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自墀伦赞以后,在逐渐占据今四川西部地区的过程中,还逐步建立起统治该地区的军政体制。吐蕃王朝的统治,是以氏族为中心,重要的氏族,皆有自己的领地。据《贤者喜宴》第七品记载,吐蕃有十八领区,分属赞普君臣和诸氏族。其中隆雪(klung shod)是难磨族和曲边氏(Phyugs mtshams)的领地。隆雪亦即隆若(Klung ro),其中心在今西藏拉里的隆伦。难磨族就是汉文史籍所记载的多弥。曲边氏本是中央翼(dBu ru)的千户(Stong sde),墀松德赞时期立有大功,因而封以隆雪之地。在隆雪的东北,为琼波氏的领地下部藏,其中心在今西藏的丁青。隆雪和下部藏以东是多康多钦(mDo khams mdo chen),这是八武士府(Rgod tshang sde brgyad)的领地。多康(mDo khams)是指多康三岗:色莫岗(Zab mo sgang)、勃波若岗(sPob bo ro sgang)和察瓦岗(Tsa ba sgang),其地包括今雅砻江以西的四川西部。多康以东是多钦(mdo chen),即狭义的多思麻(mdo smad)地区。唐人所说的西山八国和东女国,皆为多康多钦的部族。八武士府就是由多康多钦的部族所组成的军府,掌管各武士府的氏族就是当地的统治者。
吐蕃王朝除了实行分封制,还建有军事行政制度,这就是“如”(ru)的设置。据《贤者喜宴》第七品记载,吐蕃的领土分为五个“如”。乌如(dBu ru),意为“中央翼”;约如(gYo ru),意为“左翼”;叶如(gYas ru),意为“右翼”。以上的三个如部,统称为“如孙”(ru sum),意为“三翼”。此外,还有两个附属的支翼,即藏如拉(gTsang ru lag)和孙如(sum ru)。藏如拉是附属于右翼的支翼,属支部第二翼。孙如是支部第三翼,故称Yan lag gsum pahi ru。乌如和约如在卫地(dBus),叶如和藏如拉在藏地(gTsang)。孙如是由孙波(Sum pa)诸部组成的翼,其地原在孙域(Sum yul),也就是《释迦方志》卷4《遗迹篇》所记载的苏毗国,其地在多弥国的西南,敢国的东北。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小邦家臣表》记载,孙域的雅孙(Ya sum),王为末·计芒如蒂(hBal lji mang ru ti),家臣为朗氏(rLang)和甘氏(Kam)。孙域就是汉文史籍所记载的苏毗国,雅孙为孙域的一部分,意为“三个地区交壤之处”。末氏、朗氏、甘氏都是“孙波”(Sum pa),意为“孙人”。松赞干布时期,孙波诸部为娘·莽布支尚囊(Wyang mang po rje shang snang)收抚,由孙波诸部组成的支部第三翼就称为“孙如”(Sum ru)。其后,随着吐蕃王朝的扩张,孙波诸部逐渐向东移徙,进入川西高原。其中甘氏进入多思麻地区后,与多弥发生冲突,653年,“在多思麻,甘·墀桑介达(Kam khri bzang bye hdah)被多弥(Thong myi)所杀,复仇也”[123]。而孙波的朗氏则通过联姻,与董氏白兰相结合,故董氏亦被视为孙波。702年,墀都松赞普驻跸悉州,在孙如进行大调集(Sum rohi mkhos chen bgyis)。由此可知,随着孙波诸部的东迁,最迟在墀都松时代,由孙波组成的孙如,已经扩展到悉州一带,即今大金川流域。
“如”是军事行政组织。吐蕃制度,每个如部均设置十个武士千户(Rgod kyi stong sde),其中八个千户(stong sde),一个小千户(stong sde chung),一个直属千户(sku srung gi Stong sde)。然而孙如除了设有十个千户之外,还包括通颊(mthong khyab)的十一个千户。孙波和通颊是不同的部族。孙波是构成孙如的部族,孙如的十个千户,基本上在今西藏境内;通颊是属于“下勇部”的部族(详下),大多在今四川境内。孙如和通颊原本是不相统属的军政组织,故松赞干布曾分别任命霍尔(Hor)的恰秀仁波为孙波的奎本(khos dpon),属卢氏(Cog ro)的结岑扬恭为通颊的奎本。大约在墀都松时期,将通颊诸部划归孙如,于是通颊的十一个千户也就成为孙如的千户。
