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南联大昆曲热潮-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

西南联大昆曲热潮-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云南大学中文系有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曲社,汪曾祺不仅闻讯参加,而且很快成为这个曲社的积极分子。[3]联大学术自由,对学生的管理也比较宽松。他经常逃课,有时,深更半夜时,他端坐大树的树枝之上,对着明月吹笛,一度被视为联大学生中的另类。联大的老师杨周翰、王还夫妇,单身教师李赋宁、大络腮胡子沈有鼎是常客。可见,唱昆曲,演话剧,看电影,是当时联大师生的重要文娱活动。

西南联大昆曲热潮-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

杨毓珉在《汪曾祺编剧生涯》一文中回忆:他们几个爱好文艺的同学组织“山海云剧社”(社长是哲学系周大奎),1942年暑假,演出了曹禺的《北京人》,杨毓珉负责舞台设计,汪曾祺专门管化装。演出成功,还挣到不少钱。

1942年下学期,杨毓珉和汪曾祺同时听“中国文学史概论”,讲到词曲部分,老师和学生一起拍曲子(唱昆曲)。杨毓珉回忆:“曾祺很聪明,他能看着工尺谱笛子朱德熙唱旦角……我记得最常唱的曲子是《思凡》,德熙唱的那几句‘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真是缠绵凄婉,楚楚动人。”

汪曾祺最喜爱的课外活动是演戏和唱昆曲,特别是唱昆曲。当时云南大学中文系有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曲社,汪曾祺不仅闻讯参加,而且很快成为这个曲社的积极分子。几乎每次曲社活动(拍曲子、开曲会),都少不了汪曾祺。教学生拍曲子的主要教师是陶光,他是西南联大中文系教员,教大一国文的作文。吹笛子的是历史系教员张宗和。每次做“同期”(昆曲爱好者约期集会唱曲),吸引了联大、云大的许多师生。特别是一些驰名学术界的教授、学者也来曲社参加活动。这些名人教授中有些本身就是昆曲大家,不只会唱一般的曲子,如数论专家许宝騄,他是俞平白先生的夫人许宝驯的弟弟。有一次,许宝騄听汪曾祺唱了一支曲子,甚是欣赏,主动提出教汪曾祺一出《刺虎》,汪曾祺当然高兴。那天,汪曾祺按时去了,许先生没有说多少话,就拍起曲子来:“银台上晃晃的风烛炫,金猊内袅袅的香烟喷……”汪曾祺觉得许先生的曲子唱得很大方,他的“擞”特别好,摇曳生姿而又清清楚楚,这印象几十年也没有忘记。[3]

联大学术自由,对学生的管理也比较宽松。汪曾祺回忆自己大学经历时,自嘲地说,考入大学,成天“泡茶”。他经常逃课,有时,深更半夜时,他端坐大树的树枝之上,对着明月吹笛,一度被视为联大学生中的另类。(www.xing528.com)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汪曾祺的好友朱德熙,也是非常喜欢昆曲。读联大时,朱德熙与何孔敬谈恋爱,两人带着干粮,在大观楼茶馆,朱德熙教何孔敬唱昆曲,一唱就是一天。此后一人吹笛,一人吟唱,成为夫妻之间的乐事之一。

1941年朱德熙住在文林街地藏寺巷2号,那里成了他和师友的文化沙龙。联大的老师杨周翰、王还夫妇,单身教师李赋宁、大络腮胡子沈有鼎是常客。李赋宁会拉琴,随时拎一把胡琴唱京戏。而朱德熙的好友文学才子汪曾祺,来吹笛子,唱昆曲;朱德熙的好友郑侨(郑孝胥孙子)常年穿一件蓝布长衫,油光光的,毫不在乎,满面红光,很有精神。可见,唱昆曲,演话剧,看电影,是当时联大师生的重要文娱活动。

联大师生多半生活清贫,但在物价飞涨、人心浮躁之际,能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并能在高吟浅唱、曲声笛韵中自得其乐,对复兴民族大业不失信心,不颓唐,不沮丧,算得上是浊世中的清流,激流中的砥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