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蜀西北地区交通路线四川通史.卷三,两晋南北朝隋唐成果

巴蜀西北地区交通路线四川通史.卷三,两晋南北朝隋唐成果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今广元昭化至甘肃省文县的这条道路,是沿着白龙江及其支流白水江而行。继续西行,“至黄河上党项序州二百八十里”[212],由此进入西倾山地区。[213]两晋南北朝时期,阴平道是通往仇池国的交通干线,多次成为用兵之路。东晋南北朝时期,吐谷浑占据着今甘肃、青海与四川三省交壤的地区,因此这条道路又成为通往吐谷浑和西域诸国的交通要道。

巴蜀西北地区交通路线四川通史.卷三,两晋南北朝隋唐成果

在四川盆地西部边沿,巍峨的龙门山由广元一带逶迤南下,经青川、平武、北川绵竹都江堰,直抵天全县。在龙门山以西,则有岷山与夹金山。这些山脉成为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之间的交通障碍,但是发源于岷山北侧的白水江,由西向东而流,在经过甘肃省文县境内时,汇入发源于西倾山东侧的白龙江,然后穿过龙门山北端,形成一条通道;发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则在都江堰市附近切穿龙门山中段,形成一条交通走廊;发源于夹金山南麓的青衣江则穿过龙门山南段,形成一条孔道。这三条沿江而行的通道,就是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之间的主要交通路线

阴平道。由今广元昭化至甘肃省文县的这条道路,是沿着白龙江及其支流白水江而行。白龙江,古称羌水[206],唐代又称白江。《贞元十道图》云:“成、叠、宕、武四州,并置在白江之侧。白江即古羌之水。其江南流至利州益昌县,(与)嘉陵江合。”[207]白水江,古称白水。据《水经注》说:“白水西北出于临洮县西南西倾山。水色白浊,东南流与黑水合。”白水与黑水汇合后,又东经洛和城南,又东至邓至城南,又东南经阴平道故城南,又东经阴平大城北,又东经堰城北,又东北至桥头,汇入羌水,“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称矣”[208]南北朝时期,沿羌水下游至白水河谷而行的道路是通往仇池国的要道,所以《南齐书》卷59《氐传》说:“白水居晋寿上流,西接涪界,东带益路,北连阴平、葭芦,为形胜之地。”在唐代,这条道路是由利州益昌县沿羌水西北而行,至景谷县(治今四川省广元市境)。该县原为汉代白水县地,刘宋文帝元嘉年间,分白水县置平兴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曰景谷”[209]。唐高祖“武德四年,以景谷及龙州之方维置沙州。贞观元年州废,省方维为镇,以景谷来属。宝历元年省,寻复置”[210]。由景谷县西北而行,进至白坝(治今四川省青川县境)。由白坝继续沿着羌水谷道西北而行,经过羌水与白水汇合处的方维(在今甘肃省文县境),由此转而沿着白水河谷西行,进至文州曲水县(治今甘肃省文县)。由利州益昌县至文州曲水县,全程约为430里。在文州曲水县,有一条支线南逾太白山,直通龙州,故《元和郡县图志》卷22《山南道·文州》说,文州“东取山路至龙州三百六十里”。由文州曲水县继续沿着白水河谷西行,经帖夷县(治今甘肃省文县境)至扶州同昌县。由此西南而行,可以直达松州;由扶州同昌县西北而行,经黑水堡至芳州(治今甘肃省迭部县境),“驿路三百二十里”[211],又西北而行140里至叠州(治今甘肃省迭部)。继续西行,“至黄河上党项序州二百八十里”[212],由此进入西倾山地区。由叠州北行,“至洮州一百八十里”,入于洮水流域。“洮水源出西倾山,亦曰嵹台山,在(临潭)县西南二百三十六里,即吐谷浑界。《汉书·地理志》云: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又《沙州记》云: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也。”[213]

两晋南北朝时期,阴平道是通往仇池国的交通干线,多次成为用兵之路。入唐以后,由阴平道西行,则进入吐蕃之境。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吐蕃与南诏联兵入侵剑南三川,其中一路就是“入扶、文,过方维、白坝”[214],企图循白水河谷东进,占据利州益昌县,“北闭剑关,拒我后援”[215]。德宗贞元八年(792),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则是循白水河谷西进,击吐蕃“于芳州及黑水堡,焚其积聚,并献首虏”[216]

