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敬瑄的败亡及其对四川通史的影响

陈敬瑄的败亡及其对四川通史的影响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自宪宗以后,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人,皆为重臣、亲贵,而陈敬瑄却是出身低微的人,因此诏书下达后,中外惊骇。二月,杨师立接到诏书,愤恨不已,遂杀死官告使和监军使,以讨伐陈敬瑄为名,率兵进驻涪城。郑君雄攻成都,被陈敬瑄大将李顺之击溃,郑君雄败死。而陈敬瑄则企图阻止顾彦朗就任剑南东川节度使。陈敬瑄的这种做法,使得剑南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和利州刺史王建大为愤恨,于是二人相互勾结,共同对付陈敬瑄。

陈敬瑄的败亡及其对四川通史的影响

陈敬瑄,“许州人”[169],少贱,为饼师。懿宗咸通年间,其弟随义父入内侍省为宦官,改姓名为“田令孜”。僖宗即位后,以田令孜为左神策军中尉。陈敬瑄遂依附田令孜,隶籍于左神策军,累迁至左神策大将军。僖宗广明元年(880),田令孜估计在黄巢军事打击下,唐廷有可能被迫撤出京师,于是通过“击毬赌三川”[170]的方式,安排陈敬瑄替代崔安潜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由于自宪宗以后,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人,皆为重臣、亲贵,而陈敬瑄却是出身低微的人,因此诏书下达后,中外惊骇。报状至蜀,蜀人亦惊,不知为何许人。蜀州青城县(治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境)的弥勒会之人,窥此声势,乃诈称陈敬瑄,走马赴任。“察事者觉其非常,乃羁縻之。未供承向,而真仆射亦连辔而至,其妖人等悉擒缚,而俟命颍川,俾隐而诛之。”[171]陈敬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成都。

陈敬瑄“性畏慎,善抚士。黄巢乱,僖宗幸奉天,敬瑄夜召监军梁处厚,号恸奉表迎帝,缮治行宫,令孜亦倡西幸,敬瑄以兵三千护乘舆。冗从内苑小儿先至,敬瑄知其暴横,遣逻士伺之。诸儿连臂咋行宫中,士捕系之,呼曰:‘我事天子者!’敬瑄杀五十人,尸诸衢,由是道路不哗。帝次绵阳,敬瑄谒于道,帝三举觞,进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云南叛,请遣使以和亲,乃听命。敬瑄奉行在百官诸吏无敢乏,帝欲命判度支,固让,再加检校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以弟敬珣为阆州刺史。讨定邛州首望阡能、涪州叛将韩秀昇,再进兼中书令,封颍川郡王,实封四百户,赐一岁上输钱及上都田宅邸硙各十区,铁券恕十死”[172]。由此可以看出,陈敬瑄对僖宗,可以说是竭尽忠诚,而僖宗对陈敬瑄也是赏赐有加。在这种情况下,陈敬瑄企图任用自己的部属控制剑南东川,因此在派遣高仁厚前去征讨韩秀昇的时候,就许诺说:“公能破贼,当以东川待公。”[173]此时的剑南东川节度使杨师立,亦是田令孜的心腹,同样是通过“击毬赌三川”的方式,获得剑南东川节度使职务。当僖宗在中和元年(881)逃到成都后,杨师立见陈敬瑄兄弟权宠太盛,心态就已经不平衡,现在陈敬瑄又将剑南东川节度使的职务许诺给高仁厚,大为恼怒,遂与陈敬瑄反目成仇。田令孜得知杨师立与陈敬瑄不和,担心杨师立会起兵作乱,于是在中和四年(884)正月,征杨师立为右仆射,名为升迁,实夺其权。二月,杨师立接到诏书,愤恨不已,遂杀死官告使和监军使,以讨伐陈敬瑄为名,率兵进驻涪城。三月,“杨师立移檄行在百官及诸道将吏士庶,数陈敬瑄十罪,自言集本道将士、八州坛丁共十五万人,长驱问罪”[174]。陈敬瑄则奏请僖宗任命高仁厚“为东川节度留后,杨茂言为行军副使,杨棠为诸军都虞侯,率兵二万讨之。师立遣大将张士安、郑君雄守鹿头关”[175]。高仁厚在打败前来偷袭的东川兵之后,进逼鹿头关,“郑君雄等悉众出战。仁厚设伏于陈后,阳败走,君雄等追之,伏发,君雄等大败。是夕,遁归梓州,陈敬瑄发兵三千以益仁厚军,进围梓州”[176]。被围困在梓州的杨师立督军力战,十战皆败,于是郑君雄等人率兵哗变,逼杨师立自杀,举城投降。僖宗随即任命高仁厚为剑南东川节度使。与此同时,在沙陀人李克用的军队追击下,起兵反唐的黄巢在泰山附近的狼虎谷自刎而死,其首级被送到成都,献给唐僖宗,“诏以首献于庙”[177]

