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说:“佛菩萨为济众生以神力变作种种者,即化身、权者、权化、权现等”为佛菩萨化生。“信佛智之人随九品之行业各化生于莲华中,身相光明顿具足”为极乐化生[51]。笔者以为,第一期的化生像是佛菩萨化生,第二期以后净土经变图中的化生像是现世民众的极乐化生。
第一期化生像是佛菩萨化生,可从三点认定。第一,外形特征。从分类图片可以看出,化生者哪怕只是露出头部,也与旁边的佛菩萨众一样,有与他们一样的肉髻、头光、发髻、天衣、飘带等等。第二,出现位置。第一期化生像总是围绕在主尊佛像的周围,听法供养。因为离佛客观距离的远近,实际上是一种过去发愿深广以及功德积累大小的指标。如观音和大势至就能常伴阿弥陀佛左右坐侍论证。他们离佛最近,显示了他们所积累的功德最大、所发的愿行最广。离佛的远近,并非出于主尊佛的爱憎或偶然之选,而是由严谨的佛教修行位阶决定的。第三,佛经亦可印证。《无量寿经卷下》中曾说“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佛告弥勒。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52]。由此可知,佛菩萨往生西方净土也要通过“莲华化生”。供养佛陀积累功德,听闻佛法增长智慧,如若功德智慧不圆,又怎能成佛?不积不增,又怎能圆满?释迦世尊,也曾于过去世供无量诸佛,观世音菩萨亦是如此。彼国的佛菩萨,都是先后往生之人。或是凡夫往生,经过修功,证成菩萨;或是他方菩萨,希望早日成佛,求生彼土。往生之人,在未证补处之前,必须上求下化,觉行双圆,方得证补处。
认定后二期净土经变图中的化生像是现世民众的极乐化生,是因为佛经中明确提到“信佛智之人随九品之行业各化生于莲华中”[53],并对莲华化生的果报根据功德圆满程度做了具体规定,分为三辈往生或三品九生。即便是以菩萨身形出现的也是极乐化生。如唐武则天时期莫高窟第335窟西方净土变七宝池中有十二身菩萨化生,第341窟南壁西方净土变有二十身菩萨化生,北壁弥勒经变有十九身菩萨化生。因为立刻花开见佛、位列菩萨尊位是每位供养人的心愿,所以“垂拱以后化生菩萨尤其多,源自当时临终往生思想的流行,还有出资者的意愿,施主当然都愿上辈往生”[54]。(www.xing528.com)
又或许对于人们来说,无量寿经变与观经变中宏大而华丽的极乐世界似乎离现实过于遥远。于是,盛唐后人们的关注点集中到了净土观想的最后一部分“九品往生”上。如盛唐第217窟观经变中两次出现九品往生,第171窟北壁观经变出现三次九品往生。伯孜克里克石窟盛唐第40窟左壁完全是以莲华化生为主题的壁画,图录将其定名为“九品往生”图。这些表现都是民众意愿的反映。除此之外,人们还热切地绘制单独的化生像。如莫高窟就曾出土过专门以化生童子为主体的唐代绢画——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莲上化生童子图》,仅用莲华化生这一直接的主题表现极乐往生的成就。善导宣扬九品皆凡夫的思想,触及每个人的利益,为所有人提供了往生的可能性,随着单独以莲华化生为主题的绢画、壁画的出现,人们对净土信仰的崇拜进而也转化为对莲华化生本身(或者说往生本身)的信仰和崇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