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织品是以蚕丝为原料织成的,毛织品是用动物的毛织造而成。按照织造技术分类,巴蜀地区的丝织品,可以分为绢、绫、锦、罗、纱五大类;毛织品可分为无纺织布和毛纱织物两种。
绢是用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似缣而疏者”[33],是最普通的一类丝织品。汉晋时期,巴蜀地区的绢产地有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梓潼郡、巴郡和巴西郡,其中主要产地在巴郡和巴西郡。唐代巴蜀地区的绢产地,以《大唐六典》卷20《太府寺》记载较为全面:
益、彭、蜀、梓、汉、剑、遂、简、绵之绢,并第六等。
资、眉、邛、雅、嘉、陵、阆、普、璧、集、龙、果、渠之绢,并第七等。
通、巴、蓬、开、合、利之绢,并第八等。
共计28州产绢,约占当时全国87个产绢州的1/3。由此可知,巴蜀地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绢帛产地。从地理位置来看,这28个州几乎全部集中在四川盆地,而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地区、长江以南诸州,均不出产绢帛,这和汉晋时期的情况基本一致。从《大唐六典》的记载中还可以看出,玄宗时期,巴蜀地区的产绢之州虽然较多,但是质量却相当差。当时全国的庸调绢帛共分为八个等级,其中列为六等绢的有12个州,巴蜀地区占6州;七等绢14州,巴蜀地区有13州;八等绢12州,巴蜀地区占6州。可知当时全国质量最差的六、七、八等绢,主要就是产自巴蜀地区。不过在唐代后期,随着巴蜀地区织造技术的改进,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绢帛质量显著提高。曾在穆宗和文宗时期两度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段文昌在《游蜀记》中说:“果、阆二州绢,长十五丈,重一觔,其色目鲜白”[34]。当时把这种绢称为“重绢”,质量非常好,价格甚至超过号称天下第一等的宋(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境)、亳(治今安徽省亳州市境)二州土绢。此外,梓州和陵州还出产一种“鹅溪绢”,颇受当时人的称赞:“待将一片鹅溪绢,扫取寒梢万丈寒”[35]。其中陵州的鹅溪绢还被列为土贡之物。
绫是采用提花机织造的一类丝织品。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的绫以白色为主,纹饰多为花鸟。入唐以后,巴蜀地区绫的种类增加较多,见诸记载的有梓州和遂州的樗蒲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乌头绫,阆州的重莲绫,汉州的纹绫,益州的细绫。从产地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剑南东、西两川,其中梓州是最重要的织造中心。从纹饰来看,以花鸟和水纹为主,禽兽纹饰不多。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唐代益州双流县折调细绫,也是平纹地、花卉纹饰[36]。只有梓、遂二州出产的樗蒲绫较为特殊,“其文有两尾尖而中间宽广者,既不象花,亦非禽兽,乃遂名为樗蒲”[37],似乎是一种类似菱形的纹饰。
锦和绫一样,也是用提花机织成的提花丝织品。不过绫是直接用生丝织成,而锦则是在织造前先把蚕丝加拈、染色。蜀锦是唐代巴蜀地区最著名的高级丝织品,主要产地有益州、蜀州和绵州,其中成都是最重要的织造中心,“不会人家多少锦,春来尽挂树梢头”[38]。由于织锦技术特别精湛,因而成都多出美锦,段氏《游蜀记》就说:“成都有九壁村,出美锦。”故取名“九壁锦”[39]。唐代蜀锦的纹饰,以唐初窦师纶所创制的“陵阳公样”最为著名,《历代名画记》卷10说:(www.xing528.com)
窦师纶,字希言,纳言陈国公抗之子。初为太宗秦王府咨议、相国录事参军,封陵阳公。性巧绝,草创之际,乘舆皆阙,敕兼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凡创瑞锦、宫陵,章彩奇丽,蜀人至今谓之“陵阳公样”。官至太府卿,银、坊、邠三州刺史。高祖、太宗时,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之状,创自师纶,至今传之。
