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龙头项饰的传承:美术考古与绘画史研究

中国龙头项饰的传承:美术考古与绘画史研究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石窟寺雕塑和金铜造像中,双龙头装饰出现,也开始跟中国本土的龙的形象相融合。中国汉代以来,服饰多包裹身体,身体裸露的肌肤很少。中国的龙头项饰上龙头样式不同于犍陀罗,龙头开始上扬,龙口出现垂花,实现了中国式变化(图19)。双龙头项饰随着佛教的中国化,逐渐成为了中国装饰的一部分,后世发展中也不仅见于佛教,世俗题材中逐渐衍生和变化成两龙戏珠题材。

中国龙头项饰的传承:美术考古与绘画史研究

公元2世纪左右,贵霜迦腻色伽王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举行第四次结集,一大批大乘佛教经典应运而生。公元2世纪以来,随着大批取经僧回到国内,大批的犍陀罗大乘佛教经典被带入中土,中国开始佛教的造像运动。早期佛教造像的传移模写,也带来了印度和中亚的璎珞宝饰。在中国石窟寺雕塑和金铜造像中,双龙头装饰出现,也开始跟中国本土的龙的形象相融合。收藏日本藤井有邻馆3世纪末的中国铜鎏金菩萨像和收藏于北京故宫的十六国铜鎏金菩萨像,从束发特征和手持净瓶的姿态,以及清晰可见的龙头璎项饰,都显示受到犍陀罗的直接影响(图17、图18)。新加坡古正美女士认为:所有犍陀罗造像之依据都来自于《悲华经》,佩戴“龙头璎”和“阎浮檀金锁”者并非菩萨,而均是转轮王。犍陀罗之交脚思惟之菩萨并非弥勒,也是转轮王思惟像。同时她也提到中国敦煌、云冈之带龙头璎的交脚菩萨均是帝王之转轮王写照[10]。笔者赞同菩萨服饰源于转轮王,但是将所有犍陀罗菩萨均视为转轮王,只凭借图像和单一佛经,似乎还不具备说服力。

中国汉代以来,服饰多包裹身体,身体裸露的肌肤很少。由于衣服遮挡脖颈,所以基本上很少佩戴项链,汉晋以来汉族首饰中项链不甚流行。南北朝隋唐以来,外来服饰和多民族服饰影响下,佩戴项链逐渐增多。敦煌的北凉275窟北壁的胁侍菩萨、北魏254窟南壁的交脚菩萨、隋代244窟北壁弥勒菩萨均佩有龙头璎。宿白先生统计在云冈石窟中,佩戴此类首饰的菩萨有第一期的17、18窟,2期的9、10、11、12、13窟,都是北魏早期的文成帝至孝文帝时期[11]。中国的龙头项饰上龙头样式不同于犍陀罗,龙头开始上扬,龙口出现垂花,实现了中国式变化(图19)。关于中国北方石窟的龙头项饰,日本的村松哲文和中国的刘珂艳等学者都在相关文章中有所阐论,不再赘述[12]

图20 菩萨像,南朝梁,成都万佛寺出土,四川博物院藏

图21 菩萨像,唐代,成都万佛寺出土,四川博物院藏(www.xing528.com)

图22 菩萨挂饰,唐代,四川广元黄泽寺大佛窟

图23 双龙头鎏金银链,唐代,陕西咸阳窑店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南朝梁万佛寺出土的菩萨,也有佩戴龙头璎的,样式与北方石窟寺相比,变得更加繁复(图20)。及至隋唐时期,双龙头装饰运用更加普遍。在四川地区双龙系珠图像在菩萨装饰中多见,四川博物院藏成都万佛寺出土唐代菩萨像,在胸前和下裙上分别有两组双龙头装饰链(图21)。四川广元黄泽寺摩崖造像唐代大佛窟(28窟)之中,大佛右侧胁侍观音菩萨像下裙,垂挂有双龙头璎珞(图22)。陕西咸阳窑店出土一条唐代双龙头鎏金银链条,链长102厘米,龙头直径3厘米,链直径1.9厘米[13]。龙首为独角长嘴,巨目龇牙,大耳长须,鼻上卷,口含圆环,环为锁扣,各部位结构巧妙合理,制作精良(图23),此项链与犍陀罗双龙头项饰在造型、形制和尺寸上都比较接近。双龙头项饰随着佛教的中国化,逐渐成为了中国装饰的一部分,后世发展中也不仅见于佛教,世俗题材中逐渐衍生和变化成两龙戏珠题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