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绘画史研究:花形像的演变

古代绘画史研究:花形像的演变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十六国至宋代,化生者身下的莲花纹不断地发生演变,衍化出众多的纹样。种种表现说明早期莲华化生像更注重的是图像的装饰性,后期更注重的是宣扬莲花是可以诞生新生命的专属性。第一期化生像身下花形的演变方式有三种:减笔、添加、变异。第二期以后化生像身下花形开始固定为莲花,其他花形消失不见。

古代绘画史研究:花形像的演变

从十六国至宋代,化生者身下的莲花纹不断地发生演变,衍化出众多的纹样。从第一期的多种纹饰如单层莲纹、双层莲瓣纹、变异莲纹、团莲纹、连枝莲茎纹,到第二期单一的透明莲纹。种种表现说明早期莲华化生像更注重的是图像的装饰性,后期更注重的是宣扬莲花是可以诞生新生命的专属性。

第一期化生像身下花形的演变方式有三种:减笔、添加、变异。如简单椭圆形莲、浑圆三瓣形莲等都属于减笔,大刀阔斧地减掉多余的形,只保留其骨。添加则是以莲花纹样为基础,加上忍冬、缠枝、莲叶、卷云、蕉叶等纹饰,对莲花叶瓣进行变形、繁复地添加,使得花瓣渐渐脱离了原来莲花的面貌,逐渐演变为半菊半莲、半牡丹半莲、半芍药半莲等形式。变异是把寻常的东西设计成与我们的习惯性思维相背离的不寻常形象,其反常、复杂怪异的形象使人产生某种联想并给予其个性化的寓意和象征。变异莲正是如此,本文涉及的变异莲有的变成不可思议的动物的眼睛、有的变成蛇尾卷草、有的变成翻卷的云朵。

虽然所有的佛教经典中均提到只有从莲花中才可化生,但是第一期的莲华化生图像并没有严格地契合经典,而是更注重图案的装饰性,匠师在绘制的过程中带有更多的个人喜好情绪。

第二期以后化生像身下花形开始固定为莲花,其他花形消失不见。强调只有在莲花中才可以孕育新生命,而且莲花的开合与进入净土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与修行功德的大小密切相关。这一时期,以图像表现的信仰性佛教与以佛经表现的义理性佛教在此达到了绝对的统一。

注释:

[1][日]吉村怜著,卞立强译:《天人诞生图研究——东亚佛教美术史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2]杨雄:《莫高窟壁画中的化生童子》,《敦煌研究》1988年第3期,第83-89页。陈俊吉:《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类型探究》,《书画艺术学刊》2013年第15期,第177-251页。

[3][日]中村兴二:《日本的净土变相与敦煌》,《中国石窟·莫高窟三》,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221页。王治:《长路迢遥往生便——敦煌莫高窟唐代西方净土变结构解析》,《美术研究》2013年第1期,第68-74页。

[4]王秀玲:《北魏莲花化生瓦当研究》,《文物世界》2009年第2期,第32-39页。

[5]姚潇鸫:《试论中古时期“莲花化生”形象及观念的演变——兼论民间摩睺罗形象之起源》,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81-397页。

[6]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敦煌壁画全集3 敦煌 北周》,辽宁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彩图156。

[7]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3·图案卷(上)》,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彩图218。

[8]同上,彩图179。

[9]同上,彩图218。

[10]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二卷》,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彩图59。

[11][日]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编一 魏晋南北朝前期》,吉川弘文馆1996年版,图版103、104。

[12]同上,图版62。

[13][日]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编二 魏晋南北朝后期·隋》,吉川弘文馆1996年版,图版401。

[14]金维诺主编:《中国寺观雕塑全集·5金铜佛教造像》,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图61。

[15]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图121。

[16]刘景龙主编:《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图版182。

[17]龙门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图版156。

[18]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敦煌壁画全集3·敦煌北周》,彩图115。

[19]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彩图181。

[20]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文物局:《绵阳龛窟》,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118页,线图3。

[21]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5·阿弥陀经画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彩图28、31。

[22][日]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编二 魏晋南北朝后期·隋》,图版328。

[23]解华:《云冈石窟中的地神造像》,《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图3。

[24]安金槐、贾峨:《巩县石窟寺总叙》,载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实测图10。

[25]花平宁、魏文斌主编:《麦积山》,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图版201。(www.xing528.com)

[26][日]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编二 魏晋南北朝后期·隋》,图版441a。

[27]同上,图版410a。

[28]同上,图版408a。

[29]同上,图版417a。

[30][日]吉村怜著,卞立强译:《天人诞生图研究——东亚佛教美术史论文集》,第32页,图35。

[31][日]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编二 魏晋南北朝后期·隋》,图版445a。

[32][日]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编一 魏晋南北朝前期》,图版288。

[33][日]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编二 魏晋南北朝后期·隋》,图版490。

[34]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彩图20。

[35]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二卷》,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彩图65。

[36]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敦煌壁画全集2 敦煌 西魏》,彩图83。

[37]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彩图149。

[38]中国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敦煌·隋》,彩图197。

[39]马世长:《龙门皇甫公窟》,龙门石窟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图5。

[40]同上,第241页,图1。

[41]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再现敦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彩图128。

[42]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载龙门石窟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209页,图90。

[43][日]吉村怜著,卞立强译:《天人诞生图研究——东亚佛教美术史论文集》,第30页,图29。

[44]甘肃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编著:《庆阳北石窟寺内容总录》(上),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208页,图346。

[45]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1 麦积山炳灵寺》,辽宁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彩图31。

[46]刘建华:《义县万佛堂石窟》,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图112。

[47]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编著:《武威天梯山石窟》,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彩版46-1。

[48]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阿弥陀经画卷》,彩图12。

[49]同上,彩图191。

[50][东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卷,第284页上栏。

[51]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国书店2011年版,第733-734页。

[52][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第十二卷,第278页中栏、下栏。

[53]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第734页。

[54]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阿弥陀经画卷》,第32页。

(栏目编辑 张同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