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向任务设计:虚实融合环境的实训教学

面向任务设计:虚实融合环境的实训教学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有不同的层级,总任务可以由分任务构成,而面向任务的设计是指单元教学时间内的任务设计,它是实训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实训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要同步进行评价的设计。学习任务设计与形成的过程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要求相一致。

面向任务设计:虚实融合环境的实训教学

任务是实训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载体,有学者认为,任务是指经过一定抽象与概括所获得的形式化过程[9],作者认为,这个过程是在岗位分析中发生的,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任务又存在一个具体化的过程。事实上,各种形式的实训教学活动都是以具体任务驱动的。任务有不同的层级,总任务可以由分任务构成,而面向任务的设计是指单元教学时间内的任务设计,它是实训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实训教学目标的达成。

虚实融合实训教学环境的设计中很大程度上隐含了任务的设计,相对于生产任务,这样的任务是经过一定抽象的,需要注意的是,受环境设计水平的限制,环境生成的任务并不完美,因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实训教学,虚实融合环境下的实训教学任务设计往往是一个教师与环境“协商”的过程,它起源于典型学习任务的设计。

1.典型学习任务的设计

实训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由于生产实践不断变化,实训教学的任务也处于变化当中,教师需要对整个任务的“链条”进行反复审视。作者认为,实训领域的典型学习任务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设计。

(1)寻源,即找到教学的任务来源于哪里。这与实训教学的目标有关。一般认为,实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只有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下通过学习者的“做”与行动习得,因此,教学任务的逻辑起点是生产或服务中的真实任务,这些真实任务便是实训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任务的来源。

(2)截取,即截取工作任务的片段。工作任务具有多样性与综合性,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与判断,是进行任务截取的前提。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工作中反复出现的任务片段;其二是任务的价值性,即任务要在工作完成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这一任务片段是需要通过掌握相应的技能或具备相应的能力来完成的;其三是有较明晰的边界,即任务片段有相对的独立性,存在起点与终点,且能进行有效分割。

(3)转换。完全真实的工作任务不可能成为常态的教学任务,因此,要对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一定的抽象,通常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模拟。这是一个“保留”与“离开”的过程,即教学任务要一定程度上“离开”真实现场的情境,同时又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真实的要素,这也是一种虚实融合的过程。怎么“离开”?要“离开”的是三样,即过度的复杂性、过度的多样性及过高的成本。在“离开”的基础上,还要保持“三个匹配”:第一是与教学资源(也即教学的条件,特别是教学的相应环境)的匹配;第二是与学习者的匹配,这是教学任务设计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找到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学习者来说,很可能还包含其兴趣的“最近发展区”;第三是与教学时空的匹配,即与教学时长的匹配。

(4)导航。实训教学具有很多情境,因此实训教学活动的设计十分复杂,教学的有效进行需要事先“试做”,以便为活动实施导航。比较可行的导航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是部分学习者为全体学习者导航,即在教学任务设计后,选取部分学习者试完成任务,从而对任务进行进一步改造;第二种是让导生进行导航,即让导生先试做,发现任务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种是让之前的学习者(上一届学生)导航,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是保存好教学的档案,留下教学的痕迹,为对即将进行实训活动的学习者的教学提供依据;第四种是让前一班的教学为后一班的教学导航。以上四种导航的方式都需要教师有一种面向教学对象设计的意识。

(5)生成。任务设计的核心是生成典型工作任务,从实践中提取的一种典型的教学任务描述方式为“时间+方式+质量+内容”。这一任务描述方式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任务描述方式。一般的任务描述方式是动词加名词,相对模糊,而这种描述方式有三个前置词,即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都与任务完成的难度有关,因而在教学中可以成为调整教学难度的变量,也可为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转化为更加多样的教学任务提供基础。

(6)序列化。职业院校学生的特征是低水平、高分化,这一特征就要求教学任务具有多样性与可选择性,这样才能真正与学习者(职业院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匹配,同时也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条件。围绕着同一性质、内容的教学任务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前置的三个要素实现。这三个要素可以单独控制,如完成的方式相同,质量要求相同,但是时间不同,也可以是其中的几个同时控制。

(7)评价。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要同步进行评价的设计。评价有两个维度、三个主体。两个维度为过程与结果。工作任务一般注重结果评价,而对于教学任务而言,过程评价更加重要。三个主体是自我、服务对象及第三方。这是一种客观标准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评价,特别是对于服务性的教学任务,服务对象的感受与标准更为重要。

