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宋晚期艺术创作中的诗画关系解析

北宋晚期艺术创作中的诗画关系解析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期围绕“诗画关系”的绘画创作,大多在这三种模式的影响下予以展开。“诗画关系”是中国传统文艺现象中一个永恒的命题。同样是表现“诗画关系”,以苏轼、李公麟、宋徽宗为代表的三个群体创作所呈现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北宋晚期艺术创作中的诗画关系解析

顾 平 牛国栋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从绘画创作的角度看,北宋晚期“诗画关系”的演变路径并非呈现单一的承继关系,至少有三种模式的存在: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热衷于“烟雨模式”的诗情画意,诗画之间不刻意追求一一对应的语图关系,可表述为“画中有诗意”;以李公麟为代表的一类画家,则试图通过“妙想”将诗歌与绘画真正结合起来,这是最寻常意义的“诗意画”;而以宋徽宗为代表的宫廷画院画家,较多着意于语图关系上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可归为“诗题”画。后期围绕“诗画关系”的绘画创作,大多在这三种模式的影响下予以展开。

【关键词】北宋晚期 诗画关系 题画诗 诗意画 “诗题”画

作者简介:

顾平(1965—),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www.xing528.com)

牛国栋(1833—),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史。

项目基金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宋画创作的文化原境考察”(项目批准号:16AF004)阶段性成果。

“诗画关系”是中国传统文艺现象中一个永恒的命题。早在魏晋时期,文学和绘画就结下不解之缘,存世的绘画作品《洛神赋图》就是最好的例证。到了唐代,画家和诗人的互动已十分平凡,大量的唐代题画文学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不过,唐代的诗画互动多体现在诗人与画家之间的交流之中,如“以诗画相求”、“以诗画互赠”、“诗画交友”等。这期间画家和诗人虽然意识到诗画之间的种种关联,但还没有自觉上升到理论与创作的高度。在唐代,郑虔虽然享有 “诗书画”三绝的美誉,“但这仅只是说明三项艺术具备在某一作者身上,并不说明三者的内在关系”[1]。直到北宋末年,有关诗画融合的理论和实践才大量涌现,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倡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律”等理论及文同、宋迪、米芾等人诗画结合的实践等。所以,学界一般认为诗画结合的创作成熟于北宋并壮大于南宋。基本的观点是诗意画经由苏轼等文人确立,经宋徽宗在画院普及壮大,并在南宋成为宫廷画家创作的主流[2]。然而,从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到宋徽宗画院为代表的创作群体,其创作方法、创作思想、表现内容等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以往的研究多讨论他们之间的种种继承关系,而忽略了其在本质上的区别。同样是表现“诗画关系”,以苏轼、李公麟、宋徽宗为代表的三个群体创作所呈现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