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清
【摘 要】北宋末年,孔氏后人在传世形形色色的孔子像中确定了所谓“于圣像最为真”的孔子标准像,可是到了南宋初期,谙熟于佛教造像的职业画家在创作《圣贤石刻图》时却没有采用这一标准,而是在一幅被孔氏后人确定为“赝本”的图像上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重构,创造了一位“集大成”的孔子形象:用精致的凭几来显示孔子的身份与地位;用佛教手印中的“说法印”来显示他的智慧和永恒;用魏晋名士的道具来象征他的高蹈气质。
【关键词】孔子 标准像 《圣贤石刻图》 想象(www.xing528.com)
作者简介:
黄玉清(1966—),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史、艺术理论。
孔子是儒家形象的代表人物,历代艺术家对于他的刻绘从未停止过。现存最早的孔子画像随着海昏侯墓的出土,可能要改写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1]。然而,历代孔子的形象特征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到了宋代,虽然有孔子后裔在不断提供一些所谓的标准孔子像,但也无法阻挡画工对孔子像的想象性制作。如果借用石守谦提出的一个概念,完全可以把孔子画像的传统看成是典型的“主题传统”[2]。因为自西汉以来,有关孔子的雕刻、绘画不计其数,形象也是林林总总,我们根本无从得知第一幅孔子画像或雕刻制作于何时、作者是谁等问题。其次,孔子的具体相貌及体态特征到底如何,历代文献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根据孔子后人“四十九表”的描述,可将其特征概括为:身材高大、驼背、长臂、力大过人、头顶凹陷、天庭饱满、面目丑陋、没有胡须等[3]。然而,这些文献中记录的体貌特征可能并不比现存实物准确多少,即使是两位宋代孔子后人所提供的“于圣象最为真”的“小影”像,也存在相互抵牾的地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见,实在不足为凭。正因如此,历代对孔子雕像、画像的制作是艺术家在因循传统的基础上主要靠想象来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