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病死,世子宇文觉继任太师、柱国、大冢宰。557年,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天王,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宇文觉在位不足1年,即被其从兄宇文护杀,由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继位。宇文毓在位4年,又被宇文护毒弑,临死之际,传位其弟宇文邕,是为北周武帝。在北周武帝统治期间,诛杀宇文护,灭北齐,统一北方,又夺得陈朝长江以北之地,国势强盛。578年,北周武帝去世,太子宇文赟继位,是为宣帝。立皇后杨氏,又以后父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
大象二年(580),北周宣帝宇文赟去世,其子宇文衍继位,年仅8岁,不能亲理政事,于是小御正刘昉、领内史郑译矫诏引外戚杨坚入主朝政。杨坚辅政之后,为了控制地方军政大权,以韦孝宽为相州总管,前往邺城,取代尉迟迥;以梁睿为益州总管,前往成都,取代王谦。杨坚的这种做法,导致部分地方军政长官的反叛。六月,相州总管尉迟迥首先发难,举兵邺城。旬日之间,众至10万。梁睿行至汉中,益州总管王谦也以匡复为辞,起兵巴蜀,拒不受代。接着,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亦起兵响应。关东、巴蜀、淮南三个地区,相继反叛。他们南联陈朝,北通突厥,又和京师的北周五王相呼应,给杨坚造成极大威胁。
益州总管王谦起兵之后,杨坚立即任命梁睿为行军元帅。但这时杨坚正集中力量对付关东的尉迟迥,无暇西顾,因此梁睿无力进讨,只能据守汉中,屏障京师。这种态势导致沙州氐帅杨永安对形势作出错误估计,于是煽动利、兴、武、文、沙、龙等六州的氐羌发动叛乱。王谦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挥师北上。首先攻占始州(治今四川省剑阁),屯重兵于剑阁,扼蜀之险。接着,又派大将达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人,率兵10万,进攻利州(治今四川省广元)。这时的利州守军不足2000人,势单力薄,可是利州总管豆卢却拼死抵抗,“昼夜相拒。经四旬,势渐迫,于是出奇兵击之,斩数千级,降二千人。梁睿军且至,贼因而解去”[73]。利州的顽强防守,挫败了王谦的北进计划,从而使杨坚各个击破的战略决策得以顺利实施。八月,尉迟迥兵败自杀,司马消难也败逃到江南的陈朝,关东和淮南的叛乱,相继平定。东征大军,开始向汉中方向集结。十月,梁睿率领步骑20万,进讨王谦。其主力由汉中南下,达奚长儒则以偏师西讨沙州氐帅杨永安。与此同时,信州总管王长述亦率兵溯长江而上,以长孙炽为前军,配合梁睿作战。(www.xing528.com)
梁睿率领的主力,由汉中出发,行至通谷镇(在今陕西省宁强县境),击溃王谦守将李三王,擒斩4000余人。军次龙门(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境),又为王谦守将赵俨、秦会所阻。龙门位于利州绵谷县东北八十二里,地形极为险要,号称“天险龙门道”[74]。赵俨、秦会以10万之众,连营三十里,守此天险,如果正面进攻,部队难以展开,自然是万夫莫向。因此,梁睿采取迂回穿插的战术,“令将士衔枚出自间道,四面奋击”[75],使敌首尾不顾,以分其势。然后命先锋张威凿山开路,自西岭攻其背。诸将分道夹击,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击败赵俨、秦会之兵。龙门天险的失守,使得蜀人惊恐万状,闻风丧胆。王谦的剑阁守将和平林守将相继投降。此时,王谦又派达奚惎率大军来争利州。由于剑阁、平林失守,达奚惎只得分兵防守开远。梁睿则兵分四路,大举进攻。一路直趋剑阁,据蜀之险;一路南下巴西,截断达奚惎的退路。此时,溯江而上的王长述军已攻占楚、合等五州,于是梁睿派大将军赵达率水军沿嘉陵江而下,接应王长述;梁睿亲率主力攻击达奚惎,大破其众,达奚惎逃回成都。梁睿乘胜追击,直逼成都。此时,成都守军尚有数万人,王谦还想负隅顽抗,遂命达奚惎守城,亲率精兵5万出城迎战。然而守城的达奚惎见大势已去,遂举城投降。王谦落荒而逃,行至新都县,被县令王宝活捉,押回成都,梁睿斩之。十一月,达奚长儒击破沙州氐帅杨永安,最后平定利、兴、武、文、沙、龙等6州的氐羌叛乱。
王谦之乱平定后,梁睿被任命为益州总管。为了稳定巴蜀地区的局势,他做了大量工作,恩威并施,民夷悦服。然而梁睿本是北周重臣,并非杨坚心腹,他在西蜀的治理,引起杨坚的猜疑,梁睿深感不安,“遂大受金以自秽”[76]。在这种情况下,梁睿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