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是“一带一路”主题,我们也希望能走出去。这套丛书除强调一些比较具体的概念说明外,还特别强调了本土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二次审美的强调,以获得一个国际交流的高起点。艺术遗存的保护与发掘是一个国际性话题,我国墓室壁画在遗存发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墓室壁画遗存与丝绸之路的重叠在借势“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比拟的高起点,因此该套丛书具有重要的国际交流价值和影响。但是,我们这套书传播传统文化的重点不在遗存图像的考古内容,而是遗存图像的二次审美上。因为墓室壁画的文本是考古发掘作品,以墓葬遗存的形式存在,必须通过科学的考古工作才能够得到,其文本是非传播的状态。[4]如此,所有原始信息都需要保存,落实在写作中就是图片的大量使用,以丰富、并且是体量巨大的图片提供审美对象,为多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彼世信仰研究提供了极为可靠的图像研究资料。
第二,世界语境的比较,以获得一个国际交流制高点。国际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艺术是文化交流的制高点,墓室壁画就是这样的艺术类型,壁画墓千余座,壁画面积数万平方米,历时近2000年,如此体量具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本套书做的补充是在世界语境中进行了中国与埃及、墨西哥的墓室壁画进行比较。在世界范围内,墓室壁画的遗存作为一种墓葬形式普遍存在,但比较集中、体量比较大的国家只有中国、埃及和墨西哥,而且都是世界文明古国。其中,与埃及的比较比较深入。墓室壁画表现的是墓主人在墓室中得到重生,“重生也是一个过程,于是出行图、双龙穿壁图、门阙神灵图、天门榜题图等图像也普遍出现。这些重生活动都是在神灵帮助下完成,因此西王母图像成为最重要的图像,象征着重生得到指导和最终完成。” [5]经过比较发现,中国的神灵非常明显,而埃及神灵与墓主人是合为一体的,这说明中国墓室壁画保留着本土宗教信仰的纯粹性。
总之,本次选题策划对推广学术类艺术图书是一个有益而成功的尝试;编辑出版这种市场上较为少见的艺术文化遗产套书,不仅能够推动普及墓室壁画的艺术价值、宗教价值和考古价值,而且对于保护古老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并使之得以海内外传播也具有十分有益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们编辑感到欣慰的地方。(www.xing528.com)
注释:
[1][2][3][4][5]汪小洋:《汉赋与汉画的本体关系及比较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
(栏目编辑 孙家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