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美术教育机制:中国美术研究探索解析

学校美术教育机制:中国美术研究探索解析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壬戌学制颁行后的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时期,加之国内外教育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校美术教育机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如果说壬戌学制颁行后,高等美术教育机制的优化有赖于各美术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的话,那么中小学校美术教育机制的优化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贯通。由于壬戌学制及配套实施的美术教育机制相对成熟,该学制下的美术教育制度基本沿用到新中国学制出台。

学校美术教育机制:中国美术研究探索解析

壬戌学制颁行后的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时期,加之国内外教育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校美术教育机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

1927年之后美术留学生大量归国,高等美术学校的师资队伍得到了充实与优化,进而许多美术院校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杭州艺专中西融合的教学风格,中央大学艺术系现实主义的教学风格以及上海美专现代主义艺术的教学风格。

师资的优化也带动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尽管上海美专的“模特风波”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争议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加深了对美术教学的认识,人体写生逐步成为专业美术学校的常规课程

如果说壬戌学制颁行后,高等美术教育机制的优化有赖于各美术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的话,那么中小学校美术教育机制的优化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贯通。民国时期中小学美术师资的流动性很强,当时的许多中学老师往往是留学归国人员,有着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一些大学老师如徐悲鸿、颜文樑、丰子恺傅抱石等都曾有过中小学美术教学与教材编审的经历。刘海粟不仅参与编写、审订或校对中小学美术教材,还在1923年与何元、俞寄凡、刘质平一起参与《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的起草工作,并于同年3月撰文《审核新学制艺术课课程纲要以后》批判当时初等美术教材范本质量低、范本画选择随意,指出当时的“那些范本的内容,可说完全是东拉西袭,拼凑而成的,哪里配做人家习画的范本。况且绘画可以这样的临摹吗?”[30]

与以往的课程标准不同,《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中首次设定了“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须能以图案自由发表意象;须能为合画理的自由写生;须能为简单的几何形体之投影画;须能制散点图案模样图案[31]。 这就使得美术教师有了课程评价的标准,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酝酿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壬戌学制,由于受到欧美诸国教育思想的综合影响,在美术教育目标上体现了实用主义、美感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兼顾专业美术教育与职业美术教育。由于壬戌学制及配套实施的美术教育机制相对成熟,该学制下的美术教育制度基本沿用到新中国学制出台。

注释:

[1]1902清政府公布了壬寅学制,但由于学制年限过长等原因而未实施。癸卯学制是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新学制。

[2]表格来源:笔者根据《奏定学堂章程》中有关图画手工科的规定整理自制。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421页。

[4]同上,第436页。

[5]同上,第511页。

[6]同上,第682页。

[7]与大、中、小学堂相当学力的各级实业学堂或实业补习学堂大都设有图画科,传授制图等实用技能,工业科则除了制图往往还有模型、几何、图稿等,并可酌情取其合宜者分别教授刺绣、染色、髹漆、画绘、木型、陶画、制版等实用技能。

[8]王凌浩:《中国教育史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59页。

[9]三段指,9年的初等教育,5年的中等教育及11-12年的高等教育。六段指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学堂和通儒院。

[10]王凌浩:《中国教育史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62页。

[11]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5页。

[12]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82页。

[13]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传记文学社影印,1971年。(www.xing528.com)

[14]王长乐:《教育机制建设:教育本质性进步的理性路径》,《天中学刊》,2004年第3期。

[1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1-82页。

[16]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17]表格来源:笔者根据《壬子癸丑学制》中有关图画科的规定整理自制。

[1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458页。

[19]璩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70页。

[20]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成为临时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21]王凌浩:《中国教育史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62页。

[22]同上,第275页。

[23]同上,第273页。

[24]汪亚尘:《图画教育方针应该怎么样?》,《美育》,1920年第3期。

[25]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的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平民主义教育思潮、职业主义教育思潮等影响较大。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等教育社团也纷纷成立,对当时的学制改革提出了许多修改方案。

[26]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6页。

[27]七项标准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28]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动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92页。

[29]同上,第196页。

[30]刘海粟:《审核新学制艺术科课程纲要以后》,《美育》,1923年,第3期。

[31]1923年制订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

(栏目编辑 胡光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