在阴平道上的景谷县,有一条经江油通往涪城的支线。据《华阳国志》卷2《汉中志》记载,阴平郡平武县“自景谷有步道径江油左儋出涪,邓艾伐蜀道也”。景谷在景谷县北。据同治《昭化县志》记载,景谷是指今青川县白水镇西的青川河河谷。江油,原为蜀汉设置的江油戍。《水经注》卷32《涪水》称:“涪水又东南径江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入蜀,径江油、广汉者也。”西魏平蜀,“于此置龙州。隋末陷贼,武德元年陇蜀平定,改为龙门郡,其年加‘西’字。贞观元年改为龙州”[217]。其治所江油县在今平武县南坝。由景谷通往江油的步道,应当是沿今青川河谷道西行,到达江油县。据宋人记载,由龙州江油县“东北取白坝川、废景谷县路至利州二百七十里”[218]。由江油沿涪江而下,则直达涪城,即今绵阳。由于沿涪江而行的这段道路艰险难行,因而被称为左儋(担)道。任豫《益州记》就说,江油左担道,“其道险阻,自北来者,担在左肩,不得度担也”[219]。在唐代,由龙州江油县“南至绵州二百二十二里”[220]

西山路。这是循岷江上游河谷而行的道路。在唐代,这条道路的走向是由成都西北而行,经新繁县,有沱江驿[221],进至彭州九陇县。西行58里至彭州导江县,又西行26里至导江县的灌口镇,由此沿岷江上游河谷而行。经白沙守捉、七盘城,出蚕崖关。循岷江谷道北行,出故桃关,“公私经过,唯此一路”[222]。再过当风戍,进抵汶川县。继续循岷江谷道北上,进抵茂州汶山县(治今四川省茂县)。又北上至翼州翼水县(治今四川省茂县境),又经翼州治所卫山县(治今四川省茂县境)、峨和县(治今四川省松潘县境),至松州交川县(治今四川省松潘县境)。由松州交川县北行34里,到达松州治所嘉诚县,即今松潘县。由此分为两路:一路循岷江正源东北而行,越过分水岭,沿白水北上,经扶州钳川县(治今四川省九寨沟县境),进抵扶州同昌县。这是一条330里的驿道[223]。由扶州同昌县西北而行339里,到达叠州[224]。一路由松州西行,经过当州通轨县西北200里的“故通轨县镇”[225]。由此进入党项羌之地,北行190里至羁縻轨州。由羁縻轨州西北而行110里至羁縻序州[226],由羁縻轨州东北而行,到达叠州。

由松州嘉诚县经过叠州,可以前往今甘肃、青海,所以《华阳国志》卷3《蜀志》说,汶山郡“西接凉州酒泉”。东晋南北朝时期,吐谷浑占据着今甘肃、青海与四川三省交壤的地区,因此这条道路又成为通往吐谷浑和西域诸国的交通要道。《南齐书》卷15《州郡志》就说,益州“西通芮芮、河南,亦如汉武威张掖为西域之道也”。芮芮,亦称柔然,主要活动于今蒙古高原;河南,即河南国,也就是吐谷浑。西山路不仅通往吐谷浑与芮芮,就是西域诸国也“常由河南国而抵益州”[227],“其语言待河南人译然后通”[228]。入唐以后,经西山路穿过陇右道,仍然可以“远通西域”[229]。自吐蕃兴起之后,这条道路又成为用兵要道。吐蕃崩溃后,这条道路仍可通行。现藏巴黎国立图书馆的《唐故宣德郎试太常寺协律郎行敦煌县令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张府君写真赞》说,敦煌人张清通因“大中赤县沸腾,驾行西川蜀郡。使人阻绝,不通星律有余。累奉表疏,难透秦关数险。公乃独擅,不惮劬劳,率先启行,果达圣陴”[230]。张清通就是由敦煌取道陇右,经西山路前往成都。

