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盘瓠蛮及其主要大姓活动区域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盘瓠蛮及其主要大姓活动区域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长江三峡及其以南地区,为多民族杂居之地,其中居支配地位的是盘瓠蛮,主要大姓有向氏、田氏和冉氏。梁武帝末年,爆发侯景之乱,向氏乘乱进入长江三峡地区。向五子王得知北周发兵讨伐,遂退守石默城,令其子向宝胜守双城。此后,向氏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清江流域。遭此重创,向氏的势力进一步衰落。田氏原活动于黔阳县地,因而又被称为黔阳蛮。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盘瓠蛮及其主要大姓活动区域

两晋北朝隋唐时期,长江三峡及其以南地区,为多民族杂居之地,其中居支配地位的是盘瓠蛮,主要大姓有向氏、田氏和冉氏。

向氏最初活动于荆州建平郡及其以北的南郡临沮县(治今湖北省当阳市境)西界,其地“西北接梁州新城,东北接南襄城,南接巴、巫二边”。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建平夷王向弘等人“诣台求拜除,尚书郎张亮议‘夷貊不可假以军号。’元帝诏特以弘为折冲将军、当平乡侯,并亲晋王,赐以朝服”[51]桓温平定割据巴蜀的成·汉政权后,“以临沮西界,水陆迂险,行径裁通,南通巴、巫,东南出州治,地带蛮、蜒,田土肥美,立为汶阳郡,以处流民”[52],隶属于梁州。刘宋文帝元嘉十一年(434),汶阳郡改隶荆州。刘宋孝明帝时,田氏利用巴东、建平、宜都(治今湖北省宜都市境)、天门(治今湖北省石门)四郡蛮寇掠刘宋诸郡的机会,开始向西发展。“世祖大明中,建平蛮向光侯寇暴峡川,巴东太守王济、荆州刺史朱修之遣军讨之,光侯走清江。清江去巴东千余里。”[53]此后,进入清江流域的这一支田氏,不断北进,企图控制长江三峡。刘宋明帝“泰始以来,巴建蛮向宗头反,刺史沈攸之断其盐米,连讨不克”[54]。向宗头就是东晋元帝时期建平夷王向弘的后裔。南齐武帝永明初年,向宗头又联合黔阳蛮入侵,结果被巴东太守王图南击退。梁武帝末年,爆发侯景之乱,向氏乘乱进入长江三峡地区。西魏废帝二年(553),尉迟迥伐蜀,攻占成都,梁朝大将谯淹退守南梁州,“煽动群蛮,以附于梁。蛮帅向镇侯、向日彪等应之,向五子王又攻陷信州”[55]。诏命田弘、贺若敦、李迁哲等人率兵击之。西魏恭帝三年(556),贺若敦、李迁哲带兵进攻信州,向五子王弃城遁走,宇文泰以李迁哲为信州刺史,镇守白帝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李迁哲入朝京师,向五子王又乘机攻陷白帝城,杀开府杨长华。北周多次发兵进讨,均无功而还。周武帝天和元年(566),“信州蛮蜑据江峡反叛,连接二千余里,自称王侯,杀刺史守令等”[56],诏令陆腾督兵进讨。向五子王得知北周发兵讨伐,遂退守石默城,令其子向宝胜守双城。石默城,亦作石墨城,在今奉节县东北;双城在今奉节县以北。石默城和双城,相距十里,相传是三国时期所筑,为向氏巢穴。陆腾率兵围之,“擒五子王于石默,获宝胜于双城。悉斩诸向首领,生擒万余口”[57]。向氏在长江三峡的势力,基本上被消灭。此后,向氏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清江流域。周武帝建德二年(573),向邹四兄弟率众内附,置施州,治今湖北恩施。隋炀帝大业五年(609),“黔安夷向思多反,杀将军鹿愿,围太守萧造,(周)法尚与将军李景分路讨之。法尚击思多于清江,破之,斩首三千级”[58]。遭此重创,向氏的势力进一步衰落。在唐代,向氏始终未能进入巴蜀地区。

