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产出,最清楚的人还是学习者本人,虽然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原始描述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学习产出的分析框架,但是作者还是想从资料再回到具体的学生身上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或修正,为此作者组织了一次集中访谈。
访谈的对象是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财会1306班的学生。进行访谈时,他们刚好结束了为期五天的ERP沙盘模拟实训,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作者选择了实训中担任CEO角色的八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时间为两个小时(2014年5月15日)。
访谈时经学生一致同意,作者用手机进行了现场录音,以方便对资料进行多次分析。这八名担任CEO角色的学生在班级的表现整体较好,而且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能较好地理解作者的提问并表述实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象。
在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由每一位“CEO”描述他及他们组内其他成员在实训活动中的收获情况,作者做好记录。在倾听学生描述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学生在描述收获的过程中很难找到恰当的词来表达,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基础有关,也可能与以前较少得到这些收获有关,对此,作者反复与他们互动交流,帮助他们找到恰当的词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当他们明确对描述的词表示认可时再做记录。(www.xing528.com)
从学生的描述情况看,有的收获是在上述学习产出框架之外的,如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会了“怎么减少自己的压力”,这可能属于心理调节的范畴,但是在学习产出框架模型中没有出现。这也说明扎根理论是需要“可以随时被修改调整的”[14]。还有的产出处于交叉状态,比如有“CEO”表述他们学到了管理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理解的管理性的知识很可能与交往性能力有关。
整体上看,学生的描述绝大多数指向五个产出的区域,这从侧面证实了由扎根理论得到的产出框架对特定的实训活动是具有解释力的。作者在访谈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证实性的调查,即针对产出类别的每一个子项,在解释了其含义,并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请学生判断,他们或是他们组内的其他成员有没有这样的收获与产出,经逐一表决,每一个项目与子项均有五人以上认可,这说明上述产出框架是符合学习产出这一检验标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