吐蕃王朝不仅按“如”设置千户,同时还把驻防边境的部队组成上、中、下三个勇士部(DPah bahi sde)。其中的中勇部在日贝玛隆(Ri pen ma lung)至cha skod和pa之间,由纳雪(Maqs shod)的几本(kyi dpon)巴氏(sBas)统率,攻取邛地(′Jang)。Ri pen是Ri phran音写,意为“小山”。Ma lung是指西藏洛隆宗西南的玛隆里山(ma lung ri),其北为姜玛隆里山(Byang ma lung ri),这座山的海拔高度低于玛隆里山,应当就是日贝玛隆。Cha Skod是Tsha kho的音写,即今大金川上游的杂谷;pa也许就是与杂谷毗邻的咄霸(Dam pa)。如此,中勇部是在姜玛隆里山至大金川之间。其南为邛域(′Jang yul),是黑蛮和白蛮的居地。南诏兴起后,吐蕃就把南诏称为“邛域”,中勇部也就成为专门对付南诏的勇士部。统领中勇部的巴氏,领地在夏格三部(Zha gad sde gsum),其中一支是孙如的纳雪小千户的几本。纳雪在今西藏的丁青,清代称为纳克书,属三十九族。统领中勇部的巴氏就是出自纳雪小千户。
下勇部在玛朋若(Rma pom ro)和嘎塘碌泽(Ka thang klu tshe)之间,由通颊悉九部(mThong khyab srid sde dgu)和吐谷浑六千户(A sha stong sde drug)组成,曲边氏(Phyugs mtshams)为统帅,攻取汉地。Rma pom ro就是Rma chen spom ro,即今阿尼玛卿山。Ka than是指嘎曲(rKa chu)与黄河(rMa chu)汇合的Thang sgor,即今若尔盖县的唐克。Khi tshe是指碌曲(Khi chu)与泽曲(Tshe chu)之间的地区。由此可知,下勇部是在西倾山南北的草原上,包括今川西高原东部。该地区是早期吐谷浑国的中心,由吐谷浑部落组成的六个千户就分布在该地区。通颊悉的九部落位于吐谷浑六千户的西南,包括多弥、悉董诸部。下勇部是专门对付唐朝的勇士部,从其部署来看,大体上分为两线,第一线由吐谷浑的六千户组成,第二线则由通颊悉的九部落组成。统领下勇部的曲边氏,领地在隆雪。不过曲边氏是在墀松德赞时期才显赫起来的。在此之前,下勇部的统帅应当是通颊的奎本属卢氏。
由上所述,吐蕃在今四川西部的统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推行分封制,受封的氏族,主要是归顺吐蕃的小邦王族。二是设置军事行政机构,今四川西部,基本上是属于孙如,缘边地区则分别划归中勇部和下勇部。
吐蕃王朝所分封的领地是由世袭的贵族统治,军事行政机构则由赞普任命的官员掌管,作为协调这两个系统的最高权力机构,则是多思麻的集会议盟。多思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多思麻(mDo smad)是相对多思兑(mDo stod)而言,通常是指整个安多(A mdo)地区。狭义的多思麻是相对宗喀(Tsong kha)而言,也就是指宗喀以外的安多地区,包括多康以东,邛域以北的四川西部。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的记载来看,多思麻的集会议盟是指狭义范围的多思麻。(www.xing528.com)
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的记载,吐蕃在多思麻的集会议盟,始自692年在甲木细噶尔(Rgyam shi gar)召集的多思麻冬会。最初是为了解决重大军事、行政问题而临时召集。自706年以后,基本上是每年定期召集多思麻的冬季会盟。756年以后,又增加一次夏季会盟。主盟者,均为论(Blon)或大论(B1on chen po)。其中可以确定氏族的主盟大臣,基本上是统领中勇部的巴氏和统领下勇部的属卢氏。705年,巴·乞立徐尚年(Dba khri gzigs zhang nyen)被任命为大论。自715年以后,每年的多思麻冬季会盟均由他主持。721年,巴·乞立徐尚年卒,改由属卢·乞立徐囊恭(Chog ro khri gzigs gnang khong)主盟。726年,又由巴·达扎恭禄(Dbas stag sgra khong lod)主持多思麻的冬会。727年,达扎恭禄被任命为大论,改由属卢·乞立徐囊恭主盟。728年,巴·达扎恭禄获罪,多思麻的冬季会盟基本停止。755年,墀松德赞继位,重新恢复多思麻的冬季会盟。756年,吐蕃与南诏联合进攻唐朝所控制的巂州,于是又增加一次多思麻的夏季会盟,以后便成为定制。756年的多思麻冬会是在“姚”(Yol)举行,主盟大臣是论囊热。囊热就是巴·囊热苏赞(Dbas Snang bzher zu brtsan),亦出自巴氏。