田氏原活动于黔阳县地,因而又被称为黔阳蛮。刘宋时期,田氏逐渐由黔阳向北发展,进入长江三峡地区。宋后废帝元徽四年(476),荆州刺史沈攸之“遣军入峡讨蛮帅田五郡等”[59]。此后,田氏和向氏,多次联合,侵扰三峡地区。萧齐武帝永明初年,巴建蛮向宗头“与黔阳蛮田豆渠等五千人为寇”[60]。萧梁、西魏之际,谯淹煽动群蛮附梁,向氏、田氏又联合采取行动:向五子王攻陷信州,“田乌度、田都唐等抄断江路”[61]。据《周书》卷44《李迁哲传》记载,田乌度、田都唐均为黔阳蛮,“抄掠江中,为百姓患,(李)迁哲随机出讨,杀获甚多。由是诸蛮畏威,各送粮饩。又遣子弟入质,千有余家”。当占据长江三峡的向氏被陆腾剿灭后,田氏又退缩到黔阳之地。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为黔州”[62]。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黔阳田氏亦内附,以黔阳县地置彭水县,为黔州治所,其地在今彭水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黔州为黔安郡。大业五年(609),黔安首领田罗驹又联合向思多,“阻清江作乱,夷陵诸郡民夷多应之,诏(郭)荣击平之”[63]。入唐以后,田氏仍集中在黔中地区。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黔安郡为黔州,以黔州豪帅田世康为刺史。黔州以南的思州(治今贵州省沿河县境),本为僚人之地,其后亦为田氏所控制。北宋徽宗时期的思州刺史田祐恭,其“祖父母坟墓在黔州彭水县盐井镇”[64]。可知思州田氏是出自黔州田氏。

冉氏是巴东郡的蛮夷酋帅,其中心在云安县(治今重庆市云阳县境),故称“云安冉氏”[65]。萧齐时期,冉道周尚南康公主。其后,冉道周之子冉伽轸,自号巴东王,仕梁,为南康太守。冉伽轸之子冉伯犁为萧梁云麾将军、湖州刺史。由于冉氏接受梁朝官爵,因而在西魏平蜀之后,冉氏便联合向氏,起兵反抗。《魏书》卷101《蛮传》就说:“又有冉氏、向氏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僭,称王侯,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冉令贤又与向五子王联兵,攻陷白帝城。周武帝天和元年(556),陆腾用兵三峡,首先就是进剿冉令贤。陆腾由益州出发,“水陆俱进,次于汤口,先遣喻之。而(冉)令贤方增浚城池,严设捍御。遣其长子西黎、次子南王领其支属,于江南险要之地置立十城,远结涔阳蛮为其声援。令贤率其精卒,固守水逻城。腾乃总集将帅,谋其进趣。咸欲先取水逻,然后经略江南。腾言于众曰:‘令贤内恃水逻金汤之险,外托涔阳辅车之援,兼复资粮充实,器械精新。以我悬军攻其严垒,脱一战不克,更成其气。不如顿军汤口,先取江南,剪其羽毛,然后进军水逻。此制胜之计也。’众皆然之。乃遣开府王亮率众渡江,旬日攻拔其八城,凶党奔散。获贼帅冉承公并生口三千人,降其部众一千户。遂简募骁勇,数道入攻水逻。路经石壁城。此城峻崄,四面壁立,故以名焉。唯有一小路,缘梯而上。蛮蜑以为峭绝,非兵众所行。腾被甲先登,众军继进,备经危阻,累月乃得旧路。且腾先任隆州总管,雅知蛮帅冉伯犁、冉安西与令贤有隙。腾乃招诱伯犁等,结为父子,又多遗其金帛。伯犁等悦,遂为乡导。水逻侧又有石胜城者,亦是险要。令贤使兄子龙真据之。腾又密诱龙真云;若平水逻,使其代令贤处。龙真大悦,密遣其子诣腾。腾乃厚加礼接,赐以金帛。蛮贪利既深,仍请立效。乃谓腾曰:‘欲翻所据城,恐人力寡少。’腾许以三百兵助之。既而遣二千人衔枚夜进。龙真力不能御,遂平石胜城。晨至水逻,蛮众大溃,斩首万余级,虏获一万口。令贤遁走,追而获之,并其子弟等皆斩之。司马裔又别下其二十余城,获蛮帅冉三公等。腾乃积其骸骨于水逻城侧,为京观。后蛮蜑望见,辄大号哭。自此狼戾之心辍矣”。天和六年(571),降附北周的冉祖喜、冉龙骧又反,“诏大将军赵訚讨平之。自此群蛮慑息,不复为寇矣”[66]。虽然诸冉因拒绝接受西魏、北周的统治而遭到残酷的镇压,但是冉伯犁在归降陆腾以后,却始终与北周保持着较好的关系,历仕周、隋二朝。冉伯犁之子冉安昌亦“为巴东蛮帅”[67]。隋唐之际,占据巴东。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冉安昌归顺唐朝。后因率兵助唐“平萧铣”[68]有功,封黄国公,历仕潭州刺史,死后赠夔州都督。冉安昌之子冉仁才,“婚皇室汉南县主,泾、浦、沣、袁、江、永凡六州刺史”[69]。冉仁才的幼子冉寔,官至河州刺史。唐宋之际,冉仁才的后裔又南迁至思州,故思州冉氏奉冉仁才为始祖。(www.xing528.com)

