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晋至唐,实土州郡县简述

两晋至唐,实土州郡县简述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晋南北朝时期,有着具体管辖地域和民户的州、郡、县被称为实土州、郡、县,用以区别于专门管理流民和特殊移民的侨州、郡、县。入唐以后,这类州、县又被称为正州、正县,用以区别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立的羁縻州、县。实土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建置,不仅有着具体的管辖地域和民户,而且还有单独的行政机构驻地,即治所,主要行政长官也有一定的任期。巴蜀地区设立实土郡,始于秦代。

两晋至唐,实土州郡县简述

两晋南北朝时期,有着具体管辖地域和民户的州、郡、县被称为实土州、郡、县,用以区别于专门管理流民和特殊移民的侨州、郡、县。入唐以后,这类州、县又被称为正州、正县,用以区别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立的羁縻州、县。实土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建置,不仅有着具体的管辖地域和民户,而且还有单独的行政机构驻地,即治所,主要行政长官也有一定的任期。

巴蜀地区设置实土州,始于汉代。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为十三州部,巴蜀地区属益州部。最初的州部只是监察区划,东汉时期,逐渐演变为行政建置。曹魏元帝景元四年(263)灭蜀汉国,以其地设置益州和梁州。西晋武帝立国之后,巴蜀地区仍然分属梁、益二州。泰始七年(271),“武帝以益州地广,分益州之建宁、兴古、云南,交州之永昌,合四郡为宁州”[3]。但是宁州设置的时间不长。武帝咸宁五年(279),“诏问朝臣以政之损益司徒左长史傅咸上书,以为:‘公私不足,由设官太多。旧都督有四,今并监军乃盈于十。禹分九州,今之刺史几向一倍;户口比汉十分之一,而置郡县更多;虚立军府,动有百数,而无益宿卫;五等诸侯,坐置官。诸所廪给,皆出百姓,此其所以困乏者也。当今之急,在于并官息役,上下务农而已。’”[4]由于大多数朝臣都赞成傅咸的意见,认为有必要将一些州、郡、县加以合并,用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因此武帝在太康五年(284)“罢宁州入益州,置南夷校尉以护之”[5]。然而在西晋惠帝太安元年(302),负责管理永昌郡(治今云南省保山市境)的部从事孙辨上书言南中形势,认为:南中“七郡斗绝,晋弱夷强,加其土人屈塞,应复宁州,以相镇慰”[6]。西晋惠帝采纳了孙辨的建议,复置宁州[7]。至此,基本形成梁州管辖巴地,益州管辖蜀地,宁州管辖南中地区的格局。西晋末年至东晋穆帝初年割据巴蜀和南中部分地区的成·汉政权,先后设置司隶、益、梁、荆、宁、交、安、汉等8州。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灭成·汉政权,裁撤成·汉统治期间设置的诸州,巴蜀地区依旧分属梁、益二州。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前秦政权占领巴蜀地区,设立梁、益、宁三州,其中梁州刺史镇守汉中,益州刺史镇守成都,宁州刺史镇守垫江。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东晋收复巴蜀地区后,在巴蜀地区仍然只设置梁、益二州,宁州依旧管辖南中地区。刘宋因之不改。南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因“群蛮数为叛乱”[8],分荆州巴东、建平(治今重庆市巫山县境)二郡和益州的巴郡、梁州的涪陵郡,立为巴州。不过巴州设置的时间很短,“永明元年省,各还本属”[9]。萧梁时期,开始在梁、益二州境内大量析置新州,先后在齐基郡置东益州(治今四川省彭州);在平兴郡置北益州(治今四川省青川县境);在汶山郡置绳州(治今四川省茂县);在隆山郡置江州(治今四川省彭山);在巴东郡置信州;分巴郡置巴州(治今四川省巴中)、东巴州(治今四川省南江县境)和楚州(治今重庆);在巴西郡置南梁·北巴州(治今四川省阆中);在梓潼郡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在新城郡置新州(治今四川省三台);在金山郡置潼州;开夷僚之地置泸州(治今四川省泸州)、邛州;开通徼外置青州(治今四川省眉山)、戎州(治今四川省宜宾市境)、巂州;以北魏南梁州置渠州(治今四川省渠县)、邻州(治今四川省大竹县境)、万州(治今四川省达州),改北魏设在晋寿郡的(东)益州为黎州。西魏时期,又改萧梁设置的青州为眉州,改黎州为利州,改安州为始州,改万州为通州。同时,继续设立新州,其中在普宁县置陵州(治今四川省仁寿),在阳安县置资州(治今四川省简阳市境),在临江郡置临州(治今重庆市忠县),在临清郡置迁州(治今四川省宣汉县境),在巴渠郡置石州(治今四川省宣汉),在南普郡置并州(治今四川省万源),在新宁县置开州(治今四川省开江县境),在平兴郡置沙州(治今四川省青川县境),在江油县置龙州(治今四川省江油市境),在方义县置遂州,在东宕渠郡置合州(治今重庆市合川)。北周时期,先后裁撤东益州、江州、迁州、邻州、石州,改绳州为汶州,改眉州为嘉州,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在难江县置集州(治今四川省南江),在普慈郡置普州(治今四川省乐至),在武宁县置南州(治今重庆市万州区),在永康县置万州(治今四川省达州市境),割巴州、隆州之地置蓬州(治今四川省仪陇县境),在七顷山置翼州(治今四川省茂县境),在通轨县置覃州(治今四川省红原县境),在龙涸置扶州(治今四川省松潘),在沈黎置黎州(治今四川省汉源县境);开越巂地置严州,后改为西宁州(治今四川省西昌);因涪陵蛮帅田思鹤内附,即其地置奉州,后改为黔州。萧梁、西魏、北周三朝,是巴蜀地区大量设置州一级行政建置的时期。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又对北周在巴蜀地区设立的诸州进行调整。隋炀帝继位后,继续对州一级行政建置进行调整,随即又改州为郡。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炀帝时期,包括巴蜀地区在内的梁州之域,共有34郡。入唐以后,州(郡)的设置,屡有变化,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剑南三川共领有55州。