光启元年(885)正月,僖宗由成都起程,返回长安,田令孜也带领在巴蜀地区招募的新军随同僖宗前往京师,并将这些新军纳入神策军的编制。三月,僖宗到达长安。此时,黄巢的反叛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藩镇之间却相互混战,天下无复统一。“朝廷号令所行者,惟河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十州而已。”[178]由于各地的藩镇基本上都不再将赋税上缴中央政府,从而使得唐廷无力供养驻扎在京师的神策军,也无力支付南衙、北司1万多名官员的俸禄。为了解决财政危机,田令孜企图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手中夺得对安邑、解池两处池盐的控制权,“收其利以赡军”[179],结果导致王重荣联合李克用,与支持田令孜的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相互混战。十二月,李克用大败朱玫和李昌符的军队,进逼长安。田令孜再次带着僖宗逃离长安,前往凤翔。光启二年(886)正月,“李克用还军河中,与王重荣同表请大驾还宫,因罪状田令孜,请诛之。上复以飞龙使杨复恭为枢密使”。而田令孜则要求僖宗前往山南西道的治所兴元府,“上不从。是夜,令孜引兵入宫,劫上幸宝鸡,黄门卫士从者才数百人,宰相朝臣皆不知”[180]。田令孜的这种做法,引起宰相萧遘和一些朝臣的不满,于是要求朱玫和李昌符派兵阻止僖宗前往兴元府。而朱玫和李昌符这两个曾经支持田令孜的节度使,此时既耻于为田令孜所用,“且惮李克用、王重荣之强,更与之合”[181],于是派兵前往宝鸡,企图夺取对僖宗的控制权。而田令孜则胁持僖宗逃到兴元府。朱玫、王重荣随即表奏僖宗,请“诛令孜,安慰群臣。诏以令孜为剑南监军使,留不去。重荣请幸河中,令孜沮而止。丞相萧遘率群臣在凤翔者,表令孜颛国煽祸,惑小人计,交乱群帅,请诛之”[182]。正当田令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剑南东川节度使高仁厚决定与田令孜兄弟划清界限,自谋发展,遂据守梓州,与陈敬瑄断绝往来,并鼓动遂州刺史郑君雄攻陷汉州,进取成都。但是高仁厚低估了田令孜兄弟的力量。郑君雄攻成都,被陈敬瑄大将李顺之击溃,郑君雄败死。接着,陈敬瑄“又发维、茂二州羌军击仁厚,斩之”[183]

光启二年(886)四月,“田令孜自知不为天下所容,乃荐枢密使杨复恭为左神策中尉、观军容使,自除西川监军使,往依陈敬瑄”[184]。杨复恭掌权之后,立即排斥田令孜党羽,并在光启三年(887)正月,以右卫大将军顾彦朗为剑南东川节度使,以养子杨守亮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用以钳制盘踞在剑南西川的陈敬瑄兄弟。而陈敬瑄则企图阻止顾彦朗就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当顾彦朗行至剑门时,“陈敬瑄使吏夺其节,彦朗不得入,保利州。敬瑄诬劾彦朗擅兴兵掠西境,僖宗下诏申晓讲和,乃得到军”[185]。陈敬瑄的这种做法,使得剑南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和利州刺史王建大为愤恨,于是二人相互勾结,共同对付陈敬瑄。