分布在长江三峡及其以南地区的冉氏、向氏、田氏,其族属,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冉氏、向氏、田氏分布在先秦时期巴人所在的地域范围内,因而是巴人中的强宗大姓。有学者更进一步指出,川东向来为巴人聚居地,冉氏源于夔州的大姓,其族属为巴人之裔无疑;向氏主要活动于清江流域,而清江流域在先秦时期为廪君族的主要活动地,因此向氏属于巴人中的廪君族。然而先秦时期的巴人诸族,经过汉代的变迁和西晋末年的大规模迁徙,其分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据《宋书》卷97《夷蛮传》记载,被称为“蛮”的少数民族,其族属分为两类,一类是“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所在多深险,居武陵者有雄溪、溪、辰溪、酉溪、舞溪,谓之五溪蛮。而宜都、天门、巴东、建平、江北诸郡蛮,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迹罕至焉”。一类是“豫州蛮,廪君后也。盘瓠及廪君事,并具前史。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所在并深岨,种落炽盛,历世为盗贼。北接淮、汝,南极江汉,地方数千里”。由此可知,南北朝时期,属于盘瓠种的诸蛮,已经由沅江上游的五溪,向北进入宜都、天门、巴东、建平和长江以北诸郡,即今长江三峡及其以北地区;原活动于清江流域的廪君种,已经东移到汉水中下游,主要分布在西阳,其郡治在今湖北省黄冈。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按照先秦时期盘瓠蛮与廪君蛮的活动范围来确定冉氏、向氏、田氏的族属,显然是不恰当的。在南北朝时期,冉氏、向氏、田氏皆被视为“蛮”[70],然而其具体的族属,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唐人则将他们视为盘瓠蛮。《册府元龟》卷973《外臣部·助国讨伐》就说,冉安昌“槃瓠之苗裔,代为蛮帅”。《太平御览》卷785也引《唐书》说:“黄国公册(当为‘冉’之误)安昌者,盘瓠之苗裔也,世为巴东蛮帅。”《元和姓纂》卷7亦称:“云安冉氏,盘瓠后。”不仅巴东的冉氏被视为盘瓠蛮,向氏和田氏,同样也被认为是盘瓠的苗裔。《蛮书》卷10引王通明《广异记》说,高辛氏之时,盘瓠立功,“帝妻以公主,封盘瓠为定边侯。公主分娩七块肉,割之,有七男,长大各认一姓,今巴东田、雷、冉、向、蒙、文、叔孙氏也”。又称:“盘瓠皮骨,今见在黔中,田、雷等家祀之。”类似的说法,亦见于《太平御览》卷785所引《唐书》:“(冉氏)与田、李、向、邓,各分盘瓠之一礼(当为‘体’之误),世传其皮,盛以金函,四时致祭。”如此明确而肯定的记载,不可能是泛指。祭祀盘瓠的向氏、田氏、冉氏,都是属于盘瓠蛮。

概而言之,经过西晋末年和南北朝时期的变迁,长江三峡及其以南地区,居支配地位的部族已经不是秦汉时期的巴人,而是由武陵山区北上的盘瓠蛮。原分布在该地区的巴人,除部分迁徙之外,留居原地的巴人,则与盘瓠蛮杂居[71]。而秦汉时期巴人中著名的板楯蛮,则集中分布在今重庆市的涪陵、綦江、南川之间,唐代称为南平僚。其地“东距智州,南属渝州,西接南州,北涪州,户四千余。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虵,人居楼,梯而上,名为干栏。妇人横布二幅,穿中贯其首,号曰通裙。美发髻,垂于后,竹筒三寸,斜贯其耳,贵者饰以珠珰。俗女多男少,妇人任役。昏法,女先以货求男,贫者无以嫁,则卖为婢。男子左衽,露发,徒跣。其王姓朱氏,号剑荔王。贞观三年,遣使内款,以其地隶渝州”[72]。据宋人说,“渝州蛮者,古板楯七姓蛮,唐南平僚也”[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