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通史.卷三:羁縻州、县设置与变迁

四川通史.卷三:羁縻州、县设置与变迁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今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和四川盆地的长江以南地区,则以归附的部族设置羁縻州、县,分别由松州、茂州、雅州、黎州、巂州、戎州、泸州和黔州都督府管辖。这些羁縻州,分别由招抚的党项和生羌部落所置。其后,这些羁縻州的归属,又有所变化。作为行州的松州,已经不再领有羁縻州县。唐太宗时期,松州都督府曾经管辖的25个羁縻州,分布在今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壤的地域范围内。

四川通史.卷三:羁縻州、县设置与变迁

秦汉时期,在传统羁縻思想的指导下,封建王朝逐渐形成对周边少数民族实施羁縻的政策。西汉人司马相如就说:“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司马贞《索隐》称:“羁,马络头也;縻,牛韁也。《汉官仪》云,马之羁,牛之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36]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割据政权亦曾实施羁縻政策,前秦国主苻坚就曾对部将吕光说:“西戎荒俗,非礼仪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道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破。”[37]在唐代,则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羁縻制度。“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附,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38]

两晋南北朝和唐代,在巴蜀地区推行的羁縻政策,从管理体制方面看,主要是以军事性质的机构控制少数民族。其中两晋和南朝,通常是设立校尉府。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以蜀多羌夷,置西夷府,以平吴军司张牧为校尉,持节统兵。”[39]同年,罢宁州,诸郡还属益州,另置南夷校尉府,“以天水李毅为校尉,持节,统兵镇南中,统五十八部夷族都监行事”[40]。至此,益州的少数民族便分别由西夷校尉府和南夷校尉府管理,其中西夷校尉府统领巴蜀地区西部的羌夷,南夷校尉府则统领南中的五十八部夷族。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以后,西夷校尉通常由益州刺史兼任。太安元年(304)复置宁州后,则由宁州刺史兼南夷校尉。成·汉政权割据期间,也先后设有南夷校尉、南蛮校尉和东羌校尉[41]东晋时期,依旧设置西夷校尉府,只是改由梓潼太守兼任西夷校尉。同时,改南夷校尉为镇蛮校尉,并在汉中设立西戎校尉府[42]刘宋时期,将西夷校尉作为赐予北凉国主的官职[43],因此,益州不再设立西夷校尉府。而设在汉中的西戎校尉府,则由梁、南秦二州刺史兼任西戎校尉。镇蛮校尉依旧由宁州刺史兼任。同时,由于分布在长江三峡地区的盘瓠蛮,“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有至假道者”[44],刘宋明帝于泰始五年(469),“分荆州巴东、建平,益州之巴西、梓潼郡,置三巴校尉,治白帝”[45],用以加强对三峡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南齐高帝建元二年(480),省三巴校尉,改置巴州。武帝永明三年(485),另立平蛮校尉,后改为北部都尉,重点控制巴蜀地区西部的少数民族。此外,萧齐时期,还先后在益州境内的僚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齐通左郡、齐开左郡和甘松僚郡、始平僚郡,并改东宕渠郡为东宕渠僚郡,改越巂郡为越巂僚郡,改沈黎郡为沈黎僚郡。这些左郡、僚郡,皆由部落首领担任郡太守和县令(长)。萧梁时期,在益州设置的北部都尉被改为“绳州、北部郡”[46],而设在梁州的平戎校尉,设在宁州的镇蛮校尉,“皆立府,随府主号轻重而不为定”[47]

西魏、北周和隋文帝时期,通常是由统领诸州军事的总管府控制少数民族。唐高祖开国之后,依旧设立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唐太宗时期,设在今四川盆地内的都督府大多被裁撤,分布在该地域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先后被纳入正州、正县的管辖之下,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然而在今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和四川盆地的长江以南地区,则以归附的部族设置羁縻州、县,分别由松州、茂州、雅州、黎州、巂州、戎州、泸州和黔州都督府管辖。

图3-1 今松潘古城

松州都督府 松州原为邓至羌之地,西魏平定邓至羌,即其地置宁州,后改为邓州。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分邓州之地,另立扶州,置总管府。隋文帝开皇初年,废扶州总管府。开皇七年(587),废扶州,以其地分属会州和邓州。同时,改邓州为扶州。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以会州交川县、扶州嘉诚县置松州,“取州界甘松岭为名”[48],其治所在今松潘县。太宗贞观二年(628),设立松州都督府,先后“督崌、懿、嵯、阔、麟、雅、丛、可、远、奉、岩、诺、蛾、彭、轨、盍、直、肆、位、玉、嶂、祐、台、桥、序二十五羁縻等州”[49]。这些羁縻州,分别由招抚的党项和生羌部落所置。贞观十三年(639),将松州都督府管辖的序、台、祐、嶂、玉、盍、位、桥等羁縻州,划归新成立的叠州都督府管辖[50]。其后,这些羁縻州的归属,又有所变化。高宗时期,由于吐蕃的东侵,原归附于唐朝的党项和诸羌部落,或叛或降,羁縻州也随之屡有废置。高宗仪凤二年(677),复加整比,松州都督府督文、扶、当、柘、静、翼六州,都督研、剑等30个羁縻州[51]。玄宗时期,因唐军加强对剑南西山地区的攻击,部分降附吐蕃的部落,又转而归附唐朝,由此使得松州都督府管辖的羁縻州大量增加。玄宗天宝十二年(753),松州都督府共领有104个羁縻州,“其二十五州有额户口,但多羁縻逃散,余七十九州皆生羌部落,或臣或否,无州县户口,但羁縻统之”[52]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吐蕃的攻击下,由党项部落设置的“懿、盖(盍)、嵯、诺、嶂、祐、台、桥、浮、宝、玉、位、儒、归、恤及西戎、西沧、乐容、归德等州皆内徙,余皆没于吐蕃”[53]。松州也在“广德二年没吐蕃。其后,松、当、悉、静、柘、恭、保、真、霸、乾、维、翼为行州,以部落首领世为刺史、司马”[54]。作为行州的松州,已经不再领有羁縻州县。

唐太宗时期,松州都督府曾经管辖的25个羁縻州,分布在今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壤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唐书》卷41《地理志》记有松州,以及嵯州以外的24个羁縻州至京师的里程,因而可以大致推定这些羁縻州的地理位置。

