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诏在川西南地区的统治概述

南诏在川西南地区的统治概述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南诏在其统治今川西南地区期间,先后建有会川都督府、建昌都督府和香城郡。南诏攻占会川后,汉人基本被迁走[169],而白蛮十二姓则相继迁入该地区。南诏就是依靠这些迁来的白蛮,统治当地的乌蛮部落,所以会川府的府主,以及五睑的睑主,均出自这十二姓白蛮。唐懿宗时,南诏在越巂县设置建昌府,其地在今西昌县境内。南诏亡国后,建昌府所管辖的乌蛮诸部,逐渐控制了该地区,并将白蛮置于其统治之下。

南诏在其统治今川西南地区期间,先后建有会川都督府、建昌都督府和香城郡。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南诏王阁罗凤在占领会同之后,置会川都督府,治所在今会理县城附近,通常由大军将担任都督职务。其后,改置会同府,“置五睑,徙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十二姓于此。以赵氏为府主,居今州城。赵氏弱,王氏据之”[161]。会川都督府属于大府,南诏制度:“大府主将曰演习,副曰演览。”[162]僚属有陀酋,相当于书记。又有陀西,相当于判官。会同府管辖五睑。睑,亦称赕,相当于唐朝行政建置中的“州”。会川为一睑,“有蛮充刺史,称会川都督”[163]。会川以西有“诺赕”[164],其地在雅砻江与安宁河的汇合处,即今米易县境内。诺赕以北是“边府睑”[165],有“睑主杨大兰于睑北垲上立城,分派而居,名曰大隆城”[166],元代称为隆州,其地在今德昌县境内。边府睑以北是“沙野睑”[167],其地在今西昌县境内。会川以南10里有龙泥城,“即南诏清宁郡治也”[168],大约也是一睑。

会川之地,原本为乌蛮和汉人杂居之处。南诏攻占会川后,汉人基本被迁走[169],而白蛮十二姓则相继迁入该地区。南诏就是依靠这些迁来的白蛮,统治当地的乌蛮部落,所以会川府的府主,以及五睑的睑主,均出自这十二姓白蛮。南诏亡国后,会同府所管辖的乌蛮诸部,相继驱逐白蛮。其中会川以南的黎,原本是“乌蛮与汉人杂处,及南诏阁罗凤叛,徙白蛮守之。蒙氏终,罗罗逐去白蛮。段氏兴,令罗罗蛮乞夷据其地”[170]0。会川东南的昔陀,“唐时,南诏属会川节度,地名昔陀,有蛮名阿坛绛,亦仲由蒙之遗种,其裔罗于则得昔陀地居之,取祖名曰绛部,后强盛,尽有四州之地”[171]。仲由蒙即仲蒙由,为乌蛮之祖。只有会同府在南诏亡国后,仍为白蛮王氏所据。大理国时期,高氏专政,逐去王氏,以高政治会川。

巂州的治所越巂县,是在唐文宗时期被南诏占领。唐懿宗时,南诏在越巂县设置建昌府,其地在今西昌县境内。建昌府与会同府一样,也是属于大府,但是在建昌府的管辖范围内,并没有设置“睑”一级行政机构,而是“以乌、白二蛮实之。其后,诸酋争长,不能相下,分地为四,推段兴为长”[172]。建昌府以北的龙么城,“唐末,吐蕃、乌、白蛮迭据其地”[173]。元代置礼州。龙么城以北的台登,“昔罗落蛮所居,至蒙氏霸诸部,以乌蛮酋守此城。后渐盛,自号落兰部,或称罗部”[174]。在台登以东,“蒙诏时,落兰部小酋阿都之裔居此,因名阿都部”[175]。元代以其地置里州,其地在今西昌以东300里,即今美姑与金阳二县之间。阿都部东南,又有乌蛮沙麻部,其地在今西昌以东400里,即今雷波县境内。建昌府的西南则有乌蛮阿屈之裔,号称屈部。南诏亡国后,建昌府所管辖的乌蛮诸部,逐渐控制了该地区,并将白蛮置于其统治之下。

巂州昆明县,自墀都松时期被吐蕃攻占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为吐蕃所控制。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唐军攻占其地。吐蕃赞普多次要求归还,而玄宗则认为:“西南群蛮,别是一物,既不容于我,亦不专于吐蕃,自数十年来,或叛或附,皆所亲见,岂假缕言。往者此蛮背恩,侵我边鄙,昆明即嶲州之故县,盐井乃昆明之本城,今复旧疆,何废修筑。”[176]为防范吐蕃因索地不成而采取军事行动,唐朝先后设置昆明军、宁远军,抗击吐蕃的进攻。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与南诏联兵,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攻占昆明,其地划归吐蕃,置西贡川节度。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南诏攻拔昆明城,但不久又被吐蕃夺回。贞元十七年(801),昆明城的磨些蛮降附唐朝。大约在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南诏最终夺得昆明城,改置香城郡,属剑川节度。香城郡由当地归顺南诏的磨些酋帅统治。