循岷江上游而行的西山路有许多支线。其中在茂州有一条重要的支线循今杂谷脑河西行,经通化、薛城、理县,越过鹧鸪山口,进入大渡河东源的梭磨河流域。这条道路开通甚早,其间多有兴废。据《隋会州通道记》说:“自蜀相姜维尝行于此,尔来三百余年,更不修理。山则松草荒芜,江则沿沤出岸,猿怯高拔,鸟嗟地险,公私往还,并由山上,人疲马乏,筋力顿尽。”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会州刺史姜须达“悯人生之荼苦,报委寄之天恩,差发丁夫,遂治旧道,开山栈木,不易其功”[231]。经过这次修治,沿杂谷脑河西行的道路就成为通往大渡河流域的交通干线。开皇十四年(594),会州总管崔仲方西征诸羌,就是走的这条路。入唐以后,这条道路被称为滴博岭路。其路线是:由茂州汶川县循今杂谷脑河西行,至通化县。该县原为汉代广柔县地。“周武帝时,于此置石门镇。隋开皇六年,以近白狗生羌,于金川镇置金川县。十八年,改为通化县。皇朝因之。”[232]由茂州通化县西行约60里[233]至维州。其地原为徼外羌冉之地,蜀汉刘禅时期,“蜀将姜维、马忠北讨汶山叛羌,此其地也,今名姜维城,即维所筑。自晋以后,羌夷或叛或降。隋开皇四年,讨叛羌,以其地置薛城戍,属会州。后又没于贼。武德七年,白狗羌首领内附,于姜维城置维州以统之。”[234]唐太宗“贞观元年,羌叛,州县俱罢。二年,生羌首领董屈占者请吏,复立维州,移治于姜维城东。始属茂州,为羁縻州。麟德二年,进为正州。寻叛,羌降,为羁縻州。垂拱三年,又为正州。天宝元年,改为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维州。上元元年后,河西、陇右州县,皆陷吐蕃。赞普更欲图蜀川,累急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陷。吐蕃得之,号无忧城。累入兵寇扰西川。韦皋在蜀二十年,收复不遂。至大中末,杜悰镇蜀,维州首领内附,方复隶西川”[235]。由维州薛城县沿今杂谷脑河西南而行30里,有小封县。唐高宗“咸亨二年,刺史董弁招慰生羌置小封县。在西蕃通鹤军。垂拱二年,城为北蕃所没”[236]。由小封县西南行至滴博岭,由此分为两路,一路西南经灵关入雅州(详下),一路继续沿今杂谷脑河而行,经风流镇,西行45里至保州。“本维州之定廉县。开元二十八年,置奉州,以董晏立为刺史。领定廉一县。天宝元年,改为云山郡。八载,移州治于天保军,乃改为天保军。乾元元年二月,西山子弟兵马使嗣归诚王董嘉俊以西山管内天保郡归附,乃为保州,以嘉俊为刺史。”[237]由保州西北而行,进入索磨川,即今梭磨河。沿索磨川西南而行,入于西山八国之地。玄宗天宝元年(742),“吐蕃白狗国及索磨等州笼官三百余人”[238],就是沿这条路线前往奉州。德宗贞元九年(793),西山八国“各率其种落诣剑南西川内附”[239],同样也是沿这条路线内迁到今杂谷脑河一带。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把他们安置在“维、霸、保等州,给以种粮耕牛,咸乐生业”[240]。溯索磨川河谷北行,进至恭州。“北至吐蕃白山镇七十五里,又北至故洪州三百七十里”[241]。玄宗天宝六年(747),剑南行军司马鲜于仲通就是沿着这条路线,略定三河,“收其八国,长驱至故洪州”[242]。天宝八年(749),鲜于仲通担任剑南节度使,又“改洪州为保宁都护府,堑弱水为蕃汉之界,收户数十万,辟地千余里”[243]。弱水即今大金川上游,保宁都护府位于弱水以东的索磨川[244]。由保宁都护府西北而行,入于弱水地区。又西北而行,经白兰、雪山党项之地,入于青海地区,与《新唐书》卷40《地理志》记载的陇右道鄯城(治今青海省西宁)至吐蕃逻些(今西藏拉萨)道路会合。由此西南入于逻些,东北入于陇右。唐高祖武德年间,东女国女王汤傍氏遣使贡方物,就是取道这条路线前往长安,“高祖厚资而遣之。还至陇右,会突厥入寇,被掠于虏庭。及颉利平,其使复来入朝”[245]。玄宗天宝六年(747),鲜于仲通在略定西山八国之后,也是沿这条路线长驱北上,“与哥舒翰陇右官军相遇于横岭,鸣鼓而还”[246]。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兵进攻维州,吐蕃论莽热“率杂虏十万而来解维州之围”[247],同样也是走的这条路线。