松州至京师的里程,《旧唐书》卷41《地理志》记为2250里。在唐代,由松州前往京师长安,主要有南、北两条道路(详见第九章第三节)。其中南路经翼州入京,据《旧唐书》卷41《地理志》记载,松州南至翼州180里,翼州至京师2930里,松州若取此道入京,其里程当超过3000里;另一条道路是北经扶州入京,由松州“东至扶州三百三十八里”,而扶州“在京师西南一千六百九十里”[55],松州经扶州入京为2028里。由此看来,《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的松州至京师里程,应当是取道扶州入京,只是具体的里程有200余里的差异。同时,松州都督府管辖的各羁縻州至京师的里程,也应当是取道扶州入京。另据《元和郡县图志》卷32《剑南道·松州》记载,松州“东北至上都一千九百里”,与《旧唐书》的记载差别甚大,然而从羁縻丛州的情况看,《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1900里更为可信。今以松州至长安为1900里,分别推定各羁縻州与松州理所嘉诚县(治今松潘)的距离。(见表3-11)

表3-11 唐太宗时期松州都督府所领羁縻州简表

②《旧唐书》卷41《地理志》记为1040里,《太平寰宇记》卷82《剑南道·松州》记为2040里。由于松州及邻近的叠州、洮州距京师里程皆远于1040里,羁縻可州无论取道哪条路,至长安都不止1040里,故取《太平寰宇记》的记载。
③《太平寰宇记》卷81《剑南道·松州》。

续表

丛州,在长安西南1800里,“贞观三年置。县三:宁远、临泉、临河。”[56]其中宁远县的治所,应当就是《元和郡县图志》卷32《剑南道·松州》记载的松州宁远镇,其地在松州嘉诚县以北100里。由此可知,丛州在今松潘县北部,位于松州至扶州的驿道上,南至松州100里,北经扶州至长安1800里。

崌州,“贞观元年,招慰党项置州处也。领县二,与州同置,江源、洛稽”[57]。其中江源县的治所在松州交川县西北30里的江源镇,洛稽县在松州交川县西北75里的洛稽山一带[58]。由此可知,崌州在今松潘县西南的大姓沟地区。由于交川县位于松州以南34里,[59]崌州取道交川县至松州,应为64里,距离京师1964里。《旧唐书》卷41《地理志》记载的崌州“至京师西南二千二百五十里”,应当有误。

可州,在长安西南2040里,位于松州以西140里。在松州以西100里有故通轨县[60],其地在今毛尔盖河与黑河的分水岭一带。可州应在故通轨县以西40里,即今红原县色既一带。

岩州,在长安西南2100里,领金池、甘松、丹岩三县。其中甘松县应在故通轨县境内的甘松山[61]一带。如此,岩州当在故通轨县以西100里,即可州以西60里,也就是今红原县麦洼一带。

奉州,在长安西南2106里,位于岩州以西6里,即今红原县麦洼与瓦切之间。

懿州,在长安西南2250里,位于奉州以西144里,即今红原县瓦切一带。

轨州,原为党项细封氏之地。“贞观三年,南会州都督郑元璹遣使招谕,其酋长细封步赖举部内附,太宗降玺书慰抚之。步赖因来朝,宴赐甚厚,列其地为轨州,拜步赖为刺史。仍请率所部讨吐谷浑。其后诸姓酋长相次率部落皆来内属。请同编户,太宗厚加抚慰,列其地为崌、奉、岩、远四州,各拜其首领为刺史。”[62]轨州在长安西南2290里,位于懿州以北40里,即今若尔盖县的唐克一带。

远州,在长安西南2360里。“本西怀州,贞观四年置,八年更名。”[63]其地当在轨州以东70里,即今若尔盖一带。

嵯州,“贞观五年置。县一:相鸡。相鸡本隶西怀州,贞观十年来属”[64]。由此可知,嵯州毗连远州,其地可能在今若尔盖县的班佑一带。

直州,亦称羌直州,在芳州西南160里[65]。同时,直州又在长安西南2500里,位于远州以东140里。以里程计,其地当在今若尔盖县的求吉一带。

阔州,在长安西南2510里,位于懿州西南260里,境内有阔水。太宗贞观九年(635),李靖率兵击吐谷浑,“厚贿党项,使为乡导。党项酋长拓跋赤辞来,谓诸将曰:‘隋人无信,喜暴掠我。今诸军苟无异心,我请供其资粮;如或不然,我将据险以塞诸军之道。’诸将与之盟而遣之。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行至阔水,见赤辞无备,袭之,获牛羊数千头。于是群羌怨怒,屯野狐峡,道彦不得进。赤辞击之,道彦大败,死者数万,退保松州”。胡三省注称:“阔水在党项羁縻阔州界。”[66]以里程计,阔州大约在今红原县龙壤一带,阔水即今白河。

肆州,距离长安2600里,位于阔州以南90里,即今红原县安曲牧场一带。

诺州,“贞观五年,处降羌置”[67]。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吐蕃在打败吐谷浑之后,又“进破党项、白兰诸羌,帅众二十余万屯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寻进攻松州,败都督韩威,羌酋阎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并以州叛归之”[68]。阎州为阔州之误[69]。由此可知,阔州、诺州皆在松州以西,毗邻白兰,且在松州西通青海的道路上。其地在长安西南2643里,位于肆州以南43里,即今红原县安曲一带。

雅州,“贞观五年,处生羌置西雅州。八年,去‘西’字”[70]。其地在长安西南2660里,位于诺州西南17里,即今红原县龙日一带。

娥州,“贞观五年,处降羌置”[71]。其地在长安西南2700里,位于雅州西南40里,即今红原县的龙日坝一带。

彭州,“贞观三年,处降党项置洪州。七年,改为彭州”[72]。由于改名之后的羁縻彭州,与设在今成都平原的彭州同名,因而唐人往往称其为“故洪州”[73]。玄宗天宝八年(749),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改故洪州为保宁都护府。其地在长安西南2780里,位于娥州西南80里,即今红原县的壤口一带。

