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古代的城市建筑,以成都城最为重要。自秦代张若筑成都城以后,汉代又续有修葺。至晋代,成都城周长12里,城垣之内,分为太城和少城两部分,太城在东,少城在西,两城之间,隔有一道城垣,故李膺《益州记》说,“少城惟西、南、北三壁,东即大城之西墉”[32]。东晋穆帝永平三年(347),桓温平蜀,拆毁少城城墙。隋文帝开皇年间,蜀王杨秀又在原少城旧址重修城墙,并且“增筑南、西二隅,通广十里”[33],仍然称为少城。而原来的太城,周长只有8里,比新建的少城小,因而被称为子城。杨秀获罪后,他所修筑的新少城亦被拆毁。入唐以后,成都只有子城周围还保留有城墙,故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南诏入侵时,“成都但有子城”[34]。僖宗乾符年间,西川节度使高骈为抵御南诏入侵,乃于子城外修筑罗城,周长25里。又在城门外筑甕城8里。城墙的高度为二丈六尺,墙基宽度与墙高相等,城墙顶部宽度为一丈,上面修有三尺高的女墙,女墙之内,建有楼橹廊庑,共计五千六百八间。
图12-19 唐代成都罗城示意图
汉代的成都城有十八郭门,现在可知的有九门,其中东面二门:虎威门、武义门;南面二门:南门、石牛门;西面三门:宣明门、章城门、阳城门;北面二门:咸门、朔门。自东晋以后,少城被毁,只有太城诸门得以保留。此外。原少城与太城之间的中隔门则成了城门。入唐以后,子城的东、南、西、北各有一道城门,南、北两面还各有一道隔门通牙城(详下)。高骈筑罗城后,在罗城的四面共开有七道城门。东面二门:大东门、小东门;南面二门:万里桥门、笮桥门;西面二门:大西门、小西门;北面一门:太玄门。
在秦代张若筑成都城时,城外没有大河。秦昭襄王时,蜀守李冰开检、郫两江流经成都。高骈筑罗城时,又在城西作縻枣堰,引郫江水北上,绕经城北、城东,然后南下,在罗城的东南与检江汇合。《舆地广记》卷29《成都府路·双流县》就说:“外江在今罗城之南笮桥下,内江在今子城之南众安桥下。自唐乾符中高骈筑罗城,遂作縻枣堰,转内江水从城北流,又屈而南,与外江水合,故今子城之南不复成江。”同时,高骈又在城西开西北濠,自阁门之南,至甘亭庙前与大江汇合。至此,成都城的四周皆为江流所围绕。(www.xing528.com)
秦汉时期,流经成都城西南的检、郫二江上,架有七座桥,因其排列类似北斗七星,故合称为七星桥。据李膺《益州记》说:“七星桥:一曰长星,二曰员星,三曰玑星,四曰夷星,五曰尾星,六曰冲星,七曰曲星。”入晋以后,改七星桥名为冲治桥、市桥、江桥、万里桥、夷里桥、长升桥、永平桥,其中:冲治桥亦名冲里桥,位于西门外的郫江上;市桥在石牛门外的郫江上,清代称为金花桥;江桥亦名安乐桥,在南门外的郫江上;万里桥又名笃泉桥,在江桥以南的检江上;夷里桥又称笮桥,在市桥以南的检江上;长升桥在冲治桥西北的郫江上。除了检、郫二江上的七桥之外,在城北的升仙水上有升仙桥。高骈开护城河之后,城北又有清远桥,城东则有濯锦桥。
成都的坊区,据《梁益记》说,有一百二十坊,而见诸记载的坊名仅有十五坊:金马坊、碧鸡坊、文翁坊、花林坊、果园坊、金容坊、悲田坊、富春坊、金城坊、书台坊、龙池坊、小蛮坊、修德坊、延寿坊、万秀坊。坊区内外,又有街巷,见诸记载的有赤里街、五门街、石笋街、左街、观街、北街、扬子巷、金华巷、煮胶巷。
成都城内的建筑,以官厅的规模最大。晋代益州刺史的治所设在太城内,蜀郡太守和成都县令的治所均在少城内。其后,相沿不改。唐代设州、县二级行政机构,益州刺史的治所在子城内,成都县令的治所在原少城地区。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2),析成都县置蜀县,肃宗乾元元年(758),改蜀县为华阳县。成都县在西,管原少城地区;华阳县在东,管理子城。玄宗时期,置剑南节度使,肃宗以后,改置剑南西川节度使,其治所均设在子城内,称为“使院”。同时,又置城以卫节度使居宅,称为“牙城”。牙城的正门称为大衙门,朝南开,其内有二门:东侧为狮子门,西侧为西亭门。东侧的狮子门内是大厅,北通蜀王殿、清风楼;大厅以东是毬场门,通毬场。西侧的西亭门内是西亭子厅,北通节堂南门,其内为九顶堂,堂后为会仙楼;西亭子厅的西面有亭子西门,其内为行库,有行库角门,通衙库、衙内堂佑库、衙内杂库等库。节度使私宅在牙城的西北,包括摩诃池在内。
除了官厅之外,成都城内的建筑,以道观、佛寺最为壮观。成都著名的道观有:玉局观,亦称玉局化,在城南柳堤,据说是老君为张陵说道之处,为道教二十四化之一;兴圣观,原名贞元观,后改称紫极宫,唐肃宗至德年间改名兴圣观,在城东左街;青羊宫,原名中观,唐僖宗改名青羊宫,在城西青羊肆;至真观,亦名通真观,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在城北学射山。成都的著名寺院有:大圣慈寺,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建,共九十六院,玄宗御书大圣慈寺额,在城东;圣寿寺,原名龙渊寺,隋代改名空慧,在城西南石牛门,俗称石牛寺,亦称石犀寺,武宗会昌年间被毁,宣宗大中元年(847)李回重建,改名圣寿寺;净众寺,萧梁时期名为安浦寺,后废毁,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新罗僧人无相重建,改名净众寺,武宗会昌年间被毁,宣宗大中年间重建,在城西;昭觉寺,本名建元寺,唐僖宗乾符年间,休梦禅师自京来锡,敕改昭觉,在城北升仙桥以北;草堂寺,建于晋、宋之际,在城西;龙兴寺,原名正觉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改名龙兴寺,在城西浣花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