图2-12 今成都永陵内王建塑像

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少无赖,横行乡里,人称“贼王八”。曾被官府捕获,判处死刑,幸被狱卒私自释放,死里逃生。后弃贼从军,在镇压王仙芝、黄巢的反叛中累获迁升。中和三年(883),随鹿晏弘入汉中。中和四年(884),王建率部投奔流亡成都的唐僖宗,被田令孜收为义子,擢为卫将军,属随驾五部之一。光启元年(885),僖宗返回长安,王建随同田令孜至京师,担任神策军将领。光启二年(886),王建又追随田令孜,将僖宗胁持到兴元府。当田令孜由兴元府跑到成都投靠其兄陈敬瑄之后,执掌兴元流亡政府大权的杨复恭立即排斥田令孜党羽,将王建贬斥到利州担任刺史。光启三年(887),因陈敬瑄诬陷王建与顾彦朗侵掠剑南西川,致使王建与陈敬瑄反目为仇,而管辖利州的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亦深忌王建骁勇,打算将他除掉。在这困难时刻,“前龙州司仓周庠说(王)建曰:‘唐祚将终,藩镇互相吞噬,皆无雄才远略,不能戡济多难,公勇而有谋,得士卒心,立大功者非公而谁!然葭萌四战之地,难以久安。阆州地僻人富,杨茂实,陈、田之腹心,不修职贡,若表其罪,兴兵讨之,可不战而擒也。’建从之,召募溪洞酋豪,有众八千,沿嘉陵江而下,袭阆州,逐其刺史杨茂实而据之,自称防御使,招纳亡命,军势益盛,守亮不能制”[186]。而剑南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则积极支持王建占据阆州,并向王建提供军需物资。

王建占领阆州后,陈敬瑄见顾彦朗与王建关系密切,“恐其合兵图己。谋于田令孜。令孜曰:‘建,吾子也,不为杨兴元所容,故作贼耳。今折简召之,可致麾下。’乃遣使以书召之,建大喜,诣梓州见彦朗曰:‘十军阿父见召,当往省之,因见陈太师,求一大州,若得之,私愿足矣!’乃留其家于梓州,帅麾下精兵二千”,前往成都。当王建到达鹿头关时,“西川参谋李乂谓敬瑄曰:‘王建,虎也,奈何延之入室?彼安肯为公下乎!’敬瑄悔,亟遣人止之,且增修守备。建怒,破关而进,败汉州刺史张顼于绵竹,遂拔汉州,进军学射山,又败西川将句惟立于蚕此,又拔德阳。敬瑄遣使让之,对曰:‘十军阿父召我来,及门而拒之,重为顾公所疑,进退无归矣。’田令孜登楼慰谕之,建与诸将于清远桥上髡发罗拜,曰:‘今既无归,且辞阿父作贼矣!’顾彦朗以其弟彦晖为汉州刺史,发兵助建,急攻成都,三日不克而退,还屯汉州。敬瑄告难于朝,诏遣中使和解之,又令李茂贞以书谕之,皆不从”[187]