序、台、祐、嶂、玉、盍、位、桥等8州,于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划归叠州都督府管辖,其地当在松州与叠州之间。其中序州至京师2400里,距离轨州110里,同时又在叠州以西280里的黄河岸边[74]。以里程计,序州应在今甘肃省的玛曲县境内。桥州距离京师2400里,与序州距离京师的里程相同,也应当在今玛曲一带。位州距离京师2410里,位于序州以西10里,亦当在今玛曲县境内。盍州距离京师2630里,当在序州以西230里,即今甘肃省玛曲县与青海省河南县交壤的地区。玉州距离京师2878里,当在序州以西478里,即今青海省河南县境内。嶂州距离京师2900,位于序州以西500里,距离玉州仅22里,亦当在今河南县境内。祐州至京师2190里,当在序州以东210里,叠州以西70里,即今若尔盖县的崇尔一带。台州至京师2135里。由于台州初置时名为西沧州,贞观八年(534)“更名台州,后复故名”[75],而在今甘肃省碌曲县有西仓乡,台州或许就在该地区。

麟州,据《旧唐书》卷41《地理志》记载:“贞观五年,置西麟州,处生羌归附。八年,去‘西’字。领县七,与州同置。硖川、和善、敛具、硖源、三交、利恭、东陵。无户口,至京师四千五百里。”其地距离松州2900里,远离其他羁縻州。由于《旧唐书》记载的松州都督府所管诸羁縻州至京师里程,除麟州外,皆不超过3000里,疑《旧唐书》记载的4500里,可能是2500里之误。若以麟州距离京师2500里推测,其地应在阔州以北10里。另据唐人李筌所著《太白阴经》卷3《关塞四夷》称,陇右道,“南出关,党项杂羌置据(当为‘崌’之误)、丛、麟、可等四十州,分隶沿边等诸州,西距吐蕃,去西京一万二千里。”从诸州的排序看,麟州或许在丛州与可州之间。

茂州都督府 茂州位于今岷江上游,其地有“六夷、羌胡、羌虏、白兰峒,九种之戎”[76]。西晋在此设立西夷校尉府[77],重点控制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南齐时期,改置北部都尉。萧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即其地置绳州。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绳州为汶州。隋文帝开皇五年(585),改汶州为蜀州,开皇六年(586)又改为会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废总管府,并改会州为汶山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置会州,武德三年(620)置总管府,武德四年(621)改称南会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太宗贞观八年(634),改南会州为茂州,以州境内茂湿山为名,依旧置都督府。太宗时期,茂州都督府领有翼、向、维、涂、冉、穹、炎、彻、笮等9个羁縻州,均为诸羌州。“维、翼两州,后进为正州。”[78]高宗永徽二年(681),“特浪生羌董悉奉求、辟惠生羌卜檐莫等种落万余户内附,又析置州三十二”[79],皆隶属于茂州都督府。由于《旧唐书》卷41《地理志》记有涂、炎、彻、向、冉、穹、笮等7州距离京师的里程,因而可以大致推定这7州的地理位置。

茂州至京师的里程,《旧唐书》卷41《地理志》记为2794里。而茂州“南至成都府三百七十里”[80],成都府至京师2379里[81],由茂州取道成都府入京为2749里。据此,《旧唐书》记载的茂州至京师里程,应该是由茂州南行,取道成都府入京,只是总计与分段合计有45里的差异。同时,从各羁縻州至京师的里程,也可以得知其与茂州理所汶山县(治今茂县)之间的距离。(见表3-12)

表3-12 唐太宗时期茂州都督府所领羁縻州简表

⑤今本《旧唐书》缺穹州所领5县名称,据《太平寰宇记》卷78《剑南道·茂州》的记载补入。

向州,唐太宗“贞观五年,生羌归化置也”[82],距离京师2869里,位于茂州以北75里,即今茂县石大关以东地区。入宋以后,向州仍见于记载。

涂州,唐高祖“武德元年,以临涂羌内附置,领临涂、端源、婆览三县。贞观元年州废,县亦省。二年,析茂州之端源戍复置,县三:端源、临涂、悉邻”[83]。涂州至京师2689里,少于茂州至京师的2794里,由此可知,涂州应当位于茂州以南105里,未经茂州而直接取道成都府入京。然而《太平寰宇记》卷78《剑南道·茂州》却说,茂州“西南至羁縻涂州三百七十一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涂州的迁治。《旧唐书》记载的涂州至京师里程,应当是唐高祖初置涂州时,由临涂县至京师的里程,而《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的茂州至涂州距离,应该是太宗贞观年间以端源戍复置涂州后,茂州汶山县至端源县的距离。端源县不仅在汶山县西南371里,而且在维州以东230里[84],其地在今汶川县卧龙一带。临涂县在汶山县西南105里,距端源县266里,即今汶川县绵虒以西地区。入宋以后,涂州仍见于记载。

笮州,在京师西南2945里,位于茂州西南152里。“贞观七年,白苟羌降附,置西恭州。八年,改为笮州也”[85]。白苟即白狗,原居住在今杂谷脑河地区,后为小左封生羌所逼,西迁至白狗岭西南,即今小金县的结斯河上游一带(见第四章第四节),笮州应当就在该地区。

穹州,在京师西南3267里,“贞观五年,生羌归附,置西博州。八年,改为穹州”[86]。以茂州西行的交通路线推测,穹州应在茂州西南经涂州端源县前往今小金川流域的路线上,位于端源县以西105里,即今小金县的日隆一带。

炎州,在京师西南3376里,“贞观五年,生羌归附,置西封州。八年,改为炎州”[87]。其地在茂州以西582里,位于穹州以西109里,即今小金县的沃日一带。

彻州,在京师西南3418里,“贞观五年,西羌首领董凋贞归化置”[88]。其地在茂州以西624里,位于炎州以西60里,即今小金县城附近。

冉州,在京师西南3739里,“本徼外敛才羌地。贞观五年,置西冉州。九年,去‘西’字”[89]。其地在茂州以西945里,位于彻州以北321里,即今小金县的两河口一带,地处抚边河上游。

