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头项饰形制来源及印度本土影响

龙头项饰形制来源及印度本土影响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犍陀罗菩萨的双龙头项饰(图2),龙头的形态表现非常独特。这样的龙头的形象是犍陀罗首创,不同于印度早期的龙与中国的龙。与犍陀罗龙头较为相似的是印度的摩羯图像。类似双龙头的项链,我们可以由印度北部和中部的早期佛教遗存中觅其来源和踪迹。在北印度的秣菟罗地区的菩萨项饰中,双摩羯项饰运用较多。同样是菩萨项饰,秣菟罗和犍陀罗略有不同,秣菟罗摩羯口或向内或向外,吞咬珠串,身体相连,整串项饰贴肉,表现平面化。

龙头项饰形制来源及印度本土影响

项饰,或颈饰,梵文为Kantha—bhusa。佛教菩萨着宝冠、颈饰、胸饰和臂钏。由于菩萨是大乘佛教的产物,所以所见的较早的菩萨项饰都是从秣菟罗艺术和犍陀罗艺术开始的。关于犍陀罗菩萨的双龙头项饰(图2),龙头的形态表现非常独特。有一对较长的双角,圆目凸鼓,吻部较短,口部微张,咬住项链,两龙之间为一颗多棱滚珠,或圆形、或椭圆形或方形,龙的头部以下身子与链条融为一体。这样的龙头的形象是犍陀罗首创,不同于印度早期的龙与中国的龙。中国汉晋以来的龙往往身体较长,龙角并立贴向脑后,并有向上翻卷。而印度早期的龙(Naga),实际上是蛇,与此全无类似。与犍陀罗龙头较为相似的是印度的摩羯(Makara)图像。

图1 菩萨立像,公元2世纪,高120厘米,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图2 菩萨像龙头项链,公元3—4世纪,印度马哈施特拉邦威尔士王子博物馆

图3 桑奇大塔西门药叉像,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

图4 王子像,公元前1世纪, 印度阿格拉秣菟罗博物馆藏

图5 秣菟罗菩萨像,公元2世纪

图6 秣菟罗毗湿奴像,公元5世纪(www.xing528.com)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天气炎热,着衣较少,身体裸露部分比较多,因此许多贵族喜欢披挂装饰,在诸多的佛经中都提到贵族身着缨络装饰。类似双龙头的项链,我们可以由印度北部和中部的早期佛教遗存中觅其来源和踪迹。雕刻于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的桑奇大塔西塔门上的药叉,颈戴项饰,项饰中间为一对摩羯,摩羯中间有方块状珠子(图3)。用双摩羯来作为项饰装饰,不仅限于药叉。

收藏于印度北方阿格拉秣菟罗博物馆的王子雕像,完成于公元前1世纪,王子脖颈上佩戴一根双摩羯衔珠的珠串,两摩羯头部相对,以珠链替代身体,这是目前所见与龙比较接近的摩羯图像(图4)。公元1世纪以来,佛像和菩萨像产生以后,这类项饰由贵族转移至菩萨。在北印度的秣菟罗地区的菩萨项饰中,双摩羯项饰运用较多。同样是菩萨项饰,秣菟罗和犍陀罗略有不同,秣菟罗摩羯口或向内或向外,吞咬珠串,身体相连,整串项饰贴肉,表现平面化。上身佩戴的项圈、斜披的带锁头的圣线,都与犍陀罗菩萨类似(图5)。在5世纪秣菟罗印度教艺术中,仍然可见同样的项饰,拉贾斯坦邦出土的毗湿奴残存躯干像上,项链描绘得相当精细,可见此类装饰在秣菟罗地区非佛教专用,而是印度通用的装饰物(图6)。

图7 龙头项饰线描图(线描图均由仲青绘制)

图8 般遮迦和诃哩帝夫妇像,公元2—3世纪,拉合尔博物馆藏

图9 赤陶土孩童像,公元2世纪,娑多婆诃时期,佩森出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