《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是唐末僖宗时期的人[40],可见直到唐末,蜀锦的纹饰仍然有“陵阳公样”。这类以禽兽和鸟纹为主的蜀锦亦见于唐人的诗文之中。郑谷称其为“春水濯来云雁活”[41]。刘禹锡则说“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42]。陆龟蒙在《记锦裙》一文中,更是十分细致地描述了锦裙上的这种纹饰,“其前则左有鹤二十,势如飞起,率曲折一胫,口中衔萼花辈;右有鹦鹉,耸肩舒尾,数与鹤相等。二禽大小不类,而隔以花卉,均布无余地。界道四向,五色间杂,道上累细细点缀其中,微云璅结,互以相带,有若驳霞残虹,流烟坠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坏墙古苔,石泓秋水,印舟浸漏,粉蝶涂染,盩环佩,云隐涯岸,浓淡霏拂,杳霭冥密。始如不可辨别,谛视之,条段崭绝,分画一一,抑有去处。非绣绘,缜致柔美又不可状也”[43]。现存日本的“赤狮凤纹蜀江锦”,就是这类以禽兽和鸟纹为图饰的蜀锦实物。此外,还有一类蜀锦以植物为主要图饰,“布叶宜疏,安花巧密。写庭葵而不欠,拟山鸟而能悉”[44]。在吐鲁番发现的“在经斜线上织出类似莲花的花朵和四出的忍冬相间的团花锦”[45],就是这类图饰的蜀锦实物。现存日本的“格子花纹蜀江锦”,也是属于这类图饰的蜀锦。据介绍,这是一幅复式平纹组织的经锦,图饰由等形的方格组成,格子的中心是莲花,同时饰以连珠花,四角配以忍冬蔓藤,底色大红,莲花为蓝白色,忍冬蔓藤和格子的纵界道为绿底上起红、黄色。整个锦面五彩缤纷,极为鲜艳[46]。除了上述两种纹饰之外,在玄宗时期又出现一种“新样锦”。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锦的纬锦,花纹特别大,色彩也更为鲜艳。开元八年(720),苏颋“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前司马皇甫恂破库物,织新样锦以进,颋一切罢之”[47]。据李德裕说,皇甫恂所织造的新样锦是“半臂背子”[48]。这种新样锦虽然一度被苏颋禁止织造,但是不久又重新恢复生产,所以在玄宗天宝年间,“西川贡五色织成背子”[49]。中唐以后,剑南西川的新样锦仍然还是重要的贡物,王建《宫词》诗中就有“遥索剑南新样锦”[50]之语。这种新样锦的价格极其昂贵,“天宝中,西川贡五色织成背子。玄宗诏曰:‘观此一服,费用百金’”[51],所以唐人小说《游仙窟记》把“益州新样锦”视为最名贵的工艺精品之一。除了遐迩闻名的蜀锦之外,巴蜀地区还有一种巴锦。唐人杜牧说“樯似邓林江拍天,越香巴锦万千千”[52],足见其产量亦不在少数。
图7-1 唐代蜀锦
罗是用绞经纱的方法织成的丝织品,文疏而轻软,所以李商隐说:“万里云罗一雁飞”[53]。蜀罗是和蜀锦齐名的高级丝织品,因而唐人多有吟咏。如“醉与龙沙揀蜀罗”[54]、“血染蜀罗山踯躅”[55]、“罗绮长留蜀国春”[56]、“圆文破蜀罗”[57],等等。由于罗的组织结构极为复杂,织造技术要求甚高,所以蜀罗的产地只有益州、蜀州、汉州和彭州。蜀罗的品名甚多,有单丝罗、交梭罗、白罗、黄罗、五晕罗等等。大体上可以分为素罗和提花罗两种。白罗就是直接用生丝织成的素罗,黄罗、五晕罗则是在织成后加以染色。提花罗的纹饰较为复杂,前后变化也很大。“新样花纹配蜀罗”[58],就是指纹饰不断变化的提花蜀罗。在各种提花蜀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织金罗的出现。据《旧唐书》卷37《五行志》记载,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出嫁时,“蜀川献单丝碧罗笼裙,缕金为花鸟,细如丝发,鸟子大如黍米,眼鼻嘴甲俱成,明目者方见之”。这条鸟纹织金罗笼裙,堪称唐代蜀罗最高织造技艺的代表作。
纱和罗一样,也是用绞经纱的方法织成,只是织物的组织结构要简单得多,织造也比较容易,因此产地较广,剑南东、西两川的许多地方均有出产,其中益州的交梭纱和蜀州的花纱还是土贡之物。绵州等地出产的“轻容”则是一种高级素纱,周密《齐东野语》卷10说:“纱之至轻者,有所谓轻容,出《唐类苑》,云:‘轻容,无花薄纱者。’”可知轻容是一种异常轻柔的薄纱,所以唐代宫中的妇人“嫌罗不著爱轻容”[59]。巴蜀地区织造的轻容非常有名,李贺曾称赞说:“蜀烟飞重锦,峡雨溅轻容。”[60]“縠”则是另一种纱,“纱縠,纺丝而织之也。轻者为纱,绉者为縠”[61]。这种绉纱是用强拈的丝线织成,然后缩水起皱,使织物表面显得凹凸不平,既轻柔薄软,又给人以厚实的感觉。
毛织品是用兽类的毛纤维制成,通常分为毛纺品和无纺品两类。汉晋时期,汶山郡出产“旄毡、班罽、青顿、毞毲、羊羖之属”[62]。旄毡是用牦牛毛为原料,经碾压使毛纤维相互缩缠而成的无纺织布;班罽是用染色的毛纱纺织而成;毞毲是泛指各种织造的毛布;羊羖是指用羊的毛皮制成的皮裘。由此可知,汉晋时期,巴蜀地区少数民族所生产的毛织品,已经包括毛纺品和无纺品。南北朝隋唐时期,巴蜀的毛织品仍然主要出自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宕昌、邓至、白兰、党项诸部,都是以牦牛皮毛和羊皮毛为原料,织造毛布,制造毛毡和裘皮。东女国则主要出产毛织品。位于川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毛纺织品不多,主要出产毡裘等无纺织品,如东蛮的勿邓部落是“无布帛,男子髽髻,女子被发,皆衣牛羊”[63]。磨些蛮甚至是“男女皆披羊皮”[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