以上7州,后来皆升为正州。而茂州都督府所管辖的其他羁縻州,则先后被吐蕃占领。在唐代后期,茂州都督府基本上不再领有羁縻州。

雅州都督府 唐代的雅州,原为西晋汉嘉郡之地。“自晋永嘉崩离,李雄窃据,此地荒废,将二十纪,夷僚居之。后魏废帝二年置蒙山郡于此。隋开皇十三年置蒙山县并镇,仁寿四年罢镇,改置雅州,因州境雅安山为名。大业三年,以雅州为临邛郡。武德元年,复为雅州。”[90]其州治在严道县,即今雅安。唐玄宗开元三年(715),置雅州都督府。在玄宗天宝年间以前,雅州都督“十九州,并生羌、生僚羁縻州,无州县”[91]。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有7个吐蕃部落降附,其中“吐蕃笼官杨矣蓬、费东君等部落六十人在蛮宿川安置,吐蕃业城首领笼官刘矣本等部落在本部安置,吐蕃会野首领笼官高万唐等部落在本部安置,吐蕃逋租城首领笼官马东煎等部落在夏阳路安置,吐蕃国师马定德并笼官马德唐三部落在欠马州安置,吐蕃嘉良州降户首领笼官刘定等部落在下(夏)阳路安置,吐蕃嵬龙城首领铄乐莽酒等部落在和川路安置”[92]。吐蕃诸部的降附,使得雅州都督府管辖的羁縻州大量增加。唐文宗以后,又把原属黎州都督府管辖的4个羁縻州划归雅州都督府。据《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记载,雅州都督府先后领有57个羁縻州。入宋以后,雅州仍领有羁縻州。

雅州都督府所管辖的羁縻州中,有46个州距离雅州及临近州的里程见于《太平寰宇记》卷77《剑南西道·雅州》,现根据其记载,列表如下:

表3-13 唐代雅州都督府所领羁縻州简表

续表

续表

根据《太平寰宇记》卷77《剑南西道·雅州》的记载,上表所列46州中的罗岩至罗蓬等37州,分布在和川路;论川至西嘉良等9州分布在夏阳路。唐代的和川路是由雅州西经和川镇(在今天全县),沿今天全水通往大渡河以西地区的道路;夏阳路是由雅州西北经芦山县,出灵关(在今宝兴县境),沿今宝兴河西源通往丹巴县的道路(详见第九章第三节)。由此可知,罗岩等37州应分布在今天全县及其以西的泸定、康定县境内,论川等9州则分布在今宝兴县及其西北的丹巴、泸定县境。同时,从上表可以看出,和川路的37州,主要集中在罗岩、百坡、会野三州附近。其中有18州分布在罗岩州附近,“去雅州近者四百余里,远者不及五百里。去罗岩,自一里至六十里为极,惟当马去罗岩二百里焉”;有7州分布在百坡州附近,“去雅州近者二百六十里,远者六百三十里。去白(百)坡近者三里,远者六十里”;当仁等9州布在会野州附近,“去雅州近者五百七十里,远者六百二十五里。去会野近者三里,远者六十里”[93]。因此,确定罗岩、百坡、会野三州的地理位置,就可以大体得知和川路各羁縻州的具体方位。罗岩州距离雅州480里,在今泸定县的岚安,距离罗岩州1~70里的18个羁縻州,应分布在今泸定县冷碛、泸城和康定县的姑咱一带。百坡州距离雅州440里,去罗岩州40里,应当在罗岩州以东40里,即今天全县境内的昂州河地区,毗邻百坡州的当品等7州,应分布在今昂州河及其东南地区。会野州距离雅州630里,应当在罗岩州以西150里,即今康定县境内的雅拉河流域,距离百坡州190里。《太平寰宇记》卷77《剑南西道·雅州》记载的“会野州去百坡州四十里”当有误。同时,该书记载的当马州“去罗岩州二百里,至(雅)州四百七十八里”,亦有误。罗岩州距离雅州480里,当马州距离雅州478里,二州距离应为2里,而不是200里。

夏阳路有东、西嘉良州,应当是以嘉良夷之地设置的羁縻州,其地在今丹巴县。西嘉良州在大渡河以西,即今水子一带,其西南15里为论川州,其地当在今丹巴县东谷一带。壤川、远南二州在西嘉良州与论川州之间;东嘉梁州在大渡河以东,即今丹巴县川口。东嘉良州以北5里是耀川州,其地在今丹巴县巴旺一带。耀川州以北15里是金川州,即今丹巴县金川。夔龙、卑庐二州至雅州的里程,与东嘉良州至雅州的里程相同,皆为560里,其地当毗临东嘉良州,可能在今丹巴县岳扎一带。

黎州都督府 唐代的黎州,原来也是西晋汉嘉郡之地,其主要居民为夷人,亦称“杂夷”[94]。成·汉时期,分汉嘉郡立沈黎郡。东晋权臣桓温灭成·汉政权,裁撤沈黎郡,以其地入晋原郡。刘宋复置沈黎郡,南齐称为沈黎僚郡。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改置黎州,隋文帝又改称登州。隋炀帝废登州,将其地并入临邛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置登州,武德九年(626)州废,其地分属雅州和巂州。武周大足元年(701)置黎州,中宗神龙三年(707)州废。玄宗开元三年(715)复置黎州,“取蜀南沈黎地为名”[95]。同时设立都督府,将原来属于巂州都督府管辖的奉上等22个羁縻州划归黎州都督府。开元十七年(729),新置28个羁縻州。其后,又置索古、诺莋、柏(百)坡三州,故《旧唐书》卷41《地理志》说:“黎州,统制五十四州,皆徼外生僚。无州,羁縻而已。”其后,罗岩、索古、诺莋、柏(百)坡4州,相继划归雅州都督府。安史之乱以后,在吐蕃与南诏的攻击下,黎州都督府所管辖的羁縻州,先后废弃。

《旧唐书》卷41《地理志》记有黎州都督府管辖的54个羁縻州名称:罗岩州、索古州、秦(奉)上州、辄荣州、剧川州、合钦州、(下)蓬州、柏坡州、博庐州、明川州、肔胣州、蓬矢州、大渡州、米川州、木属州、河东州、诺莋州、甫岚州、昌明州、归化州、象川州、丛夏州、和良州、和都州、附树州、东川州、上贵州、滑川州、比川州、吉川州、甫萼州、比地州、苍荣州、野川州、邛陈州、贵林州、护川州、牒琮州、浪弥州、郎郭州、上钦州、时蓬州、俨马州、橛查州、邛川州、护邛州、脚川州、开望州、上蓬州、比蓬州、剥重州、久护州、瑶剑州、明昌州。

