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茶法重新实行,官府垄断茶叶销售

四川茶法重新实行,官府垄断茶叶销售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重新实行税茶法。这种榷茶法,实际上是由官府垄断茶叶的销售。到了穆宗长庆年间,剑南三川的茶税仍然由户部尚书判度支掌握。但此时剑南三川的财政大权已为方镇所掌握,中央财政机关已经不可能再在这里征收茶税。[300]在得到宪宗的同意后,剑南三川的茶税又恢复了“便换”的办法,“募贾人入钱京师”[301]1,然后持牒入川,在茶场合券请茶。

四川茶法重新实行,官府垄断茶叶销售

唐代是我国茶业大发展的时代,也是茶政制度逐渐形成的时期。在唐德宗以前,茶叶从来就不征税。德宗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请置常平轻重本钱,“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十一税之,以充常平本”[279]。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征收茶税。建中四年(783),赵赞又“请行常平税茶之法”[280],在置常平本钱的名义下,把茶税的征收制度化。但是这种做法引起了普遍的不满,“怨之苦,嚣然满于天下”[281]。接着爆发的朱泚之乱又以废除包括茶税在内的苛捐杂税为口号,收揽民心,于是德宗在兴元元年(784)下诏:“竹、木、茶、漆等税并停”[282]。但是到了德宗贞元八年(792),盐铁使张滂又以新的名义重新征收茶税,并于贞元九年(793)施行。《唐会要》卷84《杂税》说:

贞元九年正月,初税茶。先是,诸道盐铁使张滂奏曰:“伏以去岁水灾,诏令减税,今之国用,须有供储。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充所放两税。其明年已后所得税,外贮之。若诸州遭水旱,赋税不办,以此代之。”诏曰:可。仍委张滂具处置条奏。自此每岁得钱四十万贯,茶之有税,自此始也。然税茶无虚岁,遭水旱处,亦未尝以税茶钱拯赡。

自此以后,茶叶有税,遂成定制。德宗时期的茶税,规定按三等时估,“每十税一”,具体执行时,则是“量斤论税”[283],每斤征税100文。穆宗长庆元年(821),增加到每斤150文。到了文宗大和九年(835),榷茶使王涯实行榷茶,“令百姓移茶树就官场中栽,摘茶叶于官场中造……旧有贮积,皆使焚弃”[284],由官府垄断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对茶业实行全面管榷,所以《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说:“茶之有榷税,自涯始也。”但是这次榷茶的时间很短,大和九年十一月,令狐楚替代王涯为盐铁使兼榷茶使,十二月,奏罢榷茶,“一依旧法,不用新条。惟纳榷之时,须节级加价。商人转抬,必校稍贵,即是钱出万国,利归有司。既无害茶商,又不扰茶户”[285]。改而采用通商法。文宗开成元年(836),“李石以中书侍郎判收茶法,复贞元之制也”[286]。又重新实行税茶法。大约在武宗时期,再次实行榷茶。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乾德二年八月辛酉条记载:

自唐代武宗始禁民私卖茶,自十斤至三百斤,定纳钱决杖之法。于是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四贯加役流。主吏以官茶贸易者,计其直,五百钱流二千里。一贯五百,及持杖贩易私茶,为官司擒捕者,皆死。

这种榷茶法,实际上是由官府垄断茶叶的销售。生产茶叶的园户以茶折纳两税,剩余的茶由官府全部收购,严禁私人贩易。茶商只能购买官茶,再行贩运、出售。宣宗大中六年(852),户部侍郎判盐铁使裴休“又立税茶之法,凡十二条”。其中较为重要的几条规定是:“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长行群旅,茶虽少皆死;雇载三犯至五百斤、居舍侩保四犯至千斤者,论死;园户私鬻百斤以上,杖背,三犯,加重徭;伐园失业者,刺史、县令以纵私盐论”[287]。由此可见,裴休的茶法,重点加强对园户的管制,略微减轻了对贩卖私茶的惩处,但是对茶叶的专卖却没有任何厘革。直到唐末,由盐铁使掌管的东南茶始终是实行官买官卖的政策。(www.xing528.com)

