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浮梁县学记:南阳书院历代发展与影响

浮梁县学记:南阳书院历代发展与影响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丙作者简介参见《重修浮梁县学记》作者简介。而书院则以补其教之所未逮⑥。宋明诸儒聚同志讲学,书院之设,为塾师弟子游息⑦义府⑧,涵濡⑨道真⑩,足以翼经传而扶植世教。今书院大者属诸行台,小者属诸府州县之长,法最近古而无末流之弊。颜以“南阳书院”,用栖来学。其修晡饔飱之费则有力者输田为经远计。余维莅浮七载,“绍文”“景仰”两书院皆重新修葺,增其廪饩。抑余犹有厚望焉。

浮梁县学记:南阳书院历代发展与影响

刘 丙

作者简介

参见《重修浮梁县学记》作者简介。

原文

古之学者自八岁至成材,由里塾达于上庠,皆官为之教,而选造以备朝廷之用。后世府州县学,师则注于吏部,弟子则遴而进之于提举。期会考课,束以功令。而书院则以补其教之所未逮宋明诸儒聚同志讲学,书院之设,为塾师弟子游息义府,涵濡道真,足以翼经传而扶植世教。其敝也,贤否杂糅,挟党援声气之私而干名犯义,则以官不过而问焉故也。夫党正即一党之师,州长即一州之师。虽课士有专职,而政教不可分为两途。今书院大者属诸行台,小者属诸府州县之长,法最近古而无末流之弊。顾一时去取,限于额数,不能遍及。则欲溥诗书之泽以广无类之教,是惟贤人君子多其教之之地与其教之之人。随在以为之制。浮南萃山水之秀,人文蔚起。前明立社学,计孝廉有记。今遗址无可考。阖乡绅士里民等议振前徽,踊跃捐助。择下长源都之羊须坞重创义塾。凡鸠赀三千有奇,构文昌阁、讲堂、门、庑、斋、舍、庖、湢近三十楹。颜以“南阳书院”,用栖来学。其修晡饔飱之费则有力者输田为经远计。于是筮日程工,惧其情之久而不相属,法之出于私而易紊也。请一言示董劝。余维莅浮七载,“绍文”“景仰”两书院皆重新修葺,增其廪饩。躬自督课,考定其优劣。士气蒸蒸日上,而经理者亦倍加鼓励。诸君继声继志,踵而行之,鼎峙于“绍文”“景仰”之间,俾乡无不教之地,地无不学之人。用意良善,然而慎其始必思其卒,广其教务遏其流,则有地治者之责也。余讵以不文辞?抑余犹有厚望焉。国家重熙累洽,久道化成。菁莪棫朴之风被于穷陬僻壤。越明年,戊寅恭届万寿恩科。肄业其间者必使济济翔翔,奏笙簧而歌苹鹿。余将预课以观厥效。故既允所请,复欲速其成,并使裁定善后章程。勒之贞珉,以垂不朽云。

注释

①里塾:旧时乡里间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南朝·梁]任昉《梁国府僚劝进笺》:“使夫匹妇童叟,羞言伊吕;乡校里塾,耻谈五霸。”[清]侯方域《太常公家传》:“(公)尝出,过里塾,诸生皆诵习公所为文。”

②上庠:古代的大学。《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唐]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趋竞,未复本源。至使公卿子孙,耻游太学工商凡冗,或处上庠。”

③遴:选择;挑选。《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恐议者不思大义,设言虚亡,则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视化劝后也。”

④提举:官名。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有“提举常平”“提举市舶”“提举学事”“医学提举”“宝钞提举”“盐课提举”等官号,其官署称“司”。元明沿其制。清亦有提举之职,如文渊阁设提举阁事,以内务府大臣充任。《明史·太祖纪一》:“置儒学提举司,以宋濂为提举。”

⑤期会:约期聚集。《后汉书·赵岐传》:“绍等各引兵去,皆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宋]沈俶《谐史》:“国家用兵,敛及下户,期会促迫,刑法惨酷。”[清]侯方域《重修演武厅事记》:“于是庀器用,均作役,立期会,阅旬而成。”

⑥未逮:不及,没有达到。[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早达》:“锐以纨袴起家,被遇三朝,富贵安乐,优游林下,则二公所未逮也。”[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随分付张氏道:‘二十载恩情,今长别矣……必须教子成名,补我未逮之志。’”[清]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其大者,则在事舅姑,养生丧死,皆先公意而助所未逮。”

⑦游息:游玩与休憩。《孔丛子·嘉言》:“子,吾心也。子以齐为游息之馆,当或可救,子幸不吾隐也。”[宋]欧阳修《吉州学记》:“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

⑧义府:义理之府藏。常指《诗》《书》而言。《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义之府也。”[南朝]梁元帝《侍中吴平光侯墓志》:“学兼义府,谈均理窟。”