文德元年(888)二月,僖宗回到长安。三月,病死,年仅27岁,其弟李杰在宦官杨复恭的扶持下登上帝位,并更名为李敏,是为唐昭宗。同月,王建大举进攻彭州(治今四川省彭州),陈敬瑄出兵增援,王建惧而解围,纵兵大掠,剑南西川十二州皆被其患。王建见陈敬瑄实力尚强,决定利用昭宗对田令孜的不满,争取得到唐廷的支持,消灭陈敬瑄。“建曰:‘吾在军中久,观用兵者不倚天子之重,则众心易离,不若疏敬瑄之罪,表请朝廷,命大臣为帅而佐之,则功庶可成。’乃使(周)庠草表,请讨敬瑄以赎罪,因求邛州。顾彦朗亦表请赦建罪,移敬瑄他镇,以靖两川。初,黄巢之乱,上为寿王,从僖宗幸蜀,时事出仓猝,诸王多徒行至山谷中,寿王疲之,不能前,卧磻石上。田令孜自后至,趣之行,王曰:‘足痛,幸军容给一马。’令孜答曰:‘此深山,安得马!’以鞭抶王使前,王顾而不言,心衔之。及即位,遣人监西川军,令孜不奉诏。上方恨藩镇跋扈,欲以威制之。会得彦朗、建表,以令孜所恃者敬瑄耳,六月,以韦昭度兼中书令,充西川节度使,兼两川招抚制置等使,征陈敬瑄为龙武统军。”[188]十月,韦昭度到达成都,陈敬瑄以兵守城,拒不受代。十二月,昭宗以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为副使,剑南东川节度使顾彦朗为行军司马,又以王建为永平节度使,充行营诸军都指挥使,大举讨伐陈敬瑄。

韦昭度统兵10余万人讨伐陈敬瑄,王建最为卖力,屡战屡胜,实力不断扩大。剑南西川所属诸州,相继投降王建。但是陈敬瑄死守成都,三年不克。昭宗大顺二年(891)二月,朝廷以“馈运不继”为理由,决定罢兵。三月,复陈敬瑄官爵,诏令顾彦朗、王建各自率兵归镇。此时,成都因遭长期围困,城中乏食,饿殍狼藉,死者相继,吏民日窘,多谋出降,已是危在旦夕。因此,当王建看到罢兵诏书时就说:“大功垂成,奈何弃之。”遂谋于幕僚周庠。周庠力劝王建请韦昭度还朝,独攻成都,克而有之。于是王建一面上表称:“陈敬瑄、田令孜罪不可赦”;另一方面,软硬兼施,逼走韦昭度,独攻成都。八月,陈敬瑄、田令孜相继投降,王建入据成都,“自称西川留后”[189]。十月,朝廷正式任命王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建以敬瑄居新津,食其租赋,累表请诛,不报。景福二年,阴令左右告敬瑄、令孜养死士,约杨晟等反,于是斩敬瑄于家。初,敬瑄知不免,尝置药于带,至就刑,视带,药已亡矣,自是建尽有两川、黔中地。”[190]

唐哀帝天祐四年(907)三月,朱全忠篡唐。九月,王建在成都即皇帝位,国号大蜀,唐朝在巴蜀地区的统治完全结束,一个新的割据政权在巴蜀地区形成,这就是王建创立的大蜀国,史称“前蜀政权”。

