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区的史学,在晋代有较大成就,出现了一批史学家,其中陈寿和常璩最为著名。
图12-41 南充万卷楼陈寿塑像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人。少好学,师事同郡史学家谯周,治《尚书》及《春秋》“三传”,钻研《史记》和《汉书》。蜀汉政权时,累官至散骑黄门侍郎。入晋以后,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平阳侯相。因撰《蜀相诸葛亮集》,迁著作郎,领本郡中正。后为杜预所荐,授治书侍御史,以母忧去职。西晋惠帝元康七年(297)病卒,时年65岁。
陈寿在蜀汉尚未亡国之时就已注意蜀事,西晋武帝灭吴后,他便利用魏、吴二国已有的官修国史,以及各种私人著述,撰成魏、吴、蜀三书,共65篇,合称《三国志》。该书把三国史,按国分为三书:《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同时,又以曹魏为正统,故“魏帝为纪,其功臣及吴、蜀之主,并皆为传,仍各依其国,部类相从”[115]。陈寿编撰的《三国志》,虽非完稿,但受到当时人的好评,“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陈寿死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颖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使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116]。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陈寿之家抄写其书,《三国志》因此被官方采纳。后世遂将《三国志》列为正史。
陈寿编撰的《三国志》,取材严谨,文质简朴,并把三国史实分国编纂,在纪传体断代史中独创一格,对后世修史体例有所影响。然而《三国志》也遭到一些责难。“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117]而陈寿以曹魏为正统,更引起后人的广泛争议。对此,清代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样评价的:“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118]清人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的。
陈寿除了编撰《三国志》之外,还撰有《古国志》50篇,其书已佚,大约类似于谯周的《古史考》。同时,自东汉以来,蜀郡郑廑、赵谦,汉中陈术、祝龟,广汉王商等人,先后撰有巴、蜀或汉中地区的《耆旧传》。陈寿认为这些著作不够完善,于是并巴汉入蜀,撰为《益部耆旧传》10篇。隋唐时期,析为14卷。宋以后该书亡佚。
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县小亭乡(今崇山市三江镇)人,生卒年代不详。成汉李势时,曾任散骑常侍,职掌著作,撰有《汉之书》10卷,记叙成·汉历史。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灭成汉,以常璩为参军,随行至建康,他所编撰的《汉之书》也被收入秘阁,改称《蜀李书》。大约在永和四年至十年(348~354)之间,常璩又撰成《华阳国志》一书,为我国地方史志的编纂,开创了一种新的体例。
图12-42 常璩塑像
常璩的这部地方志是记叙古梁州之域的历史,因《禹贡》称“华阳、黑水惟梁州”,故取名为《华阳国志》。全书共12卷,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1~4卷,分别记载巴、汉中、蜀、南中四个地区的历史和地理;5~9卷,分别记载公孙述和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治期间梁州之域的历史;10~12卷,分别记载西汉至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常璩将历史、地理、人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编纂地方史志的新体例。而其丰富的内容,则提供了有关古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地理、民族、人物等方面的众多珍贵史料,故范晔《后汉书》、裴松之《三国志注》、李膺《益州记》、郦道元《水经注》、贾思勰《齐民要术》、房玄龄《晋书》、司马光《资治通鉴》皆曾取材于《华阳国志》。
在晋代,除了陈寿与常璩之外,又有广汉郪人王崇,著有《蜀书》,记叙蜀汉之事,其内容颇与陈寿的《三国志》不同;蜀郡江原人常宽,著《蜀后志》及《后贤志》,又续陈寿《益部耆旧传》作《梁益篇》,《隋书》卷33《经籍志》称为《续益部耆旧传》;巴西人黄容著有《梁州巴纪》;蜀郡杜龚则著《蜀后志》,叙及赵、李特之乱。
图12-43 《华阳国志》书影
南北朝时期,有关巴蜀地方史志的著作较多,采敏、谯周、任熙、常宽、杜袭、王隐、袁休明、任豫、刘澄元、李充、郑、段盛、元澄等都有记载巴蜀风土、人物等著作。其中萧梁时期梓潼郡涪县人李膺所著的《益州记》3卷,主要记叙益州地区的地理、掌故。隋唐时期,其书犹存,乐史《太平寰宇记》多引其内容。宋以后亡佚。
隋唐时期,巴蜀地区的传统史学渐趋沉寂,有关巴蜀地区的著述,大多是外来人士所著,其中较为重要的著作有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的从事卢求编撰的《成都记》、岭南节度使蔡袭的从事樊绰编撰的《蛮书》。
【注释】
[1]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成都文类》卷45。
[2]《全唐诗》卷837。
[3]《益州名画录·品目》
[4]《益州名画录》卷上。
[5]《益州名画录》卷中。
[6]雷玉华:《成都地区的南朝佛教造像》,《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2006年。
[7]《蜀中广记》卷13《名胜记·邛崃》。