以上54州中的罗岩、索古、诺莋、柏(百)坡4州,因后来划归雅州都督府管辖,因而在《太平寰宇记》中有各州至雅州的里程,在前面叙述雅州都督府所管辖的羁縻州时,已据此大致推定其地理位置。米川州在今泸定县的冷碛。(见第四章第三节)其余诸州的地理位置,据郭声波研究,秦上州在嘉州罗目县以西120里的秦水(今名雅安河)上部地区,博卢州、合钦州是以台登北谷的东钦蛮两姓所置,上钦州在合钦州以北,下蓬州、蓬矢州、时蓬州、上蓬州、比蓬州在婆笼川(今名马边河)流域,大渡州在今石棉县安顺场,河东州在今石棉县王大坪,象川州可能在今美姑县牛牛坝,邛陈州、邛川州、护邛州在邛部川,即今越西、甘洛县境内的普雄-漫滩-尔觉-尼日河流域,郎郭州在曩贡川(今名雅砻江)流域[96]

巂州都督府 巂州本为西晋越巂郡之地。“魏晋以还,蛮僚恃险钞窃,乍服乍叛。”[97]刘宋设有越巂郡,南齐称为越巂僚郡。萧梁时期始置巂州。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改称严州。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又改称西宁州,开皇十八年(595)复称巂州,隋炀帝时期更名越巂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5)又改为巂州,治越巂县,即今西昌。武德三年(620)置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改为都督府,先后领有思亮、杜、初汉、孚川、渠川、丘庐、祐、计、龙施、月乱、浪弥、月边、团、柜、米羌等16个羁縻州。据郭声波研究,思亮州在西晋越巂郡的卑水县,即今昭觉县境内;杜州或许是在今雷波县境内;初汉州在今冕宁县境内;孚川州可能在西晋越巂郡卑水县的治所一带,即今昭觉县境内;渠川州可能在今喜德县境内;丘庐州可能在曲罗,即今冕宁县境内;祐州或许在今喜德县境内;计州可能在今喜德县境内;龙施州为龙池州之误,其地在今雷波县境内;月乱州可能在今普格县境内;浪弥州可能是以浪稽部所置,其地在今喜德县境内;月边州毗邻月乱州,亦在今普格县境内;团州可能在今布拖县境内;柜州是以亏望部所置,其地在今昭觉县境内;米羌州是以弥羌等部所置,其地在今石棉县境内[98]

肃宗时期,巂州为吐蕃与南诏攻占,羁縻诸州皆罢废。德宗贞元年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又招抚巂州部落,但是没有设置羁縻州,而是改封东蛮三部落首领为郡王,置三部落总管以统之。其后,又置剑山招讨使,领弥羌、铄羌、胡丛、东钦、磨些五部落。懿宗以后,巂州完全被南诏占领,巂州境内的部落,先后脱离唐王朝的控制。

戎州都督府 戎州本为西晋犍为郡之地。“李雄窃据,此地空荒。梁武帝大同十年,使先铁讨定夷僚,乃立为戎州。”[99]唐太宗贞观四年(630)置戎州都督府,并将州治由南溪移至僰道。穆宗“长庆中,复治南溪”[100],即今南溪县境。唐太宗时期,戎州都督府领有协、曲、郎、昆、盘、黎、匡、髳、尹、曾、钩、蘼、裒、微、姚等16个羁縻州。其后,屡有兴废。玄宗天宝年间对南诏作战失败后,部分羁縻州被南诏夺占。德宗贞元年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又奏置驯、骋、浪三州。据《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记载,戎州都督府先后领有64个羁縻州。今以《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旧唐书》卷41《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卷79《剑南西道·戎州》的相关记载,将戎州都督府所领羁縻州的基本情况,整理如表3—14。同时,以《旧唐书》卷41《地理志》记载的戎州至京师3104里为准,分别推定各羁縻州至戎州的里程,至于其中的差异,在确定各羁縻州的地理位置时加以说明。

表3-14 唐代戎州都督府所领羁縻州简表

①《太平寰宇记》卷79《剑南西道·戎州》称,武昌州在戎州以南2317里,疑其有误。今据《蜀中广记》卷36《边防记下·川南道》记载,更正为1217里。

续表

续表

戎州都督府所管辖的羁縻州,大体分布在三个区域内,一是位于戎州以西的马湖江沿岸,二是位于戎州西南通往云南的道路沿线,三是位于戎州以南的南广河流域。

分布在马湖江沿岸的羁縻州是唐德宗贞元年间设置的驯、骋、浪3州。驯州距离戎州733里,境内有天池,“亦曰文池,此马湖蛮王所居也”[101],今名马湖,在雷波县。据此,驯州应在今雷波县境内。骋州距离戎州1032里,位于驯州以西299里,即今金阳县境内。浪州,亦称浪川州,距离戎州1343里,位于驯州以西311里,即今金阳与宁南二县之间。

分布在戎州通往云南的石门道沿线的羁縻州中,钳州在戎州“西南四百五十七里,元无县,从开边县析出”[102]。据《元和郡县图志》卷31《剑南道戎州》记载,戎州“西南至石门镇三百里”。以此而论,钳州应在石门镇以南157里,即今云南省盐津县与大关县之间。

播陵州,在戎州西南577里,位于钳州以南100里,即今云南省大关县境内。

协州,“本隋置,隋乱废。武德元年开南中复置。”[103]其地在戎州西南896里,距离播陵州319里,即今云南省彝良县与贵州省威宁县交壤的地区。玄宗天宝年间,协州“因云南离叛被破,今移置在(戎)州西南四百九十三里”[104],即钳州西南36里。(www.xing528.com)

靖州,“隋属协州,古夜郎地,武德初,分协州置靖州”[105]。其地在戎州西南720里[106],位于播陵州以南142里,即今云南省昭通市境内。其后,靖州移至戎州西南510里[107],位于移徙后的协州以南17里,即今云南省大关县境内。

曲州,隋置恭州,隋末州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5)开南中,复置恭州。武德八年(622)改名曲州。其地在戎州西南900里[108]。据《蛮书》卷1《云南界内途程》记载:“从戎州南行十日至石门……石门外……第九程至鲁望,即蛮、汉两界,旧曲、靖之地也。曲州、靖州废城及邱墓碑阙皆在。”鲁望在今云南省鲁甸。据此,曲州应毗邻靖州,亦在今昭通市境内。其后,曲州于“天宝年中,因云南破,移在开边县界,去县一百二十七里”[109],即今云南省盐津县境内。

牱连州,在戎州以南907里。由于牱连州在马湖南境[110],其地应在原曲州以西,靠近今金沙江,即今云南省鲁甸县境内。

滈州,在戎州以南912里。据《读史方舆纪要》卷73《四川方舆纪要·马湖府》记载:“废滈州,在府南,亦唐所置羁縻州也,领拱平等三县。”既然滈州位于马湖府以南,其地应在牱连州以南,即今云南省巧家县境内。