(www.xing528.com)

图9-9 隋会州《通道记》

循岷江河谷而行的西山路,有许多支线。其中在到达茂州汶山县时,有一条东行的支线:由汶山县沿石密水(今名土门河)东行,经威蕃栅至石泉县(治今四川省北川县境)。折而南行,越过松岭关,东南行170里[248]至绵州龙安县(治今四川省安县境)。又东南行90里[249]至绵州巴西县。这条道路,就是唐穆宗时,剑南东川节度使王涯所说的“从绵州威蕃栅入蕃界,径抵栖鸡城”[250]之路。据《元和郡县图志》卷32《剑南道·茂州》记载,由茂州“东至绵州,取松岭关路三百七十里”。

西山路在经过翼州翼水县时,又有一条循翼水(今名黑水)西行的支线,可以前往真州、悉州、静州、当州和柘州,唐人把这条道路称为蓬婆岭路[251]。翼州翼水县的合江镇,地处岷江与翼水交汇之处,唐代置有合江守捉。由合江镇沿翼水西行至真州。“真州在合江镇西一百二十四里。其地本名真符,天宝三年,节度使章仇兼琼以其地险阻,又当西山要路,奏置真符营,控押一州,仍置兵于其处。五年,节度使郭虚已缘羌项动摇,仍奏置昭德郡。乾元元年,改为真州。”[252]由真州继续沿翼水西行,经栖鸡川,西北至悉州约为100里[253]。悉州原为当州的左封县,唐高宗“显庆三年,割当州东三十里左封县界内为羌夷悉唐川,因立为悉州。领悉唐、左封、识旧(臼)三县以羁縻羌人。其首领有董系比射,任刺史。自后射卒,以左封县令董俱悉冻任刺史,兼敕以父死子继。咸亨元年,移治左封。仪凤二年羌叛,又寄治当州城内。寻归旧治。垂拱二年,置归城县。载初元年,移治匪平川。天宝元年,改为归诚县,仍割识旧(臼)属临翼郡。乾元元年,复为悉州”[254]。由悉州西行60里,至静州。“本当州之悉唐县也。唐显庆元年,于县置悉州。咸亨元年,于悉州置翼州都督府,移悉州理左封置。仪凤二年,罢都督府,翼州却还治于翼斜县,于悉唐县置南和州。天授二年,改为静州,以理夷落。开元时,理在清边县,在今郡南六十里清边故城是也。后为边夷难制,又以去郡稍远,数叛乱,移故州额于悉唐县,即今郡也。”[255]静州东北至当州60里,“至京师与当州道里数同也”[256]。由此可知,静州有路通往当州。蓬婆岭路则由静州继续西行30里,至柘州。“仪凤二年置,以山多柘木,因以为名。其城四面险阻,易于固守。有安戎江、蓬婆水,在州南三十里。”柘州治柘县,境内有“大雪山,一名蓬婆山,在县西北一百里”[257]。蓬婆山即蓬婆岭,由翼州合江镇沿翼水西行至柘州的道路,就是以此山为名。蓬婆岭路亦为唐蕃争夺西山地区的用兵要道。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剑南节度使王昱取道蓬婆岭路进攻吐蕃安戎城。“先于安戎城左右筑两城,以为攻拒之所,屯兵于蓬婆岭下,运剑南道资粮以守之。其年九月,吐蕃悉锐以救安戎城,官军大败,两城并为贼所陷。”[258]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吐蕃集中故洪、腊城、里囊邛三节度兵马8万余人,分为六道,大举进攻剑南西山地区,唐军则分两路迎敌,其中一路就是“由蓬娑(婆)路取牙山,出其不意,衔枚夜袭”[259]。另一路则是取道沿今杂谷脑河而行的滴博岭路。