在唐代,除了沿袭前代制度设置诸州之外,还在巴蜀地区设置被称为“府”的行政建置。当唐玄宗因躲避安史之乱而逃到成都后,于“至德二年十月,驾回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10];在唐德宗因躲避朱泚之乱而逃到南郑后,又于兴元元年(784),升梁州为兴元府[11]。唐代的府和州是同一级行政建置,只是府的地位高于州而已。

巴蜀地区设立实土郡,始于秦代。最初的郡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建置。自东汉以后,郡降为州以下的行政建置。曹魏灭蜀汉国,即其地设置益州和梁州,依旧以州统郡。晋代相沿不改,只是郡的设置,逐渐增加。西晋武帝泰始年间,梁州统汉中、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巴西、巴东等8郡;益州统蜀、犍为、汶山、汉嘉、江阳、朱提(治今云南省昭通市境)、越巂、牂牁(治今贵州省瓮安县境)等8郡。“太康六年九月,罢新都郡并广汉郡。惠帝复分巴西置宕渠郡,统宕渠、汉昌、宣汉三县,并以新城、魏兴、上庸合四郡,以属梁州。”[12]由此使得梁州的属郡增至10个。而益州的属郡,则随着宁州的兴废亦有所变动。成·汉割据巴蜀期间,郡的设置和归属,前后颇多变化,李寿汉兴五年(342),共设有8州、37郡[13]。桓温平定成·汉政权后,又对成·汉统治期间设置的郡进行调整,保留广汉、德阳(治今四川省遂宁)二郡,裁撤汉原(治今四川省崇州市境)、沈黎(治今四川省汉源县境)二郡,增设遂宁、晋原(治今四川省崇州市境)和始宁郡。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前秦苻坚夺占巴蜀地区后,置梁州于南郑,统汉中、梓潼、广汉、德阳、遂宁、宕渠(治今四川省渠县境)等6郡;置益州于成都,统蜀、犍为、汶山、汉嘉、江阳、越巂、晋原、始宁等8郡;置宁州于垫江,统巴、巴西、涪陵、朱提、牂牁、夜郎(治今贵州省关岭县境)、平蛮(治今贵州省毕节)、平乐(治今贵州省盘县境)等8郡。东晋孝武帝收复巴蜀地区后,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治今四川省广元市境),又“分巴西、梓潼为金山郡”[14]。其后,在谯纵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割据巴蜀时,郡一级行政建置再次发生变化。当东晋平定谯纵之乱以后,又对巴蜀地区的诸郡进行调整,增设新巴郡(治今四川省剑阁县境)和巴渠郡(治今四川省达州)。刘宋时期,郡的设置,十分紊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15]。加之“省置交加,日回月徙,寄寓迁流,迄无定托,邦名邑号,难或详书”[16]。根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并参考《晋书·地理志》和《南齐书·州郡志》,益州领有实郡12个,梁州也领有实郡12个。南齐时期的郡一级行政建置,比刘宋还要混乱。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梁州统68郡,其中45郡,或为空荒之地,或者没有民户;益州统33郡;巴州统4郡。而梁州管辖的实郡仅有11个,益州辖有实郡10个,巴州辖有实郡4个。东晋、刘宋和南齐时期,是巴蜀地区大量设置郡一级行政建置的时代,也是置郡最为混乱的时期。萧梁、西魏、北周三朝,在大量增设新州的同时,逐步将侨郡实土化,由此导致实土郡的数量继续增加。隋文帝时期,最终废除郡一级行政建置,以州统县。其后,隋炀帝和唐玄宗、唐肃宗曾改州为郡,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变动,实际上二者皆为同一级行政建置。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县始终是巴蜀地区的基层行政建置。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统计,西晋武帝泰始年间,益州和梁州共辖有88县。