学习任务设计与形成的过程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要求相一致。工作任务源于真实情境下的一件事,最后指向这件事完成得怎么样,实训教学要体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虚实融合实训教学环境具有多种形式,其中的一种形式是提供任务完成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进行完整的任务设计,另一种形式是提供专门的教学平台或器具,这种教学平台或器具能自动生成教学任务。在整个任务“链条”中,这两种形式贯穿每一个步骤,对教学有着巨大的帮助,即教师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任务设计,只需要利用环境的任务生成功能进行任务的选择,这是一个简化的任务设计过程。在实训教学环境的帮助下,教学任务的设计可简化成以下三步:①选择——分析环境所能提供的任务,根据经验进行初步的选择;②协商——让学习者参与,在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典型性教学任务;③匹配——控制任务的挑战性,确定与学习者相匹配的具体的教学任务。

尽管虚实融合的实训教学环境具有支持任务生成的功能,但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是要强调教师从工作任务出发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这样一种从源头开始的设计具有多方面的促进功能:

第一,能帮助教师理解任务的本质。教学任务来源于工作任务,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为了形成与工作相关的能力或素质,这能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实训教学的目标。

第二,对工作任务的改造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虚实融合的过程,任务当中实的部分使学习者得到特定情境下的训练,而虚的部分使得教学成本降低、风险减少,也使任务实施成为可能。

第三,教学环境生成的任务本身是设计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优的。通过教师的努力,可能设计出更有价值的教学任务,这样的结果反馈到教学环境的开发企业,就有可能使得教学环境的任务生成功能进一步优化

第四,教师不断从源头上研究工作任务、设计教学任务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学习者、教学环境共同“生长”的过程。

2.教学任务的描述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解决的是教学驱动的载体问题,即通过什么样的任务来驱动教学的发生,从而使学习者获得各种产出。这中间存在一个过程,即教师要通过任务的描述,帮助学习者理解任务,了解任务要求及任务达成的程度,从而完成任务的传达,即让学习者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作者发现,在实训教学的任务设计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任务的描述,教师们只是根据教材或教学环境提供的任务,加以模糊描述或粗略传达,造成学习者对任务的理解出现偏差或无法正确执行任务。

虚实融合环境下的实训教学,因为任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其描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任务明示。

任务明示是指用一句话明确地表达任务内容与要求,学习者通过这句话能正确理解任务,并加以执行。虚实融合环境下的实训教学,其任务具体表述方式示例有“1分钟打5个伦勃特结”“5分钟内输入传票100张,正确率在98%以上”“在规定的时间模拟驾车到达指定地点”,等等。任务明示有着共同的特征,完整的教学任务明示可以用任务内容+任务要求组成,任务内容是由名词+动词组成的,任务要求包括四个方面——时间+数量+形式+质量。

(2)格式化描述。

格式化描述是指任务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描述,而是要通过图形(如图纸)等支持,表达更加复杂与丰富的任务内容与任务要求,而且这种表达往往是标准化的。

以虚实融合环境下的数控加工实训教学为例,要完成一个产品的加工任务,除了通过语言进行任务内容的描述以外,其任务(质量)要求往往通过图纸表达,包括要加工什么以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等多个方面。

(3)任务书。(www.xing528.com)

在实训教学活动中,有助于任务表达的最常见而有效的工具是任务书。任务书可以用于描述复杂的任务,它不仅仅描述任务本身,还包括任务完成的导引、任务完成的结果评价及行动反思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从四个维度上帮助教师表达任务,帮助学习者理解与完成任务:①内容维度——要做什么;②方法维度——该怎么做;③评价维度——做得怎么样;④反思维度——怎么进一步提升。这样的任务书设计与自然学习设计理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10],自然学习设计理论关注的四个象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否应该)指向的是类似的领域。通过任务书的形式进行任务的描述,可使工作任务成为教学任务。任务书在支持学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任务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点。

3.教学任务的弹性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任务需要明晰,即教师与学习者双方能明晰地表达要完成的任务,这样的描述一般是有格式的,既要把任务的各种约束都表达出来,又要将之书面化,呈现在任务书或导学单当中。在加以适当说明的情况下,学习者能完全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并把自己的行动约束在一条明确的路线上。另一方面,教学任务又需要有一定的弹性。随着实训教学的进行,在基本的技能训练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教师要逐步解除任务的约束,给学习者更多的自由。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自由度的增加,意味着任务完成过程中决策成分的增加,这是培养学习者能力与素质的关键。到了更高的学习阶段,甚至可以实现任务自主,即对于高阶学习者,可以设计相对整体与抽象的任务,任务的抽象程度越高,自由度越大,学习者的自主性越强。在任务自主状态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行设置任务,并进行自我校正与调整,实现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类似于自定步调的学习。

实训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任务挑战性上升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能力上升的过程。当学习者的能力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即能完成非明示任务的时候,学习者的综合做事能力就开始形成。非明示任务往往是另一个层面上的虚实融合任务,实的部分是明示的,而虚的部分是非明示的、可以变动的。学习者在完成弹性教学任务的时候,可能实现虚实相生,从而帮助学习者达成高位的学习目标。