陈敬瑄在唐末剑南三川节度使中,曾经是实力最为强大的节度使,然而他却在节度使之间的混战中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陈敬瑄的败亡,与其弟田令孜在政坛上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田令孜在懿宗时期,只是一名普通的宦官,但是他“颇知书,有谋略”[191],与后来的僖宗关系密切。当僖宗继位之后,因其“为王时,与令孜同卧起,至是以其知书能处事,又帝资狂混,故政事一委之,呼为父”[192]。僖宗乾符二年(875),田令孜被任命为右军中尉,掌管神策军,即唐廷直接控制的中央军。田令孜掌握军权之后,随即提拔其兄陈敬瑄。“敬瑄因令孜得隶左神策军,数岁,累迁至大将军。”[193]僖宗广明元年(880)三月,在田令孜的安排下,陈敬瑄通过“击毬赌三川”的方式而成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可以认为,陈敬瑄是被田令孜一手扶上剑南西川节度使的位置。而陈敬瑄在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之后,也一直处在田令孜的庇护之下。僖宗时,田令孜控制着朝政,掌握着神策军,因此陈敬瑄的地位牢不可破。但是昭宗继位后,企图重整朝纲,由于和田令孜有宿怨,而“令孜所恃者敬瑄耳”[194],因此将陈敬瑄作为重整朝纲的打击对象,派宰相韦昭度统兵10余万进行讨伐,最终导致陈敬瑄的败亡。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陈敬瑄、田令孜兄弟的兴衰成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其次,陈敬瑄的败亡,还与当时巴蜀土豪的政治态度有关。唐末,在皇权再次式微的情况下,巴蜀土豪重新崛起。陈敬瑄不能审时度势地争取巴蜀土豪对自己的支持,反而继续僵硬地执行唐廷遏制地方政治势力的政策,企图用高压手段压服巴蜀土豪,由此导致邛州安仁县的土豪阡能起兵反叛。而阡能之乱又进一步激化了巴蜀土豪与唐廷之间的矛盾。“先是,蜀中少盗贼,自是纷纷竞起,州县不能制。”[195]其后,虽然高仁厚采取招安的办法,平息了阡能之乱,但是陈敬瑄却因此失去了巴蜀土豪的支持。文德元年(888),当王建由阆中率兵攻击陈敬瑄时,首先就得到邛州安仁县土豪的支持。“王建军新都,时绵竹土豪何义阳、安仁费师懃等所在拥兵自保,众或万人,少者千人,建遣王宗瑶说之,皆帅众附于建,给其资粮,建军复振。”[196]正是由于邛州土豪对陈敬瑄执反对态度,所以王建采纳了谋士周庠、綦毋谏的建议,请求唐廷将邛州交给他管辖,“据之以为根本”[197]。其后,随着王建不断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原来持观望态度的巴蜀土豪,以及被陈敬瑄授予军职的蜀将,亦相继归附王建。昭宗大顺元年(890),简州将杜有迁擒刺史员虔嵩降于王建,资州将侯元绰也执刺史杨戬降于王建。王建则分别委任杜有迁、侯元绰知本州事。而“僰道土豪文武坚执戎州刺史谢承恩降于建”。随即又有蜀州将李行周驱逐刺史徐公,“举城降建”[198]。由于剑南西川境内的土豪相继公开支持王建,从而使陈敬瑄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第三,陈敬瑄的败亡,还与他个人的能力不足有关。陈敬瑄出身于社会底层,原来不过是一个卖麦饼的人,只因其弟为权阉,得以获得军政要职。然而从他隶属于神策军直到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后的经历看,陈敬瑄既缺乏政治经验,亦无军事才干,完全不能应对唐末群雄逐鹿的复杂形势。尤其是以下三件事情的处理失当,直接导致他的败亡。一是在光启三年(887),陈敬瑄为阻止顾彦朗出任剑南东川节度使,派人夺其节钺,而当顾彦朗逃到原来在神策军的同僚王建处避难时,陈敬瑄不仅没有利用王建是田令孜养子这一有利条件,除去顾彦朗,反而诬陷王建与顾彦朗擅自兴兵掠夺剑南西川,结果非但没有阻止顾彦朗出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反而使王建与顾彦朗联合起来与己为敌。这一事件充分反映出陈敬瑄政治上的不成熟,也为陈敬瑄最后的败亡埋下祸根。其二是处置高仁厚。当陈敬瑄因采取高压政策而激起巴蜀土豪的反叛时,重用高仁厚督兵四讨,为其平息各地的反叛。然而当高仁厚担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并出现脱离他控制的倾向时,陈敬瑄却没有采取适当措施重新争取高仁厚对他的支持,而是简单地使用武力解决的办法,杀掉高仁厚。对于陈敬瑄的这种做法,张在《耆旧传》中将其作为陈敬瑄所犯的一项重要错误,并认为:“高仆射权谋智勇,累有大功于太师,又极忠孝,若在,王司徒不过梓潼[199]。高仆射即高仁厚,太师即陈敬瑄,王司徒即王建。其三,当王建与顾彦朗在昭宗继位后,联合起来奏请讨伐陈敬瑄并获得昭宗同意时,陈敬瑄又将军事指挥权拱手交给同样没有军事才能,并且在政治上臭名昭著的田令孜,由此丧失最后一线可以自救的希望。“陈敬瑄之拒朝命也,田令孜欲盗其军政,谓敬瑄曰:‘三兄尊重,军务繁劳,不若尽以相付,日具记事咨呈,兄但高居自逸而已。’敬瑄素无智能,忻然许之。自是军务皆不由己,以至于亡。”[200]