[8]《大藏经》卷12。
[9]《大藏经》卷14《药师经》。
[10]《大藏经》卷19。
[11]《大藏经》卷20《大乘大集地藏十论经》。
[12]《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
[13]《全唐文》卷167。
[14]民国《绵阳县志》卷9《艺文·金石》。
[15]法显:《佛国记·多摩梨帝国》。
[16]《洛阳伽蓝记》卷5引《宋云行记》。
[17]释道世:《法苑珠林》卷14,《大正藏》卷53。
[18]《续高僧传》卷14《释法悦传》。
[19]《法苑珠林》卷29引《王玄策行传》
[20]《图画见闻录》卷1引。
[21]《续高僧传》卷7《释康僧会传》。
[22]《历代名画记》卷5。
[23]《历代名画记》卷5。
[24]《图画见闻录》卷1《论曹吴体法》。
[25]许嵩:《建康实录》。
[26]《图画见闻录》卷1《论曹吴体法》。
[27]汤垕:《画鉴》。
[28]《历代名画记》卷10。
[29]《益州名画录》卷上。
[30]《图画见闻志》卷1。
[31]《益州名画录·品名》。
[32]《太平寰宇记》卷72引。
[33]张咏:《益州重修公宇记》,《全蜀艺文志》卷34上。
[34]《资治通鉴》卷252,懿宗咸通十一年正月。
[35]《唐律疏议》卷26《杂律》。
[36]《新唐书》卷24《车服志》。
[37]《元氏长庆集》卷21《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自注。
[38]《太平寰宇记》卷136《山南西道·渝州》。
[39]《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
[40]《舆地纪胜》卷149《成都府路·茂州》。
[41]《隋书》卷83《附国传》。
[42]《新唐书》卷222下《南蛮下》。
[43]今乡城、得荣、巴塘一带用黏土夯筑而成的土碉是在唐代以后才出现的。
[44]《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
[45]《南齐书》卷50《河南氐羌传》。
[46]《梁书》卷54《西北诸戎传》。
[47]《魏书》卷101《宕昌羌传》。
[48]《旧唐书》卷198《党项传》。
[49]《南齐书》卷59《河南氐羌传》。
[50]《舆地纪胜》卷149《成都府路·茂州》。
[51]《蜀中广记》卷79《神仙记》。(www.xing528.com)
[52]《太平御览》卷958引。
[53]《水经注》卷27引。
[54]《元和郡县图志》卷32《剑南道·剑州》。
[55]《全唐文》卷606。
[56]《元和郡县图志》卷32《剑南道·巂州》。
[57]《全唐文》卷389。
[58]《蜀中广记》卷7《名胜记·茂州》。
[59]徐晶:《送友人尉蜀中》,《全唐诗》卷76。
[60]《杜诗详注》卷10。
[61]《全唐文》卷744。
[62]《蜀梼杌》卷下。
[63]《宋史》卷257《吴廷祚传》。
[64]《宋书》卷19《乐志》。
[65]《太平御览》卷579引《唐书·乐志》。
[66]《方舆胜览》卷52引。
[67]《新唐书》卷48《百官志》。
[68]《北梦琐言》卷6《乐工关小红服石》
[69]《茅亭客话》卷10《黄处士》。
[70]徐晶:《送友人尉蜀中》,《全唐诗》卷75。
[71]《茅亭客话》卷10《黄处士》。
[72]《全唐诗》卷365。
[73]《太平寰宇记》卷137《山南西道·开州》。
[74]《全唐诗》卷365。
[75]《太平寰宇记》卷136《山南西道·渝州》。
[76]《旧唐书》卷29《音乐志》。
[77]《太平寰宇记》卷136《剑南西道·雅州》。
[78]《宋史》卷493《西南溪谷诸蛮》。
[79]《宋书》卷19《乐志》。
[80]《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
[81]《隋书》卷83《党项传》。
[82]《文献通考》卷138《乐考·竹之属胡部》。
[83]《隋书》卷15《音乐志》。
[84]《南齐书》卷11《乐志》。
[85]《新唐书》卷22《礼乐志》。
[86]《全唐诗》卷222。
[87]《全唐诗》卷633。
[88]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之第二状》,《全唐文》卷703。
[89]饶宗颐:《盘古图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6年第1期。
[90]《艺文类聚》卷1引《三五历纪》。
[91]《广博物志》卷9引《五运历年纪》。
[92]《绎史》卷1引《五运历年纪》。
[93]《述异记》卷上。
[94]《太平寰宇记》卷72《剑南西道·益州》。
[95]《太平广记》卷313《盘古祠》。
[96]嘉庆《四川通志》卷34《祀庙·江津县》。
[97]《蜀中广记》卷71引。
[98]《太平御览》卷78引《风俗通》。
[99]《全唐诗》卷388。
[100]《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
[101]《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
[102]《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
[103]《太平寰宇记》卷76《剑南西川·邛州》。
[104]《太平御览》卷166引《唐书》。
[105]《全唐诗》卷803。
[106]《华阳国志》卷3《蜀志》。
[107]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嘉绒藏族调查材料》,1984年,成都。
[108]卢藏用:《陈子昂别传》,《文苑英华》卷793。
[109]《旧唐书》卷190中《陈子昂传》。
[110]卢藏用:《陈子昂别传》,《文苑英华》卷793。
[111]见杨世明:《巴蜀文学史》,巴蜀书社2003年版。
[112]《鉴诫录》卷下《蜀才女》。
[113]《全唐诗》卷301。
[114]《四库全书总目》卷186《集部·总集类》薛涛、李冶诗集二卷条。
[115]《隋书》卷33《经籍志》。
[116]《晋书》卷82《陈寿传》。
[117]《晋书》卷82《陈寿传》。
[118]《四库全书总目》卷45《史部·正史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