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中的“初转法轮”像所见最多,几乎占据了每一个佛殿窟的主要位置。此处,本文拟对阿旃陀石窟中“初转法轮”图像与笈多时期萨尔纳特风格的“初转法轮”像(图4)的关系进行论述。
现藏萨尔纳特博物馆的一尊公元5世纪的“初转法轮”像是笈多时期的萨尔纳特(鹿野苑)风格的典型作品。佛双手结施说法印(转法轮印)置于胸前,双腿结跏趺坐在方形台座上。圆形头光左右各有一个飞天,佛身后背屏上依次有狮形怪兽(vyālaka)、摩羯鱼(makara)。台左下是双鹿、法轮与五比丘以及一位妇女和一位孩童。传说五比丘是佛在鹿野苑初说法时聆听佛教诲后首批皈依佛教的信徒,即先前侍从太子的憍陈如、摩诃那摩、跋波、阿舍婆阇、跋陀罗阇(《过去现在因果经》)五个人。这一典型的笈多风格的“初转法轮”形象不仅仅寓意着佛传故事的一个片段,而蕴含了更重要的意义。日本学者宫治昭指出:“佛说法不是单纯的教化,而具有维持世界,使世界发展的力量。一般称佛说法为‘转法轮’,这是比喻转轮圣王像围绕日轮的太阳神似的,以转天轮宝来统治世界。由此,‘转法轮’的佛,应该比作理想世界的统治者转轮圣王,其意就是作为精神的主、世界主或宇宙主的佛陀”[3]。
图4 萨尔纳特风格的“初转法轮”像,公元5世纪,笈多时期,萨尔纳特博物馆藏
图5 阿旃陀石窟第16窟主尊、六拏具及胁侍菩萨(www.xing528.com)
受到萨尔纳特样式“初转法轮”像的影响,阿旃陀石窟中出现了大量这一题材的雕刻,与之类似的说法佛几乎出现在每一个佛殿窟中,第1、2、4、6下、6上、7、11、15、17、20、21窟中的佛均采用萨尔纳特“初转法轮”的佛像样式。其王座上的装饰,即所谓“六拏具”也不仅仅限于狮形怪兽、摩羯鱼,还增加了双狮、大象、龙王等要素。座下的五比丘可能被跪姿或站姿供养人替代,供养人的数量不等。佛的左右往往还安置有一对胁侍菩萨或胁侍佛,与萨尔纳特初转法轮像已有所变化。阿旃陀第16窟的主尊虽然采纳了转法轮印,但没有采用结跏趺坐的坐姿,而是倚坐在双狮座上,台座左右背屏由下至上依次排列着巨象、戏狮人物、狮形怪兽、摩羯鱼,摩羯鱼口中还有一个人物跃出。摩羯鱼上方是胁侍菩萨的半身像(图5)。
这些样式的变化同样具有佛经基础。宫治昭指出,阿旃陀石窟中的“这些结初转法轮印的佛像,虽然是借助佛传中‘初说法’的形象,不过早已创造出了脱离佛传的全新佛像……《法华经》中讲到‘世尊曾在波罗纳鹿野苑的仙人堕处初转法轮。世尊现在又再次转至高无上的法轮’(《譬喻品》第三)。这里以释迦初说法为基础,表示久远常住之佛的转法轮。可能阿旃陀石窟主尊中所见的转法轮印佛坐像正是这种永远存在佛说法的表现”。 由此观之,阿旃陀石窟佛殿窟主尊像可能已经突破了“初转法轮”这一佛传故事的藩篱,而是表现了佛在恒久的空间中“说法”,成为至高无上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