武昌州,在戎州以南1217里。据《太平寰宇记》卷79《剑南西道·戎州》记载,武昌州在“羁縻马湖江蛮界”。由此看来,武昌州应在滈州以南305里,即今云南省巧家与会泽之间,西临金沙江,北接滈州。

碾卫州,在戎州西南997里,位于唐初的曲州以南97里,即今云南省会泽县境内。

切骑州,在戎州西南1100里,位于碾卫州以南103里,即云南省会泽与东川之间。

南唐州,在戎州西南1107里,位于切骑州以南7里,亦在今云南省东川市境内。

泸慈州,在戎州西南1346里,位于南唐州以南239里,应在今云南省东川与寻甸之间。

哥灵州,在戎州西南1400里,位于泸慈州以南54里,即今云南省寻甸县境内。哥灵州东南有羁縻长州,新、旧唐书及《太平寰宇记》失载,然而《元史》卷61《地理志》称,嵩明州,“汉人尝立长州,筑金城、阿葛二城。蒙氏兴,改长州为嵩盟部,段氏因之”。其地在今云南省嵩明县。长州以南即为昆州。

在唐代,由戎州都督府管辖的曲州前往朗州(南宁州)的道路沿线,有以下羁縻州:

武德州,《太平寰宇记》卷79《剑南西道·戎州》称其在戎州以西507里,同时又将该州列入“益州郡界内”的15州之一。然而被列为益州郡界的15州,除武德州之外,其他14州距离戎州皆在1000里之外,疑《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可能脱漏“一千”二字。若以武德州在戎州以西1507里计,其地应在曲州东南607里,即今云南省昭通与贵州省威宁之间。

英州,在戎州西南1707里,位于武德州以南200里,即今贵州省威宁县境内。

武镇州,在戎州西南1842里,位于英州以南135里,即今贵州省威宁县与云南省宣威市之间。

威州,在戎州西南1939里,位于武镇州以南97里,即今云南省宣威市境内。

归武州,在戎州西南2007里,位于咸州以南68里,亦当在今云南省宣威市境内。

汤望州,原为昆明蛮之地。唐高宗“龙朔三年,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慰比楼等七千户内附。总章三年,置禄州、汤望州”[111]。据清道光《大定府志》考证,禄州在贵州省毕节;汤望州在大定府西南百里的陇卧虎场,旧名卧这,其辖境包括今贵州省赫章县东部、毕节县西部和水城北部。《太平寰宇记》卷79《剑南西道·戎州》将汤望州记为汤州,在戎州以西2707里。若汤望州在今赫章、毕节之间,以里程计,汤望州至戎州没有2707里,疑《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的里程有误。

声州,在戎州西南2277里,位于归武州以南270里,即今云南省宣威与沾益之间。

麻州,在戎州西南2480里,位于声州以南203里,即今云南省沾益县境内。

朗州,即南宁州。唐高祖武德元年(615)开南中,设置南宁州。“武德四年,置总管府,管南宁、恭、协、昆、尹、曾、姚、西濮、西宗九州。五年,罢总管。其年冬,复置,寄治益州。七年,改为都督府,督西宁、豫、西利、南云、磨、南笼七州,并前九州,合十六州。仍割南宁州之降县属西宁州,八年,自益州移都督府于今治。贞观六年,罢都督府,置刺史。八年,改南宁州为朗州。”[112]其地在戎州西南2650里,位于麻州以南170里,即今云南省曲靖市境内。玄宗“开元五年复故名。天宝末没于蛮,因废。唐末复置州于清溪镇,去黔府二十九日行”[113]。唐末复置的南宁州,在黎州清溪镇,即今四川省汉源县境。

据《资治通鉴》卷200记载,唐高宗显庆元年(566),“西洱蛮酋长杨栋附,显和蛮酋长王郎祁,郎、昆、梨、盘四州酋长王伽冲等率众内附”。由此可知,朗、昆、梨、盘四州之地,应当相互毗连。

盘州,在戎州以西2007里,“北接郎州,南接交州”[114]。据《元史》卷61《地理志》记载,普安路,“古夜郎地。秦为黔中地,两汉隶牂牁郡,蜀隶兴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后改兴古郡为盘州。蒙氏叛唐,其地为南诏东鄙,东爨乌蛮七部落居之”。据此,盘州应在今贵州省普安一带。

黎州,其地原属南宁州,唐高祖“武德七年,析南宁州置西宁州。贞观八年,改为黎州”[115]。据《蛮书》卷2《山川江源》记载:“量水川在滇池南两日程,汉旧黎州也。”《嘉庆一统志》卷479《临安府》将黎州定在云南省华宁。

昆州,“本隋置,隋乱废。武德元年开南中,复置”[116]。其地在长安西南5370里,距离戎州2276里,即今云南省昆明。

由昆州前往安南的道路沿线,属于戎州都督府管辖的羁縻州,有以下各州:

钩州,在长安西南5650里,距离戎州2546里,“北接昆州”[117],其地在今云南省晋宁与易门二县之间。

从州,在戎州西南2642里,距离昆州366里。据《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记载,由安南前往南诏羊苴咩城的道路,经过洞噪水之后,“又经南亭,百六十里至曲江,剑南地也。又经通海镇,百六十里渡梅河、利水至绛县。又八十里至晋宁驿,戎州地也。又八十里至柘东城”。柘东城即昆州。以里程计,从州应在今云南省曲江一带。

奏龙州,在戎州以西2690里,距离从州42里。以里程计,应在由安南前往南诏羊苴咩城道路中的南亭一带,即今云南省建水县境内。

严州,在戎州以西2700里,距离奏龙州仅10里。其地应毗邻奏龙州,大约在安南前往南诏羊苴咩城道路中的洞噪水一带,即今云南省建水县境。

品州,据《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记载,由安南前往南诏羊苴咩城的道路上有“八平城”,其地距离柘东城560里。据方国瑜先生考证,八平城即八秤县,为品州州治之城,其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新安所附近[118]。以此而论,品州应在戎州西南2955里。

戎州都督府所管辖的部分羁縻州,分布在巂州经姚州通往西洱河地区的道路沿线。其中姚州在长安西南4900里,即今云南省姚安

褒州在长安西南4970里,“武德七年置。本弄栋地,南接姚州”[119],其地在姚州以北70里,即今云南省大姚县境内。[120]