其后,县的设置,不断增加。刘宋时期,益州和梁州共辖有107县。萧齐时期,益州、梁州和巴州,共辖有122县。梁代的巴蜀地区,可考的县有92个。北周时期,巴蜀地区可考的县有157个。隋炀帝时期,包括巴蜀地区在内的梁州之域,共有220县。入唐以后,县的设置,屡有变化,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统计,剑南三川共领有288县。关于县的设置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沿袭前代已经设置的县,相沿不改,如唐代的成都、郫、雒(治今四川省广汉),皆为汉县;二是将原有的县分割为新县,如隋代分邛都置越巂县(治今四川省西昌),割平羌、龙游二县地置夹江县,唐代分成都置华阳、犀浦(治今四川省成都市境)二县,以雒、新都、金水三县之地置金堂县;三是设置新县,如西魏以邓至羌之地置甘松县(治今甘肃省迭部),隋代平定夷僚置汉源县,唐代以逃户聚居地置璧山县。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同一级的州、郡、县,其重要性并不一样。西晋时期,诸州分为轻州和重州。轻州刺史只理庶务,重州刺史兼统军事。晋武帝太康三年(282),以梁、益二州为轻州,刺史三年一入奏事。惠帝元康六年(296),又以梁、益二州为重州。此后,相沿不改。梁武帝时,由于大量析置新州,大同五年(539),“散骑常侍朱异奏:‘顷来置州稍广,而大小不伦,请分为五品,其位秩高卑,参僚多少,皆以是为差。’诏从之。于是上品二十州,次品十州,次品八州,次品二十三州,下品二十一州。时上方事征伐,恢拓境宇,北逾淮、汝,东距彭城,西开牂柯,南平俚洞,纷纶甚众,故异请分之。其下品皆异国之人,徒有州名而无土地,或因荒徼之民所居村落置州及郡县,刺史守令皆用彼人为之,尚书不能悉领,山川险远,职贡罕通。五品之外,又有二十余州不知处所。凡一百七州。又以边境镇戍,虽领民不多。欲重其将帅,皆建为郡,或一人领二三郡太守,州郡虽多,而户口日耗矣”[17]。北周按照户数的多少,分州为四等,分郡、县为五等。隋朝建立之后,曾沿用北齐制度,分州、县为九等,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改为四等。入唐以后,又改为上、中、下三等。在唐代,除了依据户数的多寡来确定州、县等级之外,还按照府、辅、雄、望、紧来确定州的重要程度,按照赤、次赤、畿、次畿、望、紧来确定县的地位。其中巴蜀地区的绝大多数州、县是按照户口的多少来确定等级。而在一些政治、军事中心,则按照府、辅、雄、望、紧和赤、次赤、畿、次畿、望、紧的标准来区别州、县的重要性。其中益州(成都府)是西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因而唐廷以成都府为赤府,所领10县,或为次赤县,或为次畿县,其建置与东、西两京相同,故唐人卢求在《成都记·序》中说:“赤府畿县,与秦、洛并。”[18]山南西道的兴元府亦为赤府,所领5县,或为次赤,或为次畿,地位与成都府相当。然而作为剑南东川政治中心的梓州,其地位却在成都府和兴元府之下,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按户口数量定为上州。只是作为州治的郪县(治今四川省三台),因为是节度使的治所而被定为望县。直到武宗会昌四年(844),梓州才升为紧州。巴蜀地区其余的紧、望州县,主要集中在彭、蜀、汉三州。此外,位于岷江中游的邛、眉(治今四川省眉山)、嘉(治今四川省乐山)三州,位于涪江中游的绵、遂二州,以及嘉陵江中游的剑、阆二州,亦有少数县被列为紧县或望县。位于汉中盆地的洋州(治今陕西省洋县)则被定为雄州。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的益州(成都府)、梁州(兴元府)是巴蜀地区最重要的行政建置,其次则是毗邻益州的彭、蜀二州,毗邻梁州的洋州,以及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梓州。

