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店村村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沿袭前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具有稳定性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这些传统风俗、生活习俗、岁时节俗,同当地村民的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村民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庙会 庙会在杨家店村是一项重要活动,在村民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农历五月十三,是杨家店人举办庙会的日子,每逢庙会就唱一场大戏(秦腔),再加上一些庙会上的仪式活动,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要。庙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村落的文化表征。一个村要办好一次庙会,就得动用全村人的力量,杨家店在庙会前两三个月筹办活动就已经开始。庙会中往往有其他村落的人来参观,有时这些村落之间也相互交流,这样一来庙会就成了展示一个村落精神风貌的契机,也是一个村落的“综合指标”。一定程度上,庙会就是社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辰礼仪 多子多福作为杨家店村村民的传统观念,源远流长,人们企盼早生子多生子,使已婚未孕妇女向神灵祈子成为风俗。妇女一旦有身孕之后,就有种种禁忌。怀孕通称“有喜”“害口”“有身子”,忌称“怀娃娃”。孕妇禁食一些动物的肉,认为吃公鸡会导致生下的孩子夜里啼哭,吃兔肉会导致生下的孩子长“豁豁”(即兔唇),等等。在产期将临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物、食品。过去,产妇将要分娩的时候,常请来接生婆,现在都到医院生产。
妇女临产前十天,娘家人做新生儿衣服鞋帽数套,并带上馒头、糖果、糕点等礼品去婆家催生。第一胎婴儿出生,丈夫要带上礼品到丈人家报喜。第三天或过几天,娘家人会带上鸡蛋、红糖、婴儿衣服等前来看望。产后第十天,男方家要请接生婆(老娘婆)、同族长辈及娘家尊长等同来吃酒,来者都带礼品,以示对产妇及婴儿的祝福之意。产妇一月内不能出大门,称“坐月子”。婴儿未满月,禁忌外人入室,最忌携带钥匙等金属物。如有外人不慎到家,产妇则隐身,不能答话,如见面答话,认为就会“接走”产妇的奶水。实在无法回避的,外人告别时要特意留一点剩食或随身小物件,以示不带走产妇的奶水。
婴儿满月要请女性尊长为婴儿剃去胎发,有“胎毛不剃,终身不利”之说,剃去的头发要扔在屋顶上。凡第一胎婴儿,满月后要择日庆贺,俗称“做出月”。这一天,村里妇女、孩子带上烙饼、几尺布、婴儿的服饰(长命锁、项圈、老虎枕头、虎头鞋帽等)前来贺喜,主人家则设席招待。婴儿满百天时,俗称“百岁”。这一天要庆“百岁”,有些地方要为婴儿剃头,并在脑后留一撮头发,俗称“长寿发”。
婴儿一岁时,进行“抓周”。这一天,亲戚朋友馈送礼品。一胎孩子则更隆重。书香门第有“拈周试”之俗:在炕四周摆放小玩具、钢笔、书本、脂粉、木尺、小牛鞭等多种物品,将小儿放在炕中间,任其抓取,由此卜测婴儿的前途、志向与兴趣。
孩子稍大一些时,有的要“拜干亲”,就是认义父、义母,这是流行全国的一种保育习俗。目的一是怕孩子娇贵,不好生养,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无子,借“拜干亲”消灾免祸,保住孩子;二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拜干亲”来转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为了让孩子好养,“拜干亲”一般都喜欢认儿女较多或贫寒的人家做义父、义母,因为儿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容易长大;另外,贫寒的人家,小孩一般较多,又不娇贵,反而容易养活。“拜干亲”时要选择一个吉日举行仪式。届时,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这份礼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另外,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当然,干爹、干妈并不是只进不出。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把长命锁,另外,还要有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兜肚等。
进入20世纪80、90年代后,这种传统的生辰习俗已不多见,特别是年轻一代人,他们生了孩子,只在满月时请亲朋好友摆上几桌酒席庆贺一下就行了。
每逢家中长幼生日,都要过生日祝寿,一家人都要吃“长寿面”,表示一般的庆贺。比较隆重的是“过寿”,乡邻亲友来祝贺,德高望重老人过寿,乡民会捐资悬匾挂幛。(www.xing528.com)
婚嫁习俗 首先是央媒。男女双方到了成婚年龄,就需要有一个穿针引线、从中说合的人,这就是媒人,过去叫“媒妁”。女方同意了这门亲事,这叫允亲。之后要调帖或换帖、相亲。相亲之后还要试亲,顺利后男方就遣媒人前去议聘。聘金多少,随时代变化。1949年以前一般为24块银元,衣物首饰不等,视双方家境而定,也有聘金较重的“买卖亲”和不用聘金的“仁义亲”“换头亲”。20世纪70—80年代大约300元,外加“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到21世纪普遍为8万元左右,外加“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镯)和“一动不动”(一动是汽车,不动是楼房)。票子、车子和房子齐备以后就议聘。现在,提倡移风易俗,高额彩礼现象很少。
议聘之后就选择吉日定亲,俗称“喝酒”,男方家给“锁儿钱”。定亲之后,每逢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男方家要“送节”,或叫“追节”。两家约定出嫁、迎娶的时间,叫“商量话”,也叫“提话”。具体出嫁迎娶的时间,要择吉日方可。迎娶,俗称“迎亲”。在选择的吉日里,男女双方都要准备出嫁、迎娶之事。女家嫁女叫“发落”“打发”“给女子”。结婚前一天,男女两家都要准备酒席,邀请房下、亲属商量“给女子”“迎媳妇”的事务。
女子出嫁前,女方家也过喜事待客,女方亲友赠财物给出嫁女叫“添箱”。迎娶这一天,马匹、车辆披红挂彩,男方还要多拿一些零钱,以防女家刁难,如索要伴女钱、上轿钱、梳头钱、拉驴钱等。迎亲者一般单数,与所迎新娘合成偶数。筷子在民间称为“红火将”,可避邪,送亲、迎亲者每人身上别一双筷子,既可护身,亦可防止邪恶冲了婚喜。新娘临行时要“哭嫁”。娶亲上路时,遇见树木、墙壁、石头等突出物得贴上预先准备好的红纸条(上写“花红盖子”“大吉大利”等),意为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迎娶路上如果与别家娶亲队伍相遇,就要互换镜子或头巾,以示吉利。
举行婚礼时,男女新人由喜娘陪同在院子的香案前,由礼宾主持,双方拜天地、公婆。还要鸣炮、奏鼓乐,礼宾赞以吉词庆语。礼毕,喜娘领新人进入洞房。
小伙、姑娘们拥到洞房,用种种办法刁难新娘,叫闹洞房。新人入洞房后还有“挑盖头”“换盅”“暖床”等仪式。
新人就寝,洞房点清油长明灯一盏,夜间由新郎的平辈亲戚不时拨灯,使长明灯一直着到天亮。新人就寝后有人听窗根,偷听新郎新娘的“私话”。
第二天由伴娘为新娘盘头(上头),破脸,换衣,准备“拜花堂”,为前来贺礼的亲戚、宾客行礼。再下来就是“拜高堂”,正式见公婆了。成婚后第三天,新娘就要下厨做饭,把新娘第一次入厨做的面叫“试手面”,试手面吃过后,新娘与新郎一道带上简单的礼品,去娘家省亲,俗称“回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当地婚礼结合了传统及新时代的元素。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宴席却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婚礼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环节就是会拍摄很多婚纱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