多思麻盟会的召集,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大论巡视各地,召集会议,以便处理当地的军政事务。二是大论兼东道诸节度兵马都统,或者兼南道诸节度兵马都统,常驻地方,在其管辖范围内,定期召集会议,处理军政事务。前期的多思麻集会议盟以第一种情况居多。后期的多思麻集会议盟,以第二种情况为主。吐蕃制度,小邦王国,诸部落、千户、万户等,均受所在地区的盟会节督。由此可知,多思麻的集会议盟,实际上就是多思麻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
根据汉文史料的记载,在今四川地区,与唐朝接壤的吐蕃边境,分别属于吐蕃的东境(东鄙)和南境(南鄙)。东境,大体上相当于《贤者喜宴》所记载的下勇部;南境,大体上相当于中勇部。东、南二境,分别设有若干节度,由囊论(Nang blon)或大论兼任诸道节度兵马都统。唐德宗贞元年间,吐蕃的东境有松州等五道节度;南境则有囊贡、腊城等九节度。
吐蕃东境的松州节度是吐蕃在761年攻占唐朝的松州以后设置的,其治所设在松州城,即今松潘县。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吐蕃赞普以内大相论莽热没笼乞悉蓖兼松州五道节度兵马都统,领兵10万救维州,结果被唐朝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击败,论莽热被俘。不久,吐蕃即罢松州节度。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剑南东川节度使王涯就说,故松州城“是吐蕃旧置节度之所”[124]。松州节度以西是故洪节度。故洪即故洪州。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置洪州,后为吐蕃攻占。玄宗天宝六年(747)鲜于仲通收复其地,称为“故洪州”[125]。天宝八年(749),改洪州为保宁都护府,其地在今梭磨河的壤口一带。不久,该地区又被吐蕃占领。天宝十年(751),剑南节度使杨国忠以奸罔上,自称:“拔故洪州等三城”[126]。天宝末年,吐蕃大军进攻剑南西山地区,其中就有故洪节度[127]。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梭磨河及其以西的大金川流域。
吐蕃南境的曩贡节度,原属“里曩邛节度”。里是指里塘(Li thong),即今理塘县;曩是指曩贡(Nyang bgo),其地在里塘以东的雅砻江(Nyang chu)流域;邛是指邛域(′Jang yul),其地在里塘、曩贡以南。里曩邛节度的中心,大约是《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多次提到的rTe′u mkhar,即今道孚,其地属菊贡(Cu bgo)。唐德宗时期,里曩邛节度已经分为曩贡节度、西贡节度和铁桥节度。曩贡亦称囊恭,有囊贡川(Nyang chu),即今雅砻江,其中心可能仍在道孚。西贡节度在曩贡节度以南,其地有西贡川,位于巂州台登北谷西北。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遣将“邓英俊出定蕃栅道,进逼台登城,吐蕃退壁西贡川,据高为营”[128],即此。西贡节度以西是神川节度,因其中心在铁桥城,所以又称铁桥节度,其中心在今云南丽江塔城。
总体上看,吐蕃在今四川西部设置的节度,基本上是按流域来划分其管辖范围。其中松州节度主要控制今岷江上游,故洪节度管辖今大渡河流域,曩贡及西贡节度分别掌控今雅砻江中上游与下游,神川节度则管辖今金沙江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