⑨涵濡:滋润;沉浸。[唐]元结《大唐中兴颂》:“蠲除祅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宋]苏辙《墨竹赋》:“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明]归有光《策问一》:“两浙天下重藩,涵濡至治,生民乐业,盖二百年于兹矣。”

⑩道真:道德、学问的真谛。《汉书·刘歆传》:“党同门,妬道真。”颜师古注:“妬道艺之真也。”《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王研精坟典,耽味道真,文雅焕炳,朕甚嘉之。”[宋]王十朋《次韵皇子建王题明远楼》:“炳焕瞻宸尽,沉潜味道真。”[清]顾炎武《赠萧文学企昭》诗:“俗流好《郑》《卫》,淫词亲自狎,用以扶道真,十无一二合。”

⑪翼经传:翼,辅助。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汉书·刘歆传》:“时丞相史伊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后汉书·延笃传》:“又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⑫党援:结交为党(团体)相互援助。《后汉书·袁术传》:“乃各外交党援,以相图谋。”[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臣本书生,素无党援。”[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老夫待罪锦衣,多历年所,门户党援,何代无之?”

⑬干名:求取名位。《逸周书·宝典》:“十奸……八阿众干名。”[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比干剖心,子胥鸱夷,非轻犯君以危身,强谏以干名也。”[五代]刘昭禹《怀华山隐者》诗:“应笑干名者,六街尘土深。”[明]李贽《史阁叙述》附刘东星《史阁款语》:“动步不敢,见勇往直前者则指为轻进;动口不敢,见开口见胆者则指为干名。”

⑭党正:古代地方组织的长官。《周礼·地官·党正》:“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五百家为党正,其长也。”[清]恽敬《三代因革论七》:“《周官》乡大夫之属,比长、闾胥、族师、党正,乡官也。”[清]龚自珍《对策》:“臣考周之三物六行,乡大夫、遂人掌之,而饮射读法,及教民祭祀之礼,及书其过恶,皆州长、党正主之。”

⑮课士:考核士子的学业。[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四:“有某公课士,以《赋得蜻蜓立钓丝》,限‘蜻’字,七排四十韵。人以为难。”《清史稿·选举志一》:“课士之法,月朔、望释奠毕,博士厅集诸,讲解经书。”

⑯行台: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宋]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之三:“揽辔都城风露秋,行台无妾护衣篝。”[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其时城内早经预备,把个总督行台,做了钦差行辕。”

⑰溥:通“普”,普遍。《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礼记·中庸》:“溥溥如天。”此处用作动词“普及”。(www.xing528.com)

⑱无类:不分类别。《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⑲随在:随处;随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训》:“某为亲戚寄卖房中伪器,辄藏靴中,随在求售。”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憎恶小说的也不只是这位强先生,诸如此类的高论,随在可以见闻。”

⑳前徽:前人美好的德行。[南朝·宋]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钦若皇姑,允迪前徽。”[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栾郄之家,前徽未远。”[唐]韩愈《谴疟鬼》诗:“祖轩而父顼,未沫于前徽。”[清]方文《田居杂咏》之六:“我质本浅薄,安敢望前徽。”

㉑鸠赀:亦作“鸠资”,聚集资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余旧有质库在崔庄,从官久,折阅都尽,群从鸠资复设之。”[清]叶廷琯《吹网录·建康集足本》:“借得旧钞本,校勘一过,其阙篇并同,遂以为世间不复有足本。即鸠赀族人,重刊印行,已数载矣。”

㉒庖、湢:厨房与浴室。[宋]陆游《灵秘院营造记》:“闳堂杰阁,房奥廊序,栖钟之楼,椟经之堂,馆客之次,下至庖厨湢浴,无一不备。”[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邱生》:“二女挽生入左室。一切甚精洁,中有池,香汤芬馥,知为湢浴之所。”

㉓修晡:应为“修脯”之误。旧时称送给老师的礼物或酬金。修,通“脩”,干肉。[清]顾炎武《与潘次耕札五首》之二:“今以百金之修脯,而自侪于狎客豪奴,岂特饥渴之害而已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然必孤贫之士乃容执贽,修脯皆无,几箪瓢屡空,晏如也。”[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

㉔饔飱:早饭和晚饭,亦泛指饭食。[清]王晫《今世说·德行》:“(萧孟昉)尝蠲田谷数千石,具饔飱以活狱囚。”[清]孙枝蔚《追挽徐镜如》诗:“秋风吹黄叶,萧萧下柴门。中有机杼声,恃此备饔飱。”

㉕筮日:行卜筮礼仪之当日。[清]夏炘《学礼管释·释昏礼下达》:“《少牢礼》始于筮日。然必先诹丁巳之日。”

㉖董劝:督导劝勉。[清]曾国藩《箴言书院记》:“要使学者自幼而端所习,随其材之大小,董劝渐摩,徐底于成而已。”郑观应《盛世危言·农功》:“招徕垦辟,董劝经营,定何章程,作何布置,决不得假手胥役,生事扰民。”