因此,任务设计始于明示的任务,但是不能止于明示的任务,随着实训教学的深入以及学习者能力的提升,任务设计的关注点也要不断上移,即改为设计具有弹性的任务,甚至让学习者自主设计并完成任务。

4.一个典型的任务设计讨论案例

2014年1月6日,浙江师范大学“国培”班27名学员(职业为教师)进行了教学任务设计的专题研讨,参加研讨的教师来自中职与高职的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这些教师多承担专业实践课教学,其教学环境多数是线上线下结合的虚实融合实训教学环境。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研讨过程中每位教师用15分钟时间进行任务设计的陈述,然后进行相关问题的答辩。

比对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任务的设计,但是从陈述内容上看,三维教学目标的设置大多是形式化的,教师内心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并不一定明晰,或并不具有内在的逻辑。

但是,从教师陈述的过程中,还是可以发现他有一个隐性的目标定位,即他的关注点在哪儿,他想做到的是什么,以及他想发展学习者哪方面的能力。通过答辩内容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不同教师之间的关注点不同,这体现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层面的区别。

从文本与交流的情况看,不少教师把任务设计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会照抄教材上的任务,或只对其进行粗略的改造;

(2)不会与真实的工作任务或情境关联;

(3)没有让学习者扮演一定的角色或没有将任务与学习者关联起来;

(4)对任务的描述过于简单,学习者不能完全理解任务的要求;

(5)任务缺少弹性,学习者感到无趣或是觉得任务没有挑战性。

部分教师对任务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工作情境并考虑学习者的角色参与,设计了序列化的任务,并对任务进行了弹性化处理,形成了虚实融合的任务序列。

作者选择了几种有代表性的任务载体进行比较,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任务实质、实施方式、目标指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这也是任务设计的意义所在。把任务的这些方面的设计放在一起正好可以构成一个任务序列,这给研究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判断它与教学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本与机会。任务设计的序列化与分析如表4-4所示。

表4-4 任务设计的序列化与分析

续表

被明确认同的是,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任务载体及不同的任务实现方式,所指向的教学目标达成的区域是不一样的,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任务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4-4显示的是一个任务的序列化过程,任务难度由低到高,任务设计实现了“点”上的深入,即通过任务内容不断提升学习者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一个任务弹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务的弹性程度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学习者的自主性与挑战性不断增大。伴随着任务的弹性化,实际上就产生了任务的虚实融合,对于虚实融合任务的设计,案例中的教师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尝试,且认为这样的任务有可能驱动高位教学目标的达成。

存在这样的现象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与完全真实的任务不同,虚实融合的任务提供了一个暂时的虚的空间。就表4-4中的任务而言,虚的空间为“十年后”,这一空间需要学习者自己来“填补”。如果任务的实施方式恰当,可能会引导学习者思考问题,如“这十年我要做什么”“我可能会做成什么”等,因为这就是简历的主要内容,即经历与看得见的成果。进一步地,学习者需要思考“我现在该怎么做”或是反省自己“我现在的状态是好的吗”“我该怎么改进”。如果教师引导恰当,那么就有可能帮助学习者改变不良态度,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觉悟,而这样的新的认识与觉悟又会进一步驱使学习者改变行为。

第二,虚实融合的任务具有开放性,学习者要从网络资源中获取大量同龄人的信息,并通过小组学习完成任务,在自主的、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学习者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会自然产生一种内化的作用,在开放性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态度同样会改变。

第三,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会促使学习者改变对学习本身的认识。简历的实质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是否美观,而在于它是人生的记录、追求的记录。设计简历的本质就是设计与规划自己的人生,记录人生中有意义的部分。

根据这次的任务设计探讨,可以进一步概括得知,任务设计要不断深入,增加任务的弹性,形成虚实融合的任务。这种任务的特点是:①它是开放的,因为有虚的部分存在,任务就有了一定的开放性;②它是自主的,越是需要填补的部分,越是个人的部分,越能促进学习者的内省与反思;③它是综合的,即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明示的任务,而是综合性的任务,完成的质量也不能采用简单的标准进行评估;④它的实施需要打破时空的限制,在空间上,需要虚实融合环境的支持,在时间上往往要求课内与课外进行结合。虚实融合的任务潜在地支持多维度目标的达成,尤其是高阶目标的达成,这一结论是这次研讨最大的发现。研讨中教师普遍认为,最理想的设计方式是使任务序列化,先由具体的任务人手,逐步过渡到虚实融合的任务,即形成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一想法与第3章中讨论的虚实融合环境支持两个阶段的教学的思想暗合,证明虚实融合任务有可能支持更高阶的学习产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