【注释】

[1]《隋书》卷48《杨素传》。

[2]《隋书》卷2《高祖纪下》。

[3]《隋书》卷48《杨素传》。

[4]《隋书》卷1《高祖纪上》。

[5]《隋书》卷39《于宣敏传》。

[6]《隋书》卷56《令狐熙传》。

[7]《隋书》卷46《杨异传》。

[8]《资治通鉴》卷175,宣帝太建十四年正月。

[9]《隋书》卷62《元岩传》。

[10]《隋书》卷62《元岩传》。

[11]《隋书》卷62《元岩传》。

[12]《隋书》卷46《杨异传》。

[13]《隋书》卷62《元岩传》。

[14]《隋书》卷45《庶人秀传》。

[15]《资治通鉴》卷179,文帝仁寿二年七月。

[16]《隋书》卷55《独孤楷传》。

[17]《资治通鉴》卷179,文帝仁寿二年十二月。

[18]《隋书》卷74《赵仲卿传》。

[19]《南齐书》卷40《裴叔业传》。

[20]《周书》卷22《柳带韦传》。

[21]《资治通鉴》卷180,炀帝大业二年六月。

[22]《资治通鉴》卷184,恭帝义宁元年十二月。

[23]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3。

[24]《旧唐书》卷61《窦琎传》。

[25]《旧唐书》卷62《皇甫无逸传》。

[26]《旧唐书》卷61《窦轨传》。

[27]《旧唐书》卷61《窦轨传》。

[28]《旧唐书》卷55《薛仁杲传》。

[29]《新唐书》卷87《萧铣传》。

[30]《资治通鉴》卷187,高祖武德二年八月。

[31]《旧唐书》卷67《李靖传》。

[32]《旧唐书》卷67《李靖传》。

[33]《旧唐书》卷67《李靖传》。

[34]《资治通鉴》卷189,高祖武德四年九月。

[35]《旧唐书》卷75《韦云起传》。

[36]《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

[37]《旧唐书》卷62《皇甫无逸传》。

[38]《资治通鉴》卷201,高宗麟德元年十二月。

[39]《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

[40]《旧唐书》卷82《许敬宗传》。

[41]《旧唐书》卷100《毕构传》。

[42]《旧唐书》卷89《姚传》。

[43]《旧唐书》卷190上《杨炯传》。

[44]《旧唐书》卷89《姚传》。

[45]《陈子昂集》卷8。

[46]《旧唐书》卷100《毕构传》。

[47]《旧唐书》卷88《陆象先传》。

[48]《旧唐书》卷88《苏颋传》。

[49]《旧唐书》卷191《袁天纲传》。

[50]《资治通鉴》卷215,玄宗天宝四载八月。

[51]华林甫:《论唐代宰相的地理分布》,《史学月刊》1995年第3期。

[52]《隋书》卷29《地理志》。

[53]《旧唐书》卷60《河间王孝恭传》。

[54]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全唐文》卷238。

[55]《陈子昂集》卷6《我府君有周文林郎陈公墓志铭》。

[56]封演:《除蠹》,《封氏闻见记》卷9。

[57]《旧唐书》卷100《尹思贞传》。

[58]《旧唐书》卷190中《陈子昂传》。

[59]《旧唐书》卷106《杨国忠传》。

[60]《旧唐书》卷108《崔圆传》。

[61]《册府元龟》卷719《幕府部·清廉》。

[62]《资治通鉴》卷219,肃宗至德二载正月。

[63]《新唐书》卷83《和政公主传》。

[64]《资治通鉴》卷222,肃宗上元二年四月。

[65]《旧唐书》卷111《崔光远传》。

[66]《旧唐书》卷111《高适传》。

[67]高适:《谢上剑南节度使表》,《全唐文》卷357。

[68]《旧唐书》卷117《严武传》。

[69]《旧唐书》卷117《郭英乂传》。

[70]《旧唐书》卷117《崔宁传》。

[71]《旧唐书》卷108《杜鸿渐传》。

[72]《益州名画录》卷上《房中真》。

[73]《资治通鉴》卷224,代宗大历四年二月。

[74]《旧唐书》卷117《崔宁传》。

[75]《旧唐书》卷117《崔宁传》。

[76]《旧唐书》卷117《崔宁传》。

[77]《旧唐书》卷129《张延赏传》。

[78]《资治通鉴》卷230,德宗兴元元年三月。

[79]《旧唐书》卷129《张延赏传》。

[80]《资治通鉴》卷236,顺宗永贞元年八月。

[81]李肇:《韦太尉设教》,《唐国史补》卷中。

[82]《旧唐书》卷140《韦皋传》。

[83]《旧唐书》卷140《韦皋传》。

[84]《旧唐书》卷140《刘辟传》。

[85]《旧唐书》卷151《高崇文传》。

[86]《旧唐书》卷122《张献诚传》。

[87]《旧唐书》卷117《严砺传》。

[88]《新唐书》卷49下《百官下》。

[89]《旧唐书》卷106《杨国忠传》。

[90]《旧唐书》卷117《崔宁传》。

[91]《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大和五年八月。

[92]《旧唐书》卷117《严震传》。(www.xing528.com)

