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的发展起步较晚,仅有二十余年的历史,该理论存在两种核心要素,第一种核心要素是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第二种核心要素是国家和院校两个层面的二维动因理论。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各国学者在第一种核心要素中增加了人力资源要素,在第二种核心要素中增加了国际组织和区域两种要素。
简·奈特的动因理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的基础和标志。她认为:“动因是指一个国家、部门或高等院校对国际化进行投资的驱动力,反映在政策制定、国际交流项目开发和项目实施等层面,支配着人们对国际化带来的利益或成效的期望。”
简·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包括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等4个维度和19种具体动因,在每个不同的时代,每个动因表现出来的作用和影响是不一样的。在20世纪80年代,政治动因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被认为越来越重要,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动因走向了主导位置。但是在2005年,简·奈特认为这样的动因归类有所欠缺,一些动因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不能被简单归纳,例如政治和经济,它们涉及的因素很多,之间的界限和区分不明显,且相互有关。(www.xing528.com)
因此简·奈特提出了一个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框架,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分为国家层面(包括人力资源、经济、教育发展等)和高校层面(国际品牌、教育质量、经济等)的动因。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热点,相关的动因理论也被不断地提出,姚宇琦、韩宇提出了二动因理论,杨启光提出了三动因说,孟照海提出了五动因理论,李盛兵和刘冬莲试图在综合已有动因理论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进行新的理论建构,但是这些理论并未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