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绳先
作者简介
黄绳先(1719—1765),清代浙江鄞县人,字正木。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历任江西乐平、浮梁知县,在浮梁曾决二十年悬案,政声卓著。浮梁县士民为之立碑。
原文
书院所以广育人才之地,有其举之,莫或废也。然使膏膳①无资,终难托道腴②可味以永之。抑或有所入矣,而经久无制,则善于始者未必不坏于继。是书院徒有其名而教育卒③无其实也。昌江书院自吾乡山阴沈君来宰是邦④,与邑绅士谋始于前,而规画未备。后之莅斯土者⑤,或作或辍⑥,诚以养无所藉,故教亦难行。如此而欲望人才之有成也,不亦难哉!余下车⑦之始,即解俸延师⑧,邑人士咸踊跃乐就陶成⑨。念此事终难以继。适浮旧有社学田隶入文昌庵,为前明邑宰钱君中选创。历遭兵燹⑩,僧遂认主于邑绅之家,近复利其所有,私相购售。会绅士首发⑪之。清查其业得田一百三十余亩;山地竹木若干。详请拨田百亩归入书院,以复社学旧制。又赤岭庙下官洲一十八亩四分,垦艺⑫之。并详请收入。俾后此师儒膳膏有出,而讲肄⑬不辍也。因定为章程,择绅士以董⑭其出纳;聘名宿⑮不越乎桑梓⑯。盖掌于官不若司于民之便也;求诸远不若求诸近之实也。束脩⑰之谷,量入以为用也。奖赏之资若干,薄与⑱以示劝⑲也。至若墙屋修葺木石所需一取诸此,不以公累私也。岁入或有赢余则储。以比三年之畜,备急于豫⑳也。此余所以力为浮之书院谋经久者也。自兹以往,邑之人士相与鼓舞振兴,而教者学者毋滥竽㉑,无猎名㉒,笃学力行㉓,以希圣贤。将不独科名之盛甲于一时,而醇儒亦辈出矣!是则余之厚望也夫!
注释
①膏膳:亦作“膳膏”。膏,肥肉;膳,饭食。此处是代指(书院办学)经费。
②道腴:语出《文选·班固〈答宾戏〉》:“慎修所志,守尔天符,委命供己,味道之腴。”李善注:“项岱曰:‘腴,道之美者也。’……桓谭《答杨雄书》曰:‘子云勤味道腴者也。’”后以“道腴”指某种学说,主张的精髓。[南朝·齐]王融《为竟陵王与隐士刘虬书》:“玉烛登年,金商在律,炎凉始贸,动静惟安,勤味道腴,幸遵雅尚,岂不乐哉!”[清]姚鼐《观飞来峰入灵隐寺》诗:“长生固非愿,遗物即道腴。”
③卒:终究;终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卒相与欢。”[汉]刘向《列女传》:“故卒不加诛。”[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卒葬之。”
④来宰是邦:来任此邑的地方长官。
⑤莅斯土者:与“来宰是邦”意思相近。
⑥或作或辍:有的人进行,有的人停止。
⑦下车:古代官员即位或到任称为“下车”。《后汉书·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儒林传序》:“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后汉书·赵熹传》:“熹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⑧延师:聘请教师。[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刘元普延师训诲,以待成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业师于去年病故。家父又年纪老迈,残疾在身,公务繁冗,因此尚未讲及再延师一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原来这义学也离家不远,原系当日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力不能延师者,即入此中读书。”
⑨陶成:陶冶使成就。[汉]扬雄《法言·先知》:“圣人乐陶成天下之化,使人有士君子之器者也。”[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臣愿陛下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明诏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五回:“那南方中的举人进士不知费了先生多少陶成,多少指点,‘铁杵磨针’,才成正果。”
⑩兵燹:因战乱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宋史·神宗纪二》:“丁酉,诏:岷州界经鬼章兵燹者赐钱。”[明]无名氏《鸣凤记·端阳游赏》:“闻兵燹选俊豪,文华特命仗旌旄。”[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江苏久遭兵燹,创痍呻吟,元气未复。” (www.xing528.com)
⑪首发:首先告发。[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回:“这须买得他一个亲信,把他首发。”
⑫垦艺:开垦种植。《新唐书·李元谅传》:“辟美田数十里,劝士垦艺,岁入粟菽数十万斛,什具毕给。”
⑬讲肄:讲论修学。《诗·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汉]郑玄笺:“闲暇则于庐舍及所止息之处,以道艺相讲肄,以进其为俊士之行。”孔颖达疏:“相讲论而肄习其业。”[晋]袁宏《后汉纪·桓帝纪》:“古之为政,必置三公以论道德,树六卿以议庶事,百官箴规讽谏,闾阎讲肄以修明业。”