微州,在长安西南4970里,与褒州距离长安的里程相等。据《新唐书》卷42《地理志》记载:“自巂州南至西泸,经阳蓬、鹿谷、菁口、会川,四百五十里至泸州。乃渡泸水,经褒州、微州,三百五十里至姚州。”由此可知,微州正当巂州至姚州的道路上。以此推测,微州可能在褒州以北,即今云南省大姚与永仁之间。

靡州,在长安西南4945里,“本西豫州,武德七年置,贞观三年更名。南接姚州。初为都督府,督縻(靡)、望、罗三州,后罢都督”[121]。其地距离姚州45里,位于微州东北[122],即今云南省元谋一带。曾经隶属于羁縻靡州都督府的望州、罗州,应当在靡州以东,即今云南省武定与禄劝二县之间。

髳州,在长安西南4850里,“汉越巂郡地,南接姚州”[123],距离姚州50里,亦当在大姚县境内。《元史》卷61《地理志》就说:“大姚,下。唐置西濮州,后更名髳州,南接姚州,统县四,一曰青蛉,即此地。夷名大姚堡,与梇栋川相接。”

尹州,“武德四年置,北接髳州”[124],其地可能在今云南省姚安与牟定之间。

宗州,在长安西南5010里,“本西宗州,武德七年置,贞观十一年更名宗州。北接姚州”[125],其地在姚州以南110里,即今云南省南华县境内。

匡州,在长安西南5165里,唐高祖“武德七年,开置云南州。贞观三年,改名匡州也”[126],其地当在宗州以西155里。据《读史方舆纪要》卷117《云南方舆纪要·大理府》记载:“云南县,州东南百里。东南至楚雄府定远县一百二十里。汉元封初,置云南县,隶益州郡。后汉改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二年,置云南郡治焉。晋、宋至梁,皆因之。唐为匡州匡川县地。后张仁果据之,号白子国。蒙氏改为云南州,段氏因之。”以此而论,匡州应在今云南省祥云县境内。

曾州,在长安西南5145里,唐高祖“武德四年置,西接匡州”[127]。以里程计,曾州应在匡州以东20里,宗州以西135里,即今云南省祥云县境内。

览州,据《蛮书》卷6《云南城镇》记载:“云南东第二程有欠舍川,第三程至石鼓驿,旧化川也。第四程至曲驿,有大览赕、小览赕,汉旧览州也。”由此可知,曲驿在览州,而曲驿又在曲水。由柘东城“经安宁井三百九十里至曲水。又经石鼓二百二十里渡石门至佉龙驿。又六十里至云南城”[128]。据此,览州所在的曲水,位于云南城以东280里,柘东城以西390里,即今云南省楚雄一带。据《新唐书》43下《地理志》记载:“贞观二十三年,诸蛮末徒莫祗、俭望二种落内附,置傍、望、求、丘、览五州。”由此可知,傍、望、求、丘四州,应毗邻览州。其中望州曾隶属于羁縻靡州都督府,可能在靡州与览州之间,即今云南省牟定一带。傍、求、丘三州,大体在今云南省牟定-楚雄-双柏以东,武定-禄丰-易门以西的地域范围内。

据《太平寰宇记》卷79《剑南西道·戎州》记载,戎州都督府管辖的羁縻州中,有16州“在南广溪洞内,并是诸僚”。其中巩州在唐代属于泸州都督府管辖;武昌州位于石门道上,故归于石门道沿线的羁縻州叙述。因此,戎州都督府所管辖的羁縻州中,位于南广河流域的实为14州。

悦州,在戎州以南217里。据《武经总要·前集》卷20《东西川峡路·梓夔路》记载:“淯井监,西控悦江口,隋富世县地……东戎州百里,西悦江口,至蛮界悦州,西乌蛮界,南晏州界。”宋代的淯井监即唐代的淯州,其地在今长宁县境内;晏州在今兴文县境内(详下)。悦江“源出兴文县之渃武箐。《志》云:以流经废羁縻悦州而名。又有思晏江,在卫西四里,源亦出兴文县界,以径故羁縻思晏县而名。皆北流径江门驿,至纳溪而注于大江”[129]。江门驿在悦江口,其地属悦州。据此,悦州应在今兴文县江门一带,西至淯井监117里,南邻晏州。由于悦州实际上在纳溪(今名永宁河)流域而不在南广溪洞内,因而入宋以后,将悦州划归泸州管辖。

移州,在戎州西南587里,“析悦州置”[130],距离悦州370里。其地可能在悦州以东,即今贵州省赤水一带。

播朗州,在戎州以南289里,“析巩州置”[131]。巩州在今珙县(详下),播朗州应在巩州以北,位于淯州西南189里,即今长宁县与珙县之间。

镜州,在戎州以南396里,位于播郎州西南107里,即今高县境内。

洛州,在戎州以南420里,“析镜州置”[132]。其地距离镜州24里,亦当在今高县境内。

筠州,在戎州以南417里,位于镜州以南21里。其地“本夜郎属境,唐置羁縻筠、连二州,属戎州都督府。宋因之。元并为筠连州,属永宁路。明初降州为县”[133]。据此,筠州应在今筠连县境内。

连州是由“筠州析出”[134],其地亦当在今筠连县境内。

志州,亦称总州。在戎州西南456里,位于筠州以南39里,即今筠连与云南省威信之间。

德州,在戎州以南564里,“析志州置”[135]。其地在志州以南108里,即今云南省威信县境。

盈州,在戎州以南567里,位于德州以南7里,亦当在今云南省威信县境内。

南州,在戎州西南535里,“析盈州置”[136]。其地距离盈州32里,当在盈州西北。

献州,在戎州以南606里,位于盈州以南39里,即今云南省威信与镇雄之间。

扶德州,原属泸州都督府,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割入戎州[137]。其地在泸州以南457里,毗邻泸州都督府管辖的晏州,即今叙永与兴文二县之间。

