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蜀地区茶叶产区发展迅猛,唐代成全国优质茶叶中心

巴蜀地区茶叶产区发展迅猛,唐代成全国优质茶叶中心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蜀地区也不例外,茶叶生产迅速发展,产地不断扩大。剑南道共计8州产茶,是当时全国八大茶叶产区中产茶州数最多的两个地区之一。在唐代,这条茶叶地带是巴蜀最重要的茶叶产区,也是当时全国优质茶叶的生产中心。除了上述两个主要的茶叶产区之外,四川盆地北部的利州也出产茶叶。入宋以后,利州则成为四川的一处重要茶叶产地,所以范镇把“利州之罗村”列为蜀茶的八大产地之一。

巴蜀地区茶叶产区发展迅猛,唐代成全国优质茶叶中心

我国的茶树,最初只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中巴蜀又是最重要的产地,所以有关茶的最早记载,大多与巴蜀有关。西汉王褒在《僮约》一文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之语,这是我国关于饮茶和以茶叶作为商品的最早记载。在汉代,“蜀西南人谓茶曰[185],又“名之苦荼”[186],“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摘”[187]。汉晋时期,巴蜀的茶叶产地,集中在四川盆地西部,其中广汉郡什邡县“山出好茶”,犍为郡“南安、武阳皆出名茶”[188]。此外,长江以南的涪陵郡也“出茶”[189]南北朝时期,涪陵郡以北的巴东郡亦产茶,《桐君录》云:“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190]

唐代是我国茶业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唐以后,随着饮茶习俗在南北的普及,茶叶生产更是有了空前的发展。巴蜀地区也不例外,茶叶生产迅速发展,产地不断扩大。据《茶经》卷下《八之出》记载:

剑南以彭州上(原注: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堋口,与襄州同),绵州、蜀州次(原注: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其西,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末茶),邛州次,雅州、泸州下(原注:雅州百丈山、名山,泸州泸川者,与金州同也),眉州、汉州又下(原注: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

剑南道共计8州产茶,是当时全国八大茶叶产区中产茶州数最多的两个地区之一。在这8州中,绵、汉、彭、蜀、邛、雅、眉等7州均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并且相互连接,形成一条产茶地带。在唐代,这条茶叶地带是巴蜀最重要的茶叶产区,也是当时全国优质茶叶的生产中心。唐人品第为全国第一的“蒙顶石花”[191],“散茶之最上”[192]的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片甲、蝉翼,以及著名的神泉小团、昌明兽目,都是出自这条茶叶地带。此外,与这条茶叶地带相毗邻的部分州县也出产茶叶,其中嘉州是“园畦半种茶”[193],简州土产亦有“茶”[194],茂州“玉垒关外宝唐山有茶树,产悬崖,笋长三寸、五寸,方有一叶、二叶”[195],被人视为茶宝。嘉、简、茂三州,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上述茶叶地带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的延伸。入宋以后,这条茶叶地带仍然是四川最主要的茶叶产区。范镇《东斋记事》卷4说:“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目,利州之罗村。”除了利州的罗村外,其余7处均在这条茶叶地带上。直到民国年间,四川的茶叶也还是“以岷江西部山岳地为主要产地,即雅州、嘉定、懋功、灌县,就中以雅州为制茶之中心地”[196]。时至今日,四川的茶叶主要还是出自这个地区。

(www.xing528.com)

图7-7 今名山茶

长江沿线是仅次于上述茶叶地带的另一个产茶地区。早在汉晋时期,这里就已经出产茶叶。《华阳国志》卷1《巴志》说,涪陵郡“出茶”。在唐代,“夷、费、思、播及黔南等五州,悉是涪陵故地”[197]。其中“恩(疑为‘思’之误)州、播州、费州、夷州”[198]皆产茶,“黔阳之都濡”[199]亦产茶,涪州则“出三般茶:最上宾化,制于早春;其次白马;最下涪陵,收茶在四月,嫩则益人,粗则损人。真者用碧箬烟熏过,气味尤佳”[200]。此外,渝州也产茶,其中“南平县狼猱山茶黄黑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贡”[201]。开州亦产茶,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中的《茶岭》诗说:“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202]夔州则有“香山[203]茶,“渠江有薄片”[204],“忠州之南宾有四园:一多陵,二多波,三波罗,四思龙。皆方饼。惟多陵为上,饭后饮之消食,空腹朔饮。多波次之。二园下”[205]。泸州之茶则“通呼为泸茶”[206]。由此可见,长江沿线的大多数地区都出产茶叶,特别是在长江以南,茶叶产地一直延伸到今贵州省境内。由于这个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基本上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阶段,很少有人工种植茶树,茶叶主要来源于采摘野生茶树。在唐代,野生茶树的茶叶通常比人工栽培的好一些。《茶经》卷上《一之源》就说:“野者上,园者次。”因此长江沿线多出名茶,如泸州的纳溪梅岭、黔州的都濡高株、涪州的宾化、夔州的香山,均为名茶产地,而思(治今贵州省沿河县境)、播(治今贵州省遵义)、费(治今贵州省思南)、夷(治今贵州省凤冈)四州出产的茶叶,也是“其味极佳”[207],有的甚至被唐人视为“茶之极品”[208]。但是野生茶树的产量毕竟有限,而人工种植的茶树在该地区又始终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长江沿线的茶叶产地虽然分布较广,但是产量远远不及四川盆地西部的茶叶地带,在唐代巴蜀茶业中的地位,同样也不如上述茶叶地带重要。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的茶叶产区之外,四川盆地北部的利州也出产茶叶。孙樵《书何易于》说:“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209]可知利州益昌县出产茶叶。入宋以后,利州则成为四川的一处重要茶叶产地,所以范镇把“利州之罗村”列为蜀茶的八大产地之一。

综上所述,唐代巴蜀的茶叶产地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一是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茶叶地带,包括绵、汉、彭、蜀、邛、雅、眉、嘉、简、茂等10州。这是巴蜀最重要的茶叶产区,其中又以雅州为产茶中心,袁滋《云南记》甚至说:“凡蜀茶尽出于此”[210]。二是位于巴蜀南部的长江沿线,主要有泸、渝、涪、忠、夔、渠、开、黔、思、播、夷、费等12州。三是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利州,这是“山南金州、梁州、汉中[211]茶叶地带沿嘉陵江河谷的延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