德宗建中年间开始对茶叶征收什一税的时候,巴蜀地区的茶税是由盐铁使掌管。但是在德宗贞元九年再次征收茶税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由于在贞元八年已经把全国划为东、西两大财政区,“河东、剑南、山南西道,以户部尚书度支使班宏主之”[288],所以剑南三川的茶税就改由度支使掌管。“自后裴延龄专判度支,与盐铁益殊途而理矣”[289]。到了穆宗长庆年间,剑南三川的茶税仍然由户部尚书判度支掌握。“穆宗即位,两镇用兵,帑藏空虚,禁中起百尺楼,费不可胜计,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江西、浙东西、岭南、福建、荆襄茶,播自领之;两川以户部领之”[290]。到了文宗大和元年(827),剑南三川的茶税又改由节度使掌管,“每年出钱四万贯送省”。但是没有几年,地方州县就开始截留茶税,“多不送省”。于是庾敬休建议:“请置院秭归,收度支钱,乃无通没。”重新由度支使掌管剑南三川的茶税,“于归州置巡院一所,自勾当收管诸色钱物送省”[291]。其后,剑南西川茶税的归属又有所变动。到了唐代后期,实际上又由节度使掌管。僖宗时,淮南节度使崔致远上表说:“旧谓西川富强,只因北路商旅,托其茶利,赡彼军储。”[292]可知剑南西川的军费,主要来自本道茶税。唐末,剑南三川节度使跋扈,“妄占上供钱物”[293],以至“全蜀赋税,不供天府[294],本应上交中央的茶税完全被方镇截留,“岁时但贡奉而已”[295]。天复三年(903),昭宗返回长安,王建曾“贡茶、布等十万”[296]。但此时剑南三川的财政大权已为方镇所掌握,中央财政机关已经不可能再在这里征收茶税。

由于剑南的茶税主要由度支使掌管,东南茶税则属盐铁使,因此巴蜀茶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东南茶法并不尽同。德宗贞元九年(973),盐铁使张滂奏立税茶法的时候,是在出茶州县和茶山外商人要路之处,“分置诸场,立三等时估为价,为什一之税”[297]。剑南三川也是这样,置场征税。大约在宪宗时期,改由“度支巡院勾当,榷税当司于上都召商人便换”[298],然后到诸场给茶。宪宗元和六年(811),一度禁断“茶商等公私便换”[299]。结果造成京师“物价转轻,钱多不出”。于是兵部尚书判户部事王绍、户部侍郎判度支卢坦和盐铁使王播在元和七年(812)联名上奏:“请许令商人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任便换见钱,一切依旧禁约。”[300]在得到宪宗的同意后,剑南三川的茶税又恢复了“便换”的办法,“募贾人入钱京师”[301]1,然后持牒入川,在茶场合券请茶。文宗大和元年(827),“户部侍郎崔元略与西川节度使商量,取其稳便,遂奏诸茶税事,使司自勾当,每年出钱四万贯送省”[302]。由此取消便换的办法,由节度使在本道自行征收茶税,每年“以四万缗上度支”。然而这一办法实施的结果却是“州县逗留,多不送省”[303]。于是在大和五年(831)左右,又改由度支使直接掌管剑南三川的茶税。但是没有恢复便换的办法,而是由度支巡院征税,然后上交度支。由于当时四川的茶叶主要是沿长江航线“散落东下”[304],贩运出川,所以度支使专门在长江三峡上的归州(治今湖北省秭归)设置巡院,负责征收剑南三川的茶税。文宗“开成元年,李石以中书侍郎判收茶法,复贞元之制也”[305]。于是剑南三川的茶税又分别由度支三川巡院及其所属诸场征收。

在武宗以前,剑南的茶税主要取自茶商。对于专门从事茶业生产的园户,则以茶叶折纳两税,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宋代,吕陶《净德集》卷l《奏置场买茶施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就说:“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例科折,役钱一例均出。”但是对那些以种茶为副业的农户,则只征收两税钱帛,既不折纳茶叶,亦无茶税。自武宗实行榷茶法以后,茶法日渐严密,这部分茶叶也被纳入了管榷的范围。武宗会昌年间,孙樵在《书何易于》一文中说,利州“益昌民多即山树茶,私利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306]。由此可知,自武宗实行管榷之后,剑南三川出产的茶叶才全部被官府垄断,不得私贩。至于商税的征收,虽然度支使只征收榷税,但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置店停止茶商,每斤收塌地钱,并税经过商人”[307],所以茶商除了交纳榷税之外,还要向节度使司交纳住税和过税。入宋以后,蜀茶虽无榷禁,但是仍然要“卖茶先收住税,买茶又收过税”[308]。据吕陶说:“旧例:住税,每斤六文。客人买出翻税,每斤六文……所过场务,远者十所,近者三、两处,再远者四、五处,过税每斤二文,五场共计十文”[309]。大约唐代四川的情况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