[93]《旧唐书》卷122《李叔明传》。

[94]《资治通鉴》卷213,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

[95]《旧唐书》卷117《崔宁传》。

[96]《旧唐书》卷147《杜黄裳传》。

[97]《旧唐书》卷117《严砺传》。

[98]《资治通鉴》卷219,肃宗至德二载六月。

[99]《李深之文选》卷3《又上镇州事》。

[100]《旧唐书》卷117《严震传》。

[101]权德舆:《严公墓志铭》,《全唐文》卷505。

[102]《杜工部集》卷13《行至盐亭县聊题四韵奉简严遂州蓬州两使君咨议诸昆弟》。

[103]颜真卿:《鲜于公神道碑铭》,《全唐文》卷343。

[104]颜真卿:《鲜于公神道碑铭》,《全唐文》卷343。

[105]《新唐书》卷206《杨国忠传》。

[106]《资治通鉴》卷215,玄宗天宝四载八月。

[107]《新唐书》卷147《李叔明传》。

[108]《全唐文》卷360。

[109]《旧唐书》卷129《张延赏传》。

[110]《旧唐书》卷108《杜鸿渐传》。

[111]《旧唐书》卷151《高崇文传》。

[112]《旧唐书》卷158《武元衡传》。

[113]李绛:《论镇州事宜状》,《全唐文》卷646。

[114]《旧唐书》卷15《宪宗本纪下》。

[115]《新唐书》卷131《宗室宰相·李夷简传》。

[116]《全唐文》卷744卢求《成都记·序》。

[117]《旧唐书》卷146《裴玢传》。

[118]据吴廷燮《唐方镇年表》统计。

[119]《旧唐书》卷148《裴垍传》。

[120]《旧唐书》卷172《萧俛传》。

[121]《旧唐书》卷167《段文昌传》。

[122]《新唐书》卷89《段文昌传》。

[123]《新唐书》卷96《杜元颖传》。

[124]《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大和三年十一月。

[125]《新唐书》卷96《杜元颖传》。

[126]《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大和四年正月。

[127]《孙樵集》卷3《书田将军边事》。

[128]《资治通鉴》卷252,懿宗咸通十一年正月。

[129]《孙樵集》卷3《书田将军边事》。

[130]《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大和三年十一月。

[131]《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大和四年九月。

[132]《资治通鉴》卷250,懿宗咸通二年七月。

[133]《太平广记》卷172《许宗裔》。

[134]《资治通鉴》卷251,懿宗咸通九年六月。

[135]《资治通鉴》卷251,懿宗咸通十年十月。

[136]《资治通鉴》卷252,僖宗乾符二年三月。

[137]《资治通鉴》卷252,僖宗乾符二年四月。

[138]《新唐书》卷224下《高骈传》。

[139]《资治通鉴》卷252,僖宗乾符二年六月。

[140]《资治通鉴》卷254,僖宗中和元年七月。

[141]《资治通鉴》卷253,僖宗广明元年三月。

[142]《资治通鉴》卷254,僖宗中和二年三月。

[143]《太平广记》卷126《萧怀武》。

[144]《资治通鉴》卷254,僖宗中和二年三月。

[145]《资治通鉴》卷254,僖宗中和二年三月。

[146]《资治通鉴》卷254,僖宗中和二年六月。

[147]《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十一月。

[148]《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十一月。

[149]《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十一月。

[150]《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十一月。

[151]《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十一月。

[152]《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十一月。