为州,“析扶德州置”[138],其地在泸州以南490里,位于扶德州以南33里,与扶德州在同一地域。

泸州都督府 泸州本为西晋江阳郡之地,梁武帝大同年间,设立泸州。隋文帝仁寿年间,置总管府。隋炀帝废总管府,又改泸州为泸川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5)复称泸州,治泸川县,即今泸州。武德三年(620)置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太宗贞观年间,泸州都督府领珍、溱二州。高宗时期,增领晏、纳、奉、浙、巩、萨六州。武周时期,又置顺、思峨、淯、能四州。玄宗时期,珍、溱二州割属黔州都督府,故《旧唐书》卷41《地理志》说:“泸州,都督十州,皆招抚夷僚置,无户口、道里,羁縻州。”然而《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记载泸州都督府共管辖14个羁縻州,其中不见于《旧唐书》记载的高、宋、长宁、定等4州,应置于唐代后期。

长宁州,设置时间不详,领有婆员、波居、青庐、罗门4县[139]。其地在今长宁县境[140]

淯州,武周“久视元年置。县四:新定、淯川、固城、居牢”[141],其地在泸州西南450里[142],即今长宁县境。

思峨州,武周“天授二年置。县二:多溪、洛溪”[143]。据《舆地纪胜》卷153《潼川府路·泸州》记载,距离泸州200里有“思峨洞”。“相传为故思峨州地也”[144],距离宋代的长宁军60里[145],即今珙县境内。

巩州,唐高宗“仪凤二年,开山洞置。县五:哆楼、都檀、波婆、比求、播郎”[146]。其地在泸州西南600里[147],西北与淯州接壤。明代人曹学佺认为,唐代的巩州“即珙县地也。巩州者,今之罗星渡;哆楼者,今在城之高楼坊;波婆,今江安县界之波婆村;比求,今之九塞;播郎,今贵州界之安静长官司;都善,一名都坛,今名梅得。此本志所载也”[148]。据此,巩州在今珙县境内。

萨州,《旧唐书》记为薛州,唐高宗“仪凤二年,招生僚置。天宝元年改为黄池郡,乾元元年复为萨州。领县三:枝江、黄池、播陵”[149]。其地在泸州西南760里[150]。明代的“珙县图有萨州,即上、下罗计”[151]。据此,萨州应在今珙县境内。

定州,设置时间不详,领有支江、扶德二县[152]。据《元史》卷61《地理志》记载,马湖路戎州的“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领豕蛾夷地,在庆符,向南抵定川,古夜郎之属,唐羁縻定州之支江县也”。据此,定州应在庆符县境,今属高县。

高州,设置时间不详,领有牱巴、移甫、徒西3县。其地在泸州西南780里[153]。据《元史》卷61《地理志》记载,叙州路的高州,“古夜郎之属境,邻乌蛮,与长宁军地相接,均为西南羌族,前代以为化外,置而不论。唐开拓边地,于本部立高州”。据此,唐代的羁縻高州在今高县境内。

奉州,唐高宗“仪凤二年置。领县三,与州同置:牱理、牱巴、罗蓬”[154]。其中牱巴县后来划归高州,故《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将牱巴县列为高州的属县。据此,奉州应毗邻高州,亦在今高县境内。

晏州,唐高宗“仪凤二年,开山洞置。天宝改为罗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晏州也。领县七,与州同置:思峨、柯阴、新宾、扶来、思晏、多岗、罗阳”[155]。其地在泸州东南530里[156],北接淯州。据《元史》卷61《地理志》记载,马湖路的戎州,“本夜郎国西南蛮种,号大坝都掌,分族十有九,前代以化外,置而弗论。唐武后时,恢拓蛮徼,设十四州、五团、二十九县,于本部置晏州”。元朝以其地置戎州,明代改为兴文县。据明代人曹学佺说:“按兴文县有晏峰,即思晏县也。七县今为砦也。”[157]如此,晏州应在今兴文县境内。

宋州,设置时间不详,领有牱龙、牱支、宋水、庐吾4县[158],在泸州东南330里[159],即旧古宋县,今属兴文县。

纳州,唐高宗“仪凤二年,开山洞置。县八:罗围、播罗、施阳、都宁、罗当、罗兰、都(掌)、胡茂。先天二年,与萨、晏、巩皆降为羁縻”[160]。玄宗天宝元年(742)改为都宁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纳州。其地在泸州东南450里[161],即今叙永县境内。

顺州,武周“载初二年置。县五:曲水、顺山、灵岩、来猿、龙池”[162]。其地在泸州东南450里[163],据谭其骧先生考证,顺州在叙永县[164]

浙州,唐高宗“仪凤二年,开山洞置。县四:浙源、越宾、洛川、鳞山”[165]。据谭其骧先生考证,浙、鳛同音,浙州应在鳛水流域[166],即今贵州省习水县境。

能州,武周“大足元年置。县四:长宁、来银、菊池、猿山”[167],由于能州与浙州皆“连接黔府”[168],其地应相互毗连,可能在今贵州省赤水县境。

黔州都督府 黔州本为西晋涪陵郡之地。西晋末年,“地没夷僚,经二百五十六年,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为黔州,隋大业三年又改为黔安郡”[169]。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称黔州,治彭水县,即今彭水县。太宗贞观四年(630)置都督府,武州圣历元年(693)罢都督府,玄宗先天二年(713)复置都督府。玄宗“天宝元年,改黔州为黔安郡,依旧都督施、夷、播、思、费、珍、溱、商九州。又领充、明、劳、羲、福、犍、邦、琰、清、庄、峨、蛮、牂、鼓、儒、琳、鸾、令、那、晖、郝、总、敦、侯、晃、柯、樊、稜、添、普宁、功、亮、茂龙、延、训、卿、双、整、悬、抚水、矩、思源、逸、殷、南平、勋、姜、袭等五十州。皆羁縻,寄治山谷”[170]。黔州都督府统领的50个羁縻州,皆不在巴蜀地域范围内。

唐王朝对于羁縻州县,除了设置都督府,实行军事控制之外,也提供各种经济援助,以此笼络归附的部落。其中“松、茂等州诸羌首领,二十年来,利得此军财帛粮饷,以富己润屋”[171]。黎州西南的三王蛮,“岁察节度府帛三千匹”[172]。其他的羁縻部落,或“以其远边徼,户给米二斛、盐五斤”[173];或“无税赋以供管,每年使司须有优赏”[174]。由于唐王朝实施的羁縻制度,没有改变归附部落的社会结构与权力构成,绝大多数羁縻州县又不承担赋役,少数承担赋役的羁縻州县,赋役也极轻,而唐廷向这些归附部落提供的经济援助和军事保护,远远超过他们对唐王朝所承担的义务,因而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部落都能够接受唐廷的羁縻制度,组成羁縻州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