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店当地的农耕习俗、节日习俗、生辰寿诞、婚丧嫁娶是和当地生活、生产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关系的。
农耕习俗 杨家店村,经过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承传,今天仍然以农耕生产为主。农谚云:“九九尽,开桄(木犁)种;九尽了,种混了。”“庄农不离三月土。”农历正月下旬或二月初,山川大地冰雪消融,春天就要按时序开始播种。
开镰,即第一次动镰收割。这一天,主妇要做上好饭送到地头吃,吃前舀一些饭菜,抛向天、地、祖坟方向,敬天、祭地、敬祖先,表示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
打碾,是夏粮收割后,捆成小捆(俗称“麦笕”)在地里码成“麦码”,待干燥后,人背、牲畜驮或用人力车运到碾场上,摞成大麦垛,多放在冬闲时打碾,曰“碾冬场”。所谓“打碾”,有打有碾,打即有人用连枷甩打,使籽粒脱穗;碾即牲畜拉碾子反复轧碾,使粒脱穗。然后借风扬出颗子,叫“扬场”。
节令习俗 杨家店村村民多是从陕西、甘肃迁徙来的,其时岁习俗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传统节日均依农历推算,保持着传统的节日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从腊月开始准备。腊月初八煮粥“吃腊八”,腊月二十三扫房除尘,洗濯器皿,晚上吃“搅团”,“送灶君”。这天过后村民们就开始杀猪,赶集,准备年货。
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村民们早晨依惯例吃“搅团”,下午祭祖茔,即所谓“迎先灵”,也叫“接家亲”。日暮时分,于院落中央签供“天爷”牌,上书“天官赐福”“天地三界”等语,并供献牲礼,届时上香,其名曰“请天爷”。然后打扫院落,在院内四方恭贴黄表条,焚香楮以酒祭奠,谓之“安四方神”。接下来鸣炮,贴门神、贴对联、贴年画、糊窗花、糊灯笼,张灯结彩,一片喜气。除夕,全家“吃年饭”,家长向众人散“压岁钱”及核桃、大枣、糖果等物。然后置肴上菜,分辈敬酒,通宵不寐,谓之“坐夜”(“守夜”或“守岁”)。至午夜,在“天爷”牌前奠酒敬香,开大门,去土地祠争敬“头炷香”,以示辞旧迎新,全家吉利。
大年初一“迎喜神”,俗名“喜神出行”。
初五“送五穷”。将屋内地上秽土、杂沓香表等扫净,送出门外燃炮炸之。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这天要吃“元宵”(汤圆),除了在大门悬挂彩灯之外,还有村民组织的社火表演。另外,元宵节村民还有“点灯盏”的习俗,灯盏是用荞面、糜面、玉米面等杂粮面蒸的,其形状各异;燃料为食用清油。家中每人一盏,还在院子中央、灶头、粮囤、面柜、畜圈等处各点燃一灯。这些灯要同时点燃,以其所燃时间长短和灯花大小占验各人来年的福祚。如果家丧老人,服制未满3年者,自家不蒸面灯,所点灯盏均由村邻相送。新婚媳妇一般正月十五在娘家点灯,正月十六回婆家点灯(当地俗称“倒灯”)。是日晚,诸晚辈手打灯笼,相邀集于村中游戏,名曰“散百病”。(www.xing528.com)
燎疳节是在正月二十三。当晚,村民们都要在大门前堆积麦秸、杂草、葱须、蒜皮、花炮等物,点燃后火势渐旺,村民们便从火堆上跳越过去,抢着燎疳,意在让火烧去一年晦气和疾病,同时以祈求来年全年的平顺。燎疳结束后,有经验的老农还要将灰烬扬起来,观花以占丰年。这一天要吃搅团,传说能把疳魔缠走,农村还有炸煮干吊菜的习俗。秋天将萝卜切成片,用细绳串起来,吊在房檐下晒干,正月二十三晚上,将萝卜干煮熟,切成丝,调上佐料食用,名曰“炸疳病”。
燎疳
清明是农历三月的一个节气。俗话说,“三月清明二月半,家家户户祭祖先。”村民在这一天要给死去的亲人上坟,铲除坟院杂草,摆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烧纸钱,或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如果是本年丧的新坟茔,要在春分那日上坟祭扫。
端午节俗称“五月五”。端午节有一系列以辟邪、驱虫为主旨的风俗,村民们将雄黄、苍术盛于荷包中佩戴,并在脖子、手腕、脚腕绑上五色花线,喝雄黄酒,用以驱蛇。有的孩子还佩戴虎、龙、蛇、鸡等面食动物。这一天的吃食较杂,烙花馍馍、煮鸡蛋、煮甜醅儿、煮粽子、擀长面、调凉粉等。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这一天,家家要在天亮前在各房门插上柳梢(当地俗称杨柳)。
七月七日俗称“乞巧节”,这是因流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形成的节日。这天晚上,村里少妇闺女们观看“鹊桥聚会”,听牛鸣鹊叫,各持针线和所绣“针插”、荷包等物,向织女星乞巧。
端午荷包
八月十五即“中秋节”。这天晚上有献月亮的习俗。农家自己做月饼,或买来点心之类,与桃、梨、苹果等水果一起放在院中心的桌子上。圆月当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讲究个团团圆圆,共同分享月饼、水果,一起赏月。
九月九即“重阳节”。文人们讲究在这一天登高赏菊,饮酒赋诗。村民举行“将军爷”(驱雹铁炮)下山的隆重仪式。庄稼收获了,请回打白雨的“将军炮”。
农历十月一日为“寒衣节”。这一天,村民们在家里将献饭、水果等贡品,摆放在桌子上的先人(已故的亲人)像前,焚香叩头。用纸为先人制成寒衣,晚上在大门外焚烧,并放炮祭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