表3-1 晋代益州和梁州所辖实土郡县表

①《晋书·地理志》称,遂宁郡属梁州。《太平寰宇记》说,东晋分置遂宁郡,属益州。今取《太平寰宇记》说法。
②据《宋书》卷37《州郡志·梁州》记载,曹魏设置梁州时,州刺史的治所设在汉中郡南郑县。西晋相沿不改。东晋平定成·汉国,梁州刺史依旧治汉中南郑。东晋安帝义熙年间,谯纵割据巴蜀,占领汉中,东晋将梁州刺史的治所移至魏兴郡。平定谯纵之乱以后,梁州刺史的治所移至汉中的苞中县。

表3-2 刘宋时期益州和梁州所辖实土郡县表

①据《宋书》卷37《州郡志·梁州》记载,刘宋初期,梁州刺史治汉中郡苞中县,即南城。文帝元嘉十年(433),因仇池国攻占苞中,刘宋新任梁州刺史萧思话移治南郑。《资治通鉴》则载其事在元嘉十一年(434)。此后,梁州的治所就一直设在南郑。

表3-3 南齐时期益州、梁州和巴州所辖实土郡县

表3-4 梁朝巴蜀地区行政区划表

续表

(www.xing528.com)

续表

表3-5 北周时期巴蜀地区行政区划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3-6 隋炀帝时期巴蜀地区行政区划表

续表

表3-7 唐代剑南三川行政区划表

①邛州初治依政,高宗显庆二年徙治临邛。
②懿宗咸通六年,资州曾徙治内江,咸通七年复治盘石
③巂州本治越巂,文宗大和五年,南诏攻占越巂,大和六年,徙治台登。
④太宗贞观年间徙治僰道,穆宗长庆年间复治南溪。

续表

①昌州本治昌元,僖宗光启元年徙治大足。
②成州本治上禄,懿宗咸通七年徙治宝井堡,后徙治同谷。

续表

①夔、忠、涪、万四州属山南东道,黔州属黔中道,但这五州与剑南三川关系密切,故附录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