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研究之诗画时空观念相似性(第24辑)

中国美术研究之诗画时空观念相似性(第24辑)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在视觉认知上具有游观性。尤其是在长卷画幅中,观者既可以从前往后看,也可以从后往前看,甚至可以从任何一个局部进入画面,在时空观念上已经不能将其仅仅局限在空间艺术的范畴之中,在观看方式上其实也有时间艺术的特性或诗歌艺术的“阅读模式”。有学者甚至举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来表明诗与画在“阅读方式”自由性上的一致之处,即“回文诗”的阅读方式[7]。

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在视觉认知上具有游观性。这是视觉逻辑上的自由性,它不会以焦点透视的方式将景物以视线消失固定在画面中,形成一种被动的引导式观看,画面是按照作者事先预定的视点来引导观者进入的。山水画的观看方式打破了视点的框限,可以选择从多个角度进入。引导观者进入画面的不是作者事先预设的视点,而是绵延不绝的山间小路、可以溯源的溪水、云雾缭绕的山体。观者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进入画面体验“山水”、游观“山水”,既可以沿着忽隐忽现的小路进入幽静,也可以跟着山间的溪水顺流而上。有学者将山水画的这一视觉呈现方式定义为“鸟瞰式”透视方式,其实并没有说出其本质。因为“鸟瞰式”的视觉方式虽然能观察到山体的全貌,但缺点是一览无余,没有主次,没有想象性,将所有物象一下堆到观者的面前,是一种山水的全相呈现,失去了山水画中“游观”和想象的本质。游观的方式对于观者来说,完全可以不设限,是一种自由的观看方式,可以在任何地方驻足,视点可以随意跳跃,景物可以随时转换。山水似乎只是一种自在的呈现,观者可以主动而自由地“游走”于其间。尤其是在长卷画幅中,观者既可以从前往后看,也可以从后往前看,甚至可以从任何一个局部进入画面,在时空观念上已经不能将其仅仅局限在空间艺术的范畴之中,在观看方式上其实也有时间艺术的特性或诗歌艺术的“阅读模式”。

苏轼认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王维诗歌中的形象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即形象能自在地呈现而不需要作者的介入,不是一种固定的、由作者主导的欣赏方式。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从王维这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诗中的形象完全自现,“作者仿佛没有介入,或者说,作者把场景展开后便隐退了,任景物直现读者目前”[6],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状态,读者可以从任何角度出发来体验诗歌意境,无需说明,无需注释,阅读的过程就是“目击道存”的过程。(www.xing528.com)

有学者甚至举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来表明诗与画在“阅读方式”自由性上的一致之处,即“回文诗”的阅读方式[7]。如上文所述,山水画的观看方式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进入而不受视线的约束,而“回文诗”的阅读方式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都可以成诗,而且在语法与文字上都能讲得通,如: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苏轼《题织锦图回文》之一[8]

从后往前读,这首诗可以读作:

空阁绣帘疏映雨, 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这虽然看上去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不过,北宋文人画家对待绘画的态度本身也就是在游戏笔墨,在创作态度上其实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传统诗歌语法的灵活性和山水画“游观”的自由性在“阅读方式”和创作方式上存在一些共同点,为“诗画一律”在审美要求上提供了现实操作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