在西山路的松州,有一条向东通往龙州的道路。穆宗时期,剑南东川节度使王涯曾上疏说:“臣当道出军,径入贼腹有两路:一路从龙州清川镇入蕃界,径抵故松州城,是吐蕃旧置节度之所;一路从绵州威蕃栅入蕃界,径抵栖鸡城,皆吐蕃险要之地。”[260]其中由龙州清川镇通往松州的道路,即为此道。据《太平寰宇记》卷84《剑南道·龙州》记载,龙州“西至松州三百三十里”。

由雅州西行的道路,都是循青衣江而行,翻越夹金山,进入大渡河流域。主要路线有两条,一条叫灵关路,一条叫和川路。

灵关路。由雅州严道县循青衣江西北行,在飞仙关附近折向东北,抵达卢山县,即今芦山县,“东南至州七十里。本秦严道县地,隋仁寿元年于此置卢山镇,三年于此置卢山县,因山为名,属邛州,后属雅州。皇朝因之”[261]。由卢山县折向西北,进至卢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卢山下,有山硖,口开三丈,长二百步,俗呼为卢关。关外即生僚也”[262]。卢关亦称灵关,唐朝在此设有灵关镇[263]。出灵关镇之后,北行至今宝兴县,由此分为两路:一路循今宝兴河东源的东河谷道北上,越过夹金山,进入小金县的沃日河流域,即西山八国的逋租之地。由逋租北行,经过保州以东80里的野城[264],又东行至滴博岭一带的风流镇,进入今杂谷脑河流域,北通保州,东北至维州。据《太平寰宇记》卷77《剑南西道·雅州》记载:“灵关路在(卢山)县界,去蕃界八日程,从界去吐蕃野城三日程。其险也,以绳为桥,其外不知里数。”然而,从雅州“西北至吐蕃野城县界五百七十六里”[265],野城又在保州以东80里,以此推算,由雅州经灵关路至保州,约为660里。德宗贞元九年(793),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命大将董勔、张芬分出西山、灵关,破峨和、通鹤、定廉城,逾滴博岭,遂围维州”[266]。其中出灵关一路的用兵路线,就是沿着灵关路进入今杂谷脑河,破通鹤军、定廉城,逾滴博岭,进围维州。其中吐蕃的通鹤军在唐朝设置的维州小封县,定廉城即唐朝的保州治所。出灵关入吐蕃的另一条路,循今宝兴河西源的西河而行,越过夹金山,经过今汗牛,进入丹巴县境。这条道路就是《新唐书》卷222下《南蛮下》记载的“雅州西有通吐蕃道三:曰夏阳、曰夔松、曰始阳”中的夏阳路。这条道路经过论川、让川、远南、卑卢、夔龙、耀川、金川、东嘉梁、西嘉梁等羁縻州[267]。夏阳路在到达今丹巴县境的东、西嘉梁州之后,由东嘉梁州东行,通于逋租,由西嘉梁州西南而行,则达于松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分兵十路进攻吐蕃,其中雅州经略使路惟明就是走这条路线,“自灵关、夏阳攻逋租、偏松城”[268]

和川路。由雅州严道县循青衣江西行32里至多切(功)镇[269],又经始阳镇至合川镇,即今天全县。由合川镇沿着和川水(今名“天全河”)西行,越过今夹金山,进至羁縻罗岩州(治今泸定县岚安),在罗岩州以西渡过大渡河。从雅州严道县经和川路“西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270]。和川路在通过大渡河之后,“从大渡河西郭至吐蕃松城四日程。羌蛮混杂,连山接野,鸟路沿空,不知里数”[271]。据《太平寰宇记》卷77《剑南西道·雅州》记载,雅州“西北至吐蕃偏松城九日程,约五百里”,而松城距离雅州也是九日程,由此看来,偏松城应当就是松城。在清代,打箭炉厅至雅州为590里,以此推测,松城有可能就在今康定一带。和川路在到达松城之后,西北而行,经噶达(mGar thar)至道孚,即《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中数次提到的Rte'u mkhar。由道孚循今鲜水河西北行,进抵炉霍县,即brang mgo,隋唐时期称为郍鄂。由炉霍继续循鲜水河西北行,经朱倭折向西行,进至今甘孜县,循雅砻江河谷西北行,在德格县的浪多过江,又经协庆寺,直至石渠县的邓柯,即《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所记载的mDan,由此西渡金沙江,进入今西藏境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