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复礼教授决定加入湘黔滇旅行团的消息传出,地质学系的学生欢呼雀跃。因为袁复礼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他曾对中国大西北进行科学考察,这一次,从长沙到昆明,遥遥长途上,将留下他的足迹。
袁复礼(1893—1987),字希渊,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徐水。袁氏祖辈为官宦人家。袁复礼是袁同礼之兄、袁敦礼之堂兄。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知识界有句话,叫“宋氏有三龄,袁氏有三礼”。地质学家袁复礼,目录学家袁同礼(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体育学家袁敦礼(曾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一门三杰,在学术界影响深远。
1915年,袁复礼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学堂高等科,同年获庚子赔款去美国深造。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后回国。1921年,在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技师。这是他一生从事地质调查和地质教育事业的起点。
1921年冬,袁复礼同瑞典学者J. G. 安特生(Andersson)到河南渑池仰韶村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他和安特生等人用锄头刨开了覆盖在中国史前文化之上的沉积土,发现了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这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1927年5月到1932年5月,袁复礼参加中瑞合作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这是中外科学家首次在中国大范围综合性地考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袁复礼教授贡献卓著。中瑞两国组织的西北科学考察,实际上主要由中国科学家完成,瑞方团长斯文·赫定和中方团长徐炳昶于1928年12月先期回北平,从1928年冬开始,袁复礼任考察团代理团长。袁复礼靠驮运和步行,在“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险恶环境中考察。一方面要战胜狂风暴雨、洪流严寒,另一方面还要与新疆的军阀周旋,获得支持和通行证。1931年2月,袁复礼在冰天雪地挖掘奇台天山龙,脚被冻坏,经手术之后三个月始愈。
1927年袁复礼在西北考察时测绘
袁复礼先后发掘到各类爬行动物化石72具,震惊了全世界的地学界和古生物学界。在新疆发现以他名字命名的“袁氏三台龙、袁氏阔口龙”等恐龙化石,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扬。斯文·赫定在世界各地演讲,谈到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功绩时,总是把袁复礼的发现放在第一位。袁复礼为此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北极星奖章”。
这枚奖章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世界性的荣誉。“北极星奖章”只有12枚,专门奖给当时最有成绩的科学家在世时佩戴,逝世后需交还瑞典科学院。据袁复礼回忆,大概是在1934年由外交部转给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授予他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奖章一度丢失,后来有幸找到。后来,袁复礼先生90岁大寿佩戴奖章摄影留念时,想起50多年前在新疆科学考察,往事历历,如前尘旧梦,感慨万千。
仰韶考古发掘开石器时代文化考古之先河,随后袁复礼和李济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地质学家袁复礼和考古学家李济双剑合璧,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独立发掘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76箱陶片、骨器、磨制石器等文物。1927年1月10日晚,清华研究院举行茶话会欢迎李济、袁复礼从山西考古归来,梅贻琦、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和助教、研究生们都出席了,茶话会一直开到11点。当天夜里,梁启超点着蜡烛给梁思永写信说:“他们所发掘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层,地点是夏朝都城安邑附近的一个村庄,发掘的东西略分三大部分,(一)陶器;(二)石器;(三)骨器,此外他们最得意的是得着半个蚕茧,证明在石器时代已经制丝。”
由于这些经历和贡献,袁复礼成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先驱之一。(www.xing528.com)
在西北长达五年的科学考察,使他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从西北到西南,袁复礼选择加入湘黔滇旅行团是必然。有这样大师级的人物加入,难怪地质学系的学生激动、兴奋。这一次,他们可以陪伴袁复礼先生用脚步丈量3500里漫漫长路。
据杨式德《湘黔滇旅行日记》记载,1938年2月26日,旅行团抵达常德,在常德中学住宿。当晚,旅行团开了一个联欢会,李继侗教授讲授湘黔一带的农作物种植。袁复礼应邀讲话,以他自身的经历,提醒同学们在漫漫长途中需注意的要点。“袁复礼教授讲旅行回忆,说他在中国旅行已十七年了。他主张记日记,并要科学地记载,并鼓励同学们沿途多多考察,随处皆可有所收获,如山的高度,地名,地质构造,化石搜集,气候的记载都是有用的。”
袁复礼先生和学生们一起,每天早晨6点起床,草草盥漱就食用早餐,食物粗劣,难以下咽,但必须强吞干饭两碗。他们几乎每天都要步行30多公里。晚上在阴暗潮湿的农舍睡地铺。在长达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中,他们的宿营地只能是学校、礼堂、戏园子、马店、榨油坊、仓库……
在长途跋涉中,学生们非常佩服已经45岁的袁教授,他的精神是那样乐观,终日脸庞带着笑容,不见他埋怨一句。他的精力是那样充沛,学生们经常看到他手持地质锤,腰系罗盘,不时敲打着岩石的露头,有时还在小本子上记录和画图。尤其是他每天都能画出一条路线地质图,让学生啧啧赞叹。
在路上,好学的学生跟着他,每天都能收获很多。遇到不懂的地质地貌,学生们七嘴八舌问长问短,他总是耐心解答。
路过贵州侗乡,袁复礼带领学生参观了一个汞矿,了解矿工如何用土法炼出朱砂。步行三千里,处处是课堂。地质学系的学生收获很大,感受社会风情,了解西南民生,强健了体魄,锻炼了意志。沿途敲打了所有时代的地质剖面,找到了不少化石。湘西的板溪群和红层、黔东的寒武系、滇东的志留泥盆系、黔西的二叠三叠系;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和岩峒;壮观的盘江峡谷和瀑布,都给旅行团地质学系的学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每一处壮丽河山与地形地貌前,都有袁复礼教授指导学生的身影。
袁复礼有一部照相机,沿途的主要景点和旅行团的活动,都被他用照相机记录下来。闻一多、李继侗、黄子坚等教授的合影照片上,唯独缺少袁复礼先生,因为他是旅行团的摄影师。
在贵州镇远,袁先生组织地质学系的同学们交流各自在沿途观察的记录本,以及采集到的化石。到昆明后,师生们举办了一次展览,把标本、速写、照片、日记、记录本等陈列出来。展览中各学科的成果,见证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长征”,这次展览极大地鼓舞了学子的士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