[153]《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十一月。

[154]《资治通鉴》卷252,懿宗咸通十一年正月。

[155]《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十一月。

[156]《金石续编》卷10《唐韦君靖碑》。

[157]《北梦琐言》卷4《赵师儒与柳大夫唱和》。

[158]《北梦琐言》卷4《柳玭大夫赏牟黁》。

[159]《元和郡县图志》卷31《剑南道·邛州》。

[160]《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

[161]《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

[162]《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十一月。

[163]《资治通鉴》卷254,僖宗中和二年三月。

[164]《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十一月。

[165]《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二年十月。

[166]《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三年四月,引《郑畋集·复黔南观察使陈侁奏涪州韩秀昇谋乱已收管在州侯敕旨状》。

[167]《金石续编》卷10《唐韦君靖碑》。

[168]《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三年三月。

[169]《资治通鉴》卷253,僖宗广明元年三月。《新唐书》卷208《田令孜传》则说“田令孜字仲则,蜀人也”。如此,则陈敬瑄亦为蜀人。然而据《北梦琐言》卷4《妖人伪称陈仆射》记载,当陈敬瑄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时,蜀人“不知为何许人”。疑《新唐书》记载有误,故不取其说。

[170]《资治通鉴》卷253,僖宗广明元年三月。

[171]《北梦琐言》卷4《妖人伪称陈仆射》。

[172]《新唐书》卷224下《陈敬瑄传》。

[173]《新唐书》卷189《高仁厚传》。

[174]《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四年三月。

[175]《新唐书》卷189《高仁厚传》。

[176]《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四年五月。

[177]《新唐书》卷225下《黄巢传》。

[178]《资治通鉴》卷256,僖宗光启元年三月。

[179]《资治通鉴》卷256,僖宗光启元年四月。

[180]《资治通鉴》卷256,僖宗光启二年正月。

[181]《资治通鉴》卷256,僖宗光启二年正月。

[182]《新唐书》卷208《田令孜传》。

[183]《新唐书》卷189《高仁厚传》。

[184]《资治通鉴》卷256,僖宗光启二年四月。

[185]《新唐书》卷186《顾彦朗传》。

[186]《资治通鉴》卷256,僖宗光启三年三月。

[187]《资治通鉴》卷257,僖宗光启三年闰月。

[188]《资治通鉴》卷257,僖宗文德元年五月。

[189]《资治通鉴》卷258,昭宗大顺二年八月。

[190]《新唐书》卷224下《叛臣·陈敬瑄传》。

[191]《旧唐书》卷184《田令孜传》。

[192]《新唐书》卷208《田令孜传》。

[193]《资治通鉴》卷253,僖宗广明元年三月。

[194]《资治通鉴》卷257,僖宗文德元年五月。

[195]《资治通鉴》卷254,僖宗中和二年三月。

[196]《资治通鉴》卷257,僖宗文德元年六月。

[197]《资治通鉴》卷257,僖宗文德元年六月。

[198]《资治通鉴》卷257,昭宗大顺元年四月、十月。

[199]《资治通鉴》卷256,僖宗光启二年三月条引。

[200]《资治通鉴》卷258,昭宗大顺二年八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