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芗书院记:浮梁历代学宫书院考证及旧址分析

长芗书院记:浮梁历代学宫书院考证及旧址分析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代元贞二年,时为长芗书院山长的凌颖山请求时任江东宣慰使的嵇厚作《长芗书院记》,以记其事。原文有宋庆元之初,浮梁之镇市①长芗书院②,先监务李韩思所建者也。今长芗书院之立,堂庑斋舍使俾焕然。据考证,长芗书院旧址位于昌江区吕蒙乡官庄村以东。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长芗书院有夫子庙、屋四十间,田二百亩。嵇厚作《长芗书院记》。

长芗书院记:浮梁历代学宫书院考证及旧址分析

嵇 厚

作者简介

嵇厚,生卒年与字、号均不详。祖籍为宋代谯郡(今安徽亳州)嵇山,其父嵇安精于骑射,南宋诏授其为承节郎,任制将沿海巡检使,统领义兵。嵇厚曾任元朝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山西道宣慰使。

元代元贞二年(1296),时为长芗书院山长的凌颖山请求时任江东宣慰使的嵇厚作《长芗书院记》,以记其事。

原文

有宋庆元之初,浮梁之镇市长芗书院,先监务李韩思所建者也。历时既久,今山长凌子秀、直学朱继曾率士新之。驱车千里,愿记其事于予。

天子爱育人才,储之非一朝一夕之间,训之非一郡一邑之地。所以,坐庙堂而论天下事者,则真儒;列庶官而司牧黎民者,皆端士。此治效比隆于三代,而大化之成矣。然古今治乱相寻,贤圣之道忽晦而忽明;师儒之业有通而有塞。其故何耶?原于不能多方造就之,而作之之术未弘也。往者,隋唐之际,尝建学于州县,置学官生员。逮庆历之间,诏郡国立学。即五季之乱极矣,而文宣王庙祀不废。自我元受命以来,学校之设遍于都邑。然人知学宫为重,而不知书院与学宫相表里,尤为人才之本也。学有专官,论其秀者为博士弟子。惟本州之人士肆业于斯。吉凶乡射宾燕之时,惟本学之人士行礼于斯。若书院则不然。即乡塾之髦士,皆得进而问业焉。临州远邑之学者皆得聚而考道焉。且天下学宫著在成宪。若书院,惟大贤得以建制,惟名儒得以主持,非其人不能创,创亦不能久焉。故学宫与书院,有国者之所并重,而不能轩轾者也。人未尝无美质,未尝非良才,但患禄位富厚之态淆于中,或饥寒穷愁之故累于外,致剥其初性,而汩汩其天理。遂使一时政治汉唐盛时不可得,况欲进此而上哉。倘广历之泽遍,而长养成就之计深。凡为子弟者,以身不出于选举俊造之途为可耻。为知父师者,以吾之诲迪之勤,非本于诗书礼乐之间为可惧。则从此而登于禹汤文武之隆,不犹骋六骥于康衢也哉。藉渐摩无术,振作无由。上欲士于乡,不足当弓旌来赍之典。欲居之于位,尚令人主有借才异代之思。嗟乎!菁莪极朴之风,未尝不存,何可不广为人才地乎?予列职江东,佐上兴起文治为务。尝恐忝居大任,为所学羞。今长芗书院之立,堂庑斋舍使俾焕然。诚继李君之功远也。予闻大江以右,书院为盛。予记之,亦望尝为天下爱育人才之区,而为天下之所宗仰也欤。

注释

①镇市:镇市都,浮梁旧时所辖五十六个都之一。

②长芗书院:长芗书院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为景德镇监镇季齐愈(一作李齐愈)援白鹿洞书院制度创建。长芗,景德镇旧地名,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至县治三十里,今为景德镇市昌江区所辖。据考证,长芗书院旧址位于昌江区吕蒙乡官庄村以东。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长芗书院有夫子庙、屋四十间,田二百亩。宋末毁,元元贞二年(1296)山长凌子秀、直学朱继曾请于江东宣慰使嵇厚于旧址新建。嵇厚作《长芗书院记》。延祐年间(1314—1320)浦江吴莱任山长。泰定二年(1325)进士方回请于总管段廷珪,与训导臧履、直学闵济重修。明洪武初举朱伯高为山长、张京伯为直学。洪武四年(1371)朱伯高受荐为府学教授,书院遂废。

③率士新之:率领士子们重新修葺。

④司牧:管理,统治。《左传·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古之建官,所以济育群生,统理民物也,故为之君长以司牧之。”[宋]王禹偁《贺南郡大赦表》:“伏惟尊号皇帝陛下,司牧黎元,敦崇孝治,言有父也。”

⑤端士:正直的人。《大戴礼记·保傅》:“于是皆选天下端士,孝悌闻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使之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也。”《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训以恭顺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士。”[明]归有光《〈山斋先生文集〉序》:“嗟乎,直臣端士,世不可一日无!”