⑭董:监督;督察。《尚书·大禹谟》:“董之用威。”传:“董,督也。”《左传·文公六年》:“董逋逃。”《后汉书·陈忠传》:“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⑮名宿:素有名望的人。《后汉书·朱浮传》:“浮年少有才能,颇欲厉风迹,收士心,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属,以为从事。”[清]吴伟业《寿王鉴明五十》诗:“当世数大儒,如君号名宿。”
⑯桑梓:语出《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父老乡亲。[汉]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唐]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元]刘埙《隐居通议·文章四》:“某不材,见弃于时,桑梓羞之。”
⑰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脩数条”,束脩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唐]张《监尹勤奏学生多无经业举送至省落第并请退还本邑以激励庶望生徒进益》:“受新生之束脩,频为改换。”
⑱薄与:给予微薄的(奖励)。
⑲示劝:表示勉励、鼓励。
⑳豫:豫,通“预”,预先,事先。《易·系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㉑滥竽: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以“滥竽”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南朝·梁]简文帝《答湘东王和受试诗书》:“使夫怀鼠知惭,滥竽自耻。”[明]张景《飞丸记·权门狼狈》:“我是曳白菲才,滥竽入金街。”[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滥竽作吏,旷职怀惭。”
㉒猎名:猎取名声。[清]钮琇《觚剩·两大文章》:“督抚促臣应召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属岁多病……如臣猎名违母,则其始进已乖。”[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书》:“今之学者言考据,则持为骋辩之柄;讲经济,则据为猎名之津。”
㉓笃学力行:笃学,专心好学。《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南史·儒林传·沈德威》:“虽处乱离,而笃学无倦。”[宋]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公幼笃学,有大度。”[明]邵璨《香囊记·讲学》:“三年笃学不窥园,刺股悬梁志亦坚。”力行,努力实践。《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史记·儒林列传》:“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宋]曾巩《与王深甫书》:“士诚有常心,以操群圣人之说而力行之,此孔孟以下所以有功于世也。”
简析
办学经费是书院赖以生存并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与健全的制度管理,“则善于始者未必不坏于继。是书院徒有其名而教育卒无其实也”。浮梁昌江书院当年由沈嘉征创办后,“规画未备”。后来继任者“或作或辍”,致使“养无所藉,故教亦难行”。黄绳先任浮梁县令,到任之初有感于此,先后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一是自己带头捐输薪俸以聘请老师。此举得到众人响应,“邑人士咸踊跃乐就陶成”。二是开发财源。通过合法途径将旧有社学田“一百三十余亩;山地竹木若干。详请拨田百亩归入书院,以复社学旧制”。“又赤岭庙下官洲一十八亩四分,垦艺之。并详请收入。”从而奠定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使“俾后此师儒膳膏有出,而讲肄不辍也”。三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因定为章程,择绅士以董其出纳;聘名宿不越乎桑梓。”四是节省开支,量入为用。逐年积累,“备急于豫”。这样一来,既开源又节流,又有相应的制度为保障,书院的办学经费就得到了彻底解决。正如作者所期望的“自兹以往,邑之人士相与鼓舞振兴,而教者学者毋滥竽,无猎名,笃学力行,以希圣贤。将不独科名之盛甲于一时,而醇儒亦辈出矣!”由此可见,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黄绳先,不仅具有崇学重教的执政理念;同时也具有廉洁奉公的执政情怀与勤慎善谋的执政能力。无怪乎他离去之后,浮梁父老士民要为他立功德碑以资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