处,但对于大多数学生和学校来说,高昂的学费仍然是一个问题。如果交换的资金由学生单独承担,那么这种交换的好处总是有限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国际化工程”中明确将“留学生体验”纳入工作计划。在上海教育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中,“政府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出国留学”。许多学校开始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海外经历,或者交换学生,或者分担一些费用。因此,尽管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相当一部分经济条件不被允许的家庭,仍然希望通过出国留学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高职院校中类似的国际交流经常被学者批评为预备班和外国教育机构的资源基地。然而,高职学生出国留学主要通过学校的海外友好学校渠道进行,在高职学生升学其他渠道尚未开放、国内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学生需求与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众说纷纭。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内外劳动力市场将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舞台。从教育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来看,需求方最了解教育产品的优缺点,也就是说,商界作为产品的使用者,最了解其教育制度培养的学生的全球竞争力。(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