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三月,成·汉政权的末代皇帝李势,兵败投降,随即被送到建康,封为归义侯。然而成·汉国的遗民并不甘心接受东晋的统治,在李势降晋之后,前成·汉政权的尚书仆射王誓、镇东将军邓定、平南将军王润、将军隗文等人,皆举兵反叛,各拥众万人。桓温亲自率兵击败邓定,袁乔领兵打败隗文,镇守彭模的益州刺史周抚则斩杀王誓、王润。但是桓温取蜀,只是为了加强自己在东晋朝廷中的地位,因而不愿滞留在蜀中与成·汉政权的残余势力纠缠,仅在成都停留30天,便匆匆返回江陵。桓温一走,邓定、隗文等人立即占领成都,拥立范长生的儿子范贲为帝,与据守彭模的东晋益州刺史周抚相抗衡。东晋征虏将军杨谦为了避免遭到占据成都的邓定、隗文攻击,被迫放弃涪城,退保德阳。十二月,东晋振威将军萧敬文见晋廷一时无力平定范贲之乱,也乘机起兵反叛,“杀征虏将军杨谦,攻涪城,陷之,自称益州牧,遂取巴西,通于汉中”[29]。永和四年(348),桓温派督护邓遐协助益州刺史周抚征讨萧敬文,“不能拔,引退。(桓)温又令梁州刺史司马勋等会抚伐之。敬文固守,自二月至于八月,乃出降。抚斩之,传首京师”[30]。永和五年(349)四月,东晋益州刺史周抚击范贲,斩之,最终平定成·汉政权残余势力的反抗。
当成·汉政权的残余势力被肃清后,东晋梁州刺史司马勋又图谋割据巴蜀,只因畏惧益州刺史周抚,不敢起兵。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六月,周抚去世,晋廷以周抚担任益州刺史长达30余年,甚有威惠,于是任命其子周楚为益州刺史。周抚既死,司马勋认为无人能与之抗衡,遂起兵反叛,自称成都王,率兵入剑阁,攻占涪城,进围周楚于成都。东晋权臣桓温立即派朱序率兵救援周楚,荆州刺史桓豁则遣兵溯汉水而上,进攻南郑。东晋废帝太和元年(366),桓豁入汉中,直捣司马勋的老巢,断其归路。朱序援军则进抵成都,会同周楚,击败围城的梁州军队,擒斩司马勋,传首建康。
东晋梁州刺史司马勋的反叛,使得成·汉遗民又产生一线复辟的希望。太和五年(370),蜀郡人李金银,自称是李势之子,伙同广汉人李弘,聚众起事,声称“当以圣道王,年号凤凰”[31];陇西人李高,则诈称是李雄之子,聚众攻破涪城,打败东晋新任命的梁州刺史杨亮。但是这些起事,很快就被益州刺史周楚镇压下去。
就在梁、益二州相继发生变乱的时候,以关中为根基的前秦政权日益强大。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三月,益州刺史周楚去世,秦王苻坚立即利用这个机会,派西县侯苻雅和杨安、王统等人,率领步骑7万,进攻位于今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壤的仇池国,消除从侧翼威胁其攻占巴蜀的割据政权,并打通入蜀的道路。仇池国主杨纂率兵5万前去迎战,东晋梁州刺史杨亮亦派督护郭宝等人领兵前去相助,“与秦兵战于峡中,纂兵大败,死者十三四,宝等亦没,纂收散兵遁还。西县侯雅进攻仇池,杨统帅武都之众降秦。纂惧,面缚出降”[32]。仇池国的覆灭,使得巴蜀地区直接面临前秦的攻击。东晋权臣桓温见梁、益二州形势危急,认为周访、周抚、周楚三代镇守巴蜀,颇有威名,于是以周访的孙子周仲孙为益州刺史,监益、梁二州诸军事,抵御前秦的进攻。
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七月,权臣桓温病死,孝武帝年幼,太后临朝摄政。由于继续执掌东晋军政大权的桓氏族党与朝廷矛盾重重,相互防范,无暇西顾,因而秦王苻坚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夺取巴蜀地区。十月,苻坚遣兵两路,大举入侵。一路由王统、朱彤率兵2万,进