⑥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⑦大化:广大的教化。

⑧相寻:接连不断。[南朝·梁]江淹《效古》之一:“谁谓人道广,忧慨自相寻。”《北史·源贺传》:“陈将吴明彻寇淮南,历阳、瓜步相寻失守。”(www.xing528.com)

⑨五季之乱: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洛阳都曾被毁,昔人称唐宋之间五代时期的五个短命的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为“五季”。季,末世也。在五代时期唐代名城长安、洛阳、扬州,尽于五代化为灰烬。所以称五代时期为“五季之乱”或称“五代之乱”。

⑩乡射: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史记·太史公自序》:“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南史·蔡廓传》:“三吴旧有乡射礼,元嘉中,羊玄保为吴郡行之,久不复修。”[清]赵翼《题黄陶庵手书诗册》:“是时明社将为墟,方赴鹿鸣乡射耦。”

⑪宾燕:语出《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燕,通“宴”。后即以“宾燕”谓宴请宾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又北,引水为流柸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唐]韩愈《郓州溪堂》:“公以宾燕,其鼓骇骇。”[宋]洪适《望海潮·题双岩堂》词:“宾燕奉觥筹,妙绮笺琼藻,声度歌喉。”

⑫髦士:英俊之士《诗·小雅·甫田》:“攸介攸介,烝我髦士。”毛传:“髦,俊也。”[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陆机》:“朱黻咸髦士,长缨皆俊民。”[唐]韩愈《荐士(荐孟郊于郑馀庆也)》:“俗流知者谁,指注竞嘲傲。圣皇索遗逸,髦士日登造。”[唐]韦应物《答王郎中》:“髦士久台阁,中路一漂沦。归当列盛朝,岂念卧淮滨。”

⑬成宪:原有的法律、规章制度。《书·说命下》:“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宋]王安石《庙议》:“求之前载,虽或有然,考合于经,乃无成宪,因情制礼,实在圣时。”[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之二:“成宪具存,旧章森列。”严复《原强》:“祖宗之成宪俱在,吾宁率由之而加实力焉。”

⑭轩轾:语出《诗·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轾如轩。”比喻高低、优劣、抑扬。《明史·万士和传》:“士和曰:‘朝廷设二使,如左右手,非有轩轾。’”[清]魏源《栈道杂诗》之七:“在山不知高,轩轾任持载。”[清]谭嗣同仁学》十二:“故地球体积之重率,必无轩轾于时;有之则畸重而去日远,畸轻而去日近,其轨道且岁不同矣。”

⑮汩:弄乱;扰乱。《书·洪范》:“我闻在昔,鲧洪水,汩陈其五行。《庄子·达生》:“与汩俱出。”

⑯六骥:相传羲和为日御,驾六龙,故亦以“六骥”比喻日光、光阴。《史记·李斯列传》:“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金]边元鼎《和致仕李政奉韵》:“车马年年陌路尘,安知六骥过窗频。”

⑰康衢:四通八达的大路。《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晋书·潘岳传》:“动容发音,而观者莫不抃舞乎康衢,讴吟乎圣世。”《文选·班固》:“殷说梦发于傅岩,周望兆动于渭滨。齐宁激声于康衢,汉良受书于邳垠,皆俟命而神交。”[唐]元稹《哀病骢》:“曾听禁漏惊衙鼓,惯踏康衢怕小桥。”

⑱渐摩:浸润;教育感化。语本出《汉书·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颜师古注:“渐谓浸涧之,摩谓砥砺之也。”

⑲弓旌来赍:古代征聘之礼,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年》:“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孟子·万章下》:“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后遂以弓旌泛指招聘贤者的信物。赍,拿东西给人。

⑳菁莪:语出《诗·小雅·菁菁者莪》篇名的简称。指培育人才。[晋]孙楚《故太傅羊祜碑》:“虽《泮宫》之咏鲁侯,《菁莪》之美育才,无以过也。”[宋]朱熹《白鹿洞赋》:“乐《菁莪》之长育,拔隽髦而登进。”[明]刘基《送赵元举之奉化州学正》:“泮水紫芹香可揽,倚看待佩乐菁莪。”

简析

此文为嵇厚应约为长芗书院写的一篇记文。作者先从“夫天子爱育人才,储之非一朝一夕之间,训之非一郡一邑之地”着笔,然后指出“古今治乱相寻,贤圣之道忽晦而忽明;师儒之业有通而有塞”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多方造就之,而作之之术未弘也”。即士子求学的渠道受到了限制,创办教育的措施还不够得力。同时他还指出人们在观念上也存在偏见,即“然人知学宫为重,而不知书院与学宫相表里,尤为人才之本也”。接下来他将官办的“学宫”与民间的“书院”进行了比较:“学有专官,论其秀者为博士弟子。惟本州之人士肆业于斯。吉凶乡射宾燕之时,惟本学之人士行礼于斯。若书院则不然。即乡塾之髦士,皆得进而问业焉。临州远邑之学者皆得聚而考道焉。”指出书院办学的方式更灵活,生源更广泛。由此水到渠成地提出结论:“故学宫与书院,有国者之所并重,而不能轩轾者也。”在揭示出办书院的重要性之后,作者进一步指出“予闻大江以右,书院为盛”。从而对新建的长芗书院表达了自己殷切的期望:“亦望尝为天下爱育人才之区,而为天下之所宗仰。”文章议论风生,说理剀切,寄慨遥深,读罢让人不由得在内心引起深深的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