【注释】

[1]《宋书》卷98《氐传》。

[2]《资治通鉴》卷82,惠帝元康六年十二月。

[3]《资治通鉴》卷88,愍帝建兴元年八月。

[4]《资治通鉴》卷92,明帝太宁元年七月。

[5]《华阳国志》卷9《李雄志》。

[6]《华阳国志》卷9《李雄志》。

[7]《宋书》卷98《氐传》。

[8]《资治通鉴》卷95,成帝咸康三年十二月。

[9]《资治通鉴》卷100,穆帝永和十一年正月。

[10]《宋书》卷98《氐传》。

[11]《资治通鉴》卷103,简文帝咸安元年四月。

[12]《魏书》卷101《氐传》。

[13]《魏书》卷101《氐传》。

[14]《宋书》卷98《氐传》。

[15]《宋书》卷78《萧思话传》。

[16]《宋书》卷98《氐传》。

[17]《资治通鉴》卷122,文帝元嘉十一年正月。

[18]《宋书》卷98《氐传》。

[19]《宋书》卷98《氐传》。

[20]《宋书》卷98《氐传》。

[21]《资治通鉴》卷135,高帝建元元年十月。

[22]《资治通鉴》卷135,高帝建元二年五月。

[23]《魏书》卷101《氐传》。

[24]《周书》卷11《叱罗协传》。

[25]《资治通鉴》卷135,高帝建元元年七月。

[26]《南齐书》卷59《氐传》。

[27]《周书》卷49《氐传》。

[28]《周书》卷49《氐传》。

[29]《周书》卷49《氐传》。

[30]《华阳国志》卷2《汉中志》。

[31]《宋书》卷98《氐胡传》。

[32]《隋书》卷29《地理志》。

[33]《元和郡县图志》卷22《山南道·利州》。

[34]正德《四川通志》卷14。

[35]《寰宇通志》卷100。

[36]《魏书》卷101《吐谷浑传》。

[37]《周书》卷50《吐谷浑传》。

[38]《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

[39]《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芳州》。

[40]《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

[41]《晋书》卷97《吐谷浑传》。

[42]《资治通鉴》卷103,简文帝咸安元年五月。

[43]《资治通鉴》卷114,安帝义熙元年,胡三省注引。

[44]《资治通鉴》卷103,简文帝咸安元年五月,胡三省注。

[45]《晋书》卷97《吐谷浑传》。

[46]《资治通鉴》卷103,简文帝咸安元年五月。

[47]《资治通鉴》卷107,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四月。

[48]《水经注》卷2引。

[49]《晋书》卷97《吐谷浑传》。

[50]《晋书》卷125《乞伏乾归载纪》。

[51]《资治通鉴》卷111,安帝隆安四年四月。

[52]《晋书》卷97《吐谷浑传》。

[53]《晋书》卷97《吐谷浑传》。

[54]《晋书》卷125《乞伏炽磐载纪》。

[55]《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

[56]《资治通鉴》卷118,恭帝元熙元年四月、九月。

[57]《资治通鉴》卷120,文帝元嘉元年十月。据《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记载,阿柴死于元嘉三年。

[58]《魏书》卷101《吐谷浑传》。

[59]《资治通鉴》卷120,文帝元嘉三年九月。

[60]《资治通鉴》卷120,文帝元嘉四年二月。

[61]《资治通鉴》卷121,文帝元嘉七年十月。

[62]《资治通鉴》卷124,文帝元嘉二十一年九月。

[63]《资治通鉴》卷124,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四月。

[64]《魏书》卷4下《世祖纪》。

[65]《魏书》卷89《吐谷浑传》。

[66]《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

[67]《魏书》卷101《吐谷浑传》。

[68]《周书》卷49《宕昌传》。

[69]《资治通鉴》卷120,文帝元嘉元年十二月。

[70]《魏书》卷27《穆亮传》。

[71]《资治通鉴》卷137,武帝永明九年正月。

[72]《梁书》卷54《河南王传》。

[73]《资治通鉴》卷158,武帝大同六年十一月。

[74]《魏书》卷101《邓至传》。

[75]《资治通鉴》卷167,武帝永定三年闰四月。

[76]《周书》卷5《武帝上》。

[77]《周书》卷49《宕昌传》。

[78]《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本纪》。

[79]《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上》。

[80]《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二年八月。

[81]《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上》。

[82]《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二年九月。

[83]《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元年五月。

[84]《册府元龟》卷995《外臣部·交侵》。

[85]《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五年八月。

[86]《资治通鉴》卷201,高宗龙朔三年五月。(www.xing528.com)

