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研究第24辑:图式与母题

中国美术研究第24辑:图式与母题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0元代白地黑花放鸭纹枕图11南宋 马远《王羲之玩鹅图》(局部)还有一种情况,画面基本的图式相同,但经过局部的修改而变为另一故事,如一件金代瓷枕上绘有一桥,桥上空无一人,桥头柱前站立两人,其中一人手持一笔状物指着柱子(图16),有学者考证此为“相如题柱”[9]。瓷枕上出现较为固定的图式和母题应与其制作工艺有关。

中国美术研究第24辑:图式与母题

瓷枕上的绘画有着非常明显的图式,有些图式总是反复出现,如金代山水人物故事枕上的观鱼图,一老者坐于岸边观看水中的鱼,河对面亦有一伸出的坡岸(图8)。这一图示频繁出现于类似的场景之中,岸边之人注视着不同的水中之物(图9),元代放鸭纹枕上(图10)[7],坐于岸边的老者观看的是水中鸭群,此图与传为南宋马远的《王羲之玩鹅图》的构图较为相像(图11),故有学者将这幅作品命名为“羲之爱鹅”[8]

金代一瓷枕的开光内绘有一庭院,有之字形院墙;画面中央为一组假山石和植物,右侧建筑下绘有一方桌,一男子坐于桌前;画面左边为一脚踩祥云的女子,似在转头注视建筑内的男子(图12)。类似的布局出现在元代其他的瓷枕上,所不同的是,假山石和植物移到画面左侧,踩祥云的女子变为手拉两个孩子的母亲(图13)。另一个例子是金代“三顾茅庐”枕,故事依然发生在一个有着“之”字形围墙的庭院中,画面中央绘有两棵树,左侧有两个交谈的男人,右侧建筑内有一男子在休息(图14)。一件金代人物故事枕上也绘有几乎相同的画面,只是左侧的人物增加为五人,人物的分布亦有所差异。如果将这两幅与前述的一组画面相比就会发现,画面的右侧均为建筑,内有一男子,分割画面的假山石和植物变成两棵大树(图15)。

图10 元代白地黑花放鸭纹枕

图11 南宋 马远《王羲之玩鹅图》(局部)

还有一种情况,画面基本的图式相同,但经过局部的修改而变为另一故事,如一件金代瓷枕上绘有一桥,桥上空无一人,桥头柱前站立两人,其中一人手持一笔状物指着柱子(图16),有学者考证此为“相如题柱”[9]。元代瓷枕上出现了同样的桥与桥柱,但桥上有一队人马在行进,岸上还有四人手持仪仗已行至岸上,学者认为该场景表现的是著名的历史事件“陈桥兵变”(图17)[10]

磁州窑瓷枕的图像中还存在大量的母题,即相同的图像单元,如金代童子蹴鞠枕和童子执扇枕(图18、19),两个童子的衣着发髻相同,动态大体一致,只是正在蹴鞠的童子身体的弯曲度稍微大一些。在另外两件童子执荷图中,两个童子的形象更是如出一辙,只是其中一图少了前行的鸭子(图20、21)。金代八角形枕上绘有芦苇鹭鸶,图中的芦苇分为两枝,向两侧弯曲(图22),同样的母题见于另外三件瓷枕,只是芦苇前的鹭鸶换做了仙鹤和鸳鸯,其中两图中的仙鹤似可看作是同一只仙鹤的不同动态(图23、24、25)。

瓷枕上出现较为固定的图式和母题应与其制作工艺有关。据学者研究,制作瓷枕时,先用擀棒擀出粘土板,然后用锋利工具金属刀之类切割出预想的形状,也可以借助不同形状的模型直接制作成各面,再粘接成型。椭圆形枕或豆形枕的枕身侧墙只需做出一张长方形粘土板,回转将其两侧粘结即可。有特殊要求的,就要把切割出大于预期形状的粘土板,在事先制好的模范中进行压模,使其形状、弧度或纹饰与设计方案完全吻合。[11]与每一面标准化的枕版相适应,应该也存在一套适合枕版的程式化图像,画工在绘制瓷枕时,只需选择合适的题材和图式进行创作即可。

图12 金代长方形白底黑花人物故事枕(www.xing528.com)

图13 元代“墙头马上”枕

图14 金代长方形白底黑花人物故事枕

图15 金代长方形白底黑花人物故事枕

图16 金代长方形白底黑花人物故事枕

图17 元代长方形白地黑花人物故事枕

另外,就瓷枕的商品性质而言,装饰图像出现明显的图式也不奇怪,因为画工们一定会选择一些为大众欢迎的题材反复描绘,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瓷枕上常见的题材同样出现在其他形式的瓷器上恰可说明这一点。标准化的图式和母题可以大大提高绘制的效率,而局部的变化又在不同程度上掩盖了图式的单一和重复,使图像看上去变化多样。这种多变的图像是模印法制作的瓷枕图像无法做到的。因为就绘画而言,不同的画工描摹同一题材时一定加入个人的绘画习惯和对故事的理解,即使是同一画工,在绘制同一题材时也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因此,画枕不仅可以满足购买者求异的需求,还能够为画工提供最大限度的创作空间,他们可以在不改变基本图式和母题的情况下进行个性发挥,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