㉗廪饩:科举时代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南史·萧正德传》:“敕所在给汝廪饩。”[唐]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虽然廪饩各不一,就中总免拘常伦。”[唐]杜牧《礼部尚书崔公行状》:“复建立儒宫,置博士,设生徒,廪饩必具,顽惰必迁。”《元史·选举志一》:“百官子弟之就学者,常不下二三百人,宜增其廪饩。”

㉘卒:终止,结局。《论语》:“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㉙不文:本义为不加修饰,引申为无文采。[清]谭献《〈金元诗录〉序》:“宋诗弇陋,言之不文。”章炳麟《序〈革命军〉》:“(邹容)示余曰:‘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无文耶?’”

㉚重熙累洽:熙,光明;洽,谐和。指国家接连几代太平安乐。[汉]班固《东都赋》:“至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张铣注:“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继之,故曰重熙累洽。”[明]韩昂《图绘宝鉴·皇明》:“宣庙临御,当重熙累洽,四海无虞,万几之暇,留神词翰。”[清]钱谦益《〈石田诗钞〉序》:“石田生于天顺,长于成弘,老于正德初,当国家昌明敦龎,重熙累洽之世。”

㉛化成:教化成功。语出《易·恒》:“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唐]权德舆《奉和圣制重阳日》诗:“宸衷在化成,藻思焕琼琚。”[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

㉜菁莪:培育人才。语出《诗·小雅·菁菁者莪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晋]孙楚《故太傅羊祜碑》:“虽《泮宫》之咏鲁侯,《菁莪》之美育才,无以过也。”[宋]朱熹《白鹿洞赋》:“乐《菁莪》之长育,拔隽髦而登进。”[明]刘基《送赵元举之奉化州学正》诗:“泮水紫芹香可揽,倚看待佩乐菁莪。”

㉝棫朴:《诗·大雅》中的篇名。该篇诗序称是咏“文王能官人也”,故多以喻贤才众多。《诗·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毛传:“山木茂盛,万民得而薪之;贤人众多,国家得用蕃兴。”《梁书·裴子野传》:“伏惟皇家淳耀,多士盈庭,官人迈乎有妫,棫朴越于姬氏。”[清]严复《救亡决论》:“棫朴丛生,人文盛极。”

㉞济济翔翔:庄敬安舒的样子。《礼记·玉藻》:“朝廷济济翔翔。”郑玄注:“庄敬貌也。”《汉书·韦贤传》:“朝宗商邑,四牡翔翔。”颜师古注:“翔翔,安舒貌。”[清]钱谦益《姚母文夫人寿序》:“行列如舒雁,济济翔翔如也。”

㉟笙簧:此处泛指乐器音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登(孙登)上峰,行且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宋]张子野《木兰花》词:“楼下雪飞楼上宴,歌咽笙簧声韵颤。”[明]杨珽《龙膏记·宠赐》:“听鸟语笙簧叠奏,看瑶阶绣茵初长。”[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等)听得楼上笙簧聒耳,鼓乐喧天,灯火凝眸,游人似蚁。”

㊱苹鹿: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比喻秉志高洁,不慕爵禄的人。[唐]萧颖士《仰答韦司业垂访》诗之一:“呦呦食苹鹿,常饮清泠川。”[宋]苏辙《燕贡士》:“桑鸮同变响,苹鹿共和鸣。”

㊲勒之贞珉:将文字镌刻在石碑上。[清]余金《熙朝新语》卷十六:“朕兄成亲王自幼精专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近日朝臣文士之工书者罕出其右。早应摹勒贞珉,俾广流传。”

简析

浮梁南乡山水清嘉,人文蔚起。明代曾设立社学,至清代已荒废,连遗址亦无可考察。阖乡绅士里民等商议重修以振前贤功业,纷纷踊跃捐助,“构文昌阁、讲堂、门、庑、斋、舍、庖、湢近三十楹”。新创义塾名为南阳书院。书院落成后请时任浮梁县令的刘丙写了这篇记文。刘侯自身也是一个一直非常重视地方教育的官员。他来浮梁任职七年,重新修葺了“绍文”“景仰”两书院,“增其廪饩。躬自督课,考定其优劣”,致使“士气蒸蒸日上,而经理者亦倍加鼓励”。在此文中,作者并没有详细介绍书院建设的具体经过,而是着重阐述了倡建书院的重要意义在于“塾师弟子游息义府,涵濡道真”,“溥诗书之泽以广无类之教”,也对塾师弟子提出了希望:“诸君继声继志,踵而行之。”将南阳书院办好,与“绍文”“景仰”鼎足而立,使“俾乡无不教之地,地无不学之人”。文章题旨鲜明,剪裁得当,言简意赅,情辞兼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