[87]《旧唐书》卷198《西戎·党项传》。

[88]《资治通鉴》卷202,高宗仪凤元年闰月。

[89]《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上》。

[90]《资治通鉴》卷202,高宗永隆元年七月。

[91]《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上》。

[92]《册府元龟》卷358《将帅部·立功》。

[93]《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

[94]《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上》。

[95]《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745年。

[96]颜真卿:《鲜于公神道碑》,《全唐文》卷244。

[97]杨谭:《兵部奏剑南节度破西山贼露布》,《全唐文》卷377。

[98]《南诏德化碑》。参见《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756年。

[99]《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761年。

[100]《资治通鉴》卷223,代宗广德元年十二月。

[101]《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下》。

[102]《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下》。

[103]《资治通鉴》卷226,代宗大历十四年十月。

[104]《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下》。

[105]《资治通鉴》卷233,德宗贞元四年十月。

[106]《资治通鉴》卷235,德宗贞元十五年十二月。

[107]《资治通鉴》卷233,德宗贞元四年十月。

[108]《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下》。

[109]《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下》。

[110]《旧唐书》卷140《韦皋传》。

[111]《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太和五年九月。

[112]《资治通鉴》卷247,武宗会昌三年三月。

[113]同治《理番厅志》卷4《土制》。

[114]《资治通鉴》卷246,武宗会昌二年十二月。

[115]《资治通鉴》卷246,武宗会昌二年十二月,胡三省注引。

[116]《资治通鉴》卷246,武宗会昌二年十二月。

[117]《新唐书》卷221下《苏毗传》。

[118]宇文之邵:《上神宗皇帝书》,《宋文鉴》卷53。

[119]嘉庆《四川通志》卷97《武备·土司》。

[120]《资治通鉴》卷250,懿宗咸通三年二月。

[121]《新唐书》卷222中《南蛮中》。

[122]《宋史》卷496《蛮夷传·叙州三路蛮》。

[123]《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653年。

[124]《唐会要》卷97《吐蕃》。

[125]颜真卿:《鲜于公神道碑》,《全唐文》卷343。

[126]《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上》。

[127]杨谭:《兵部奏剑南节度破西山贼露布》,《全唐文》卷377。

[128]《新唐书》卷222下《南蛮·两爨蛮》。

[129]《旧唐书》卷197《南诏蛮》。

[130]《南诏德化碑》。

[131]《新唐书》卷222下《南蛮下·两爨蛮》。

[132]《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十年四月。

[133]《南诏德化碑》。

[134]《资治通鉴》卷217,玄宗天宝十三年六月。

[135]《新唐书》卷222上《南蛮上》。

[136]《资治通鉴》卷232,德宗贞元三年正月。

[137]《蛮书》卷10。

[138]《资治通鉴》卷233,德宗贞元四年十月。

[139]《旧唐书》卷197《南诏蛮》。

[140]《旧唐书》卷197《南诏蛮》。

[141]《新唐书》卷222上《南蛮上》。

[142]《新唐书》卷222中《南蛮中》。

[143]《旧唐书》卷163《杜元颖传》。

[144]《新唐书》卷222中《南蛮中》。

[145]《孙樵集》卷3《书田将军边事》。

[146]《旧唐书》卷163《杜元颖传》。

[147]《资治通鉴》卷249,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

[148]《新唐书》卷222中《南蛮中》。

[149]《资治通鉴》卷250,懿宗咸通七年三月。

[150]《新唐书》卷222中《南蛮中》。

[151]《资治通鉴》卷255,懿宗咸通十年十二月。

[152]《新唐书》卷222中《南蛮中》。

[153]《新唐书》卷222中《南蛮中》。

[154]《资治通鉴》卷252,僖宗乾符元年十二月。

[155]《资治通鉴》卷252,僖宗乾符二年正月。

[156]《新唐书》卷222中《南蛮中》。

[157]《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三年十月。

[158]《新唐书》卷222中《南蛮中》。

[159]《资治通鉴》卷261,昭宗乾宁四年十二月。

[160]杨慎:《滇载记》。

[161]《元史》卷61《地理志》。

[162]《新唐书》卷222上《南蛮上》。

[163]《蛮书》卷1《云南界内途程》。

[164]《蛮书》卷2《山川江源》。

[165]《元史》卷61《地理志》。

[166]《元史》卷61《地理志》。

[167]《读史方舆纪要》卷74《建昌卫·废泸州》。

[168]《读史方舆纪要》卷74《会川卫·永昌废州》。

[169]《南诏德化碑》。

[170]《元史》卷61《地理志》。

[171]《元史》卷61《地理志》。

[172]《元史》卷61《地理志》。

[173]《蜀中广记》卷34《边防记·建昌道》。

[174]《元史》卷61《地理志》。

[175]《元史》卷61《地理志》。

[176]张九龄:《敕吐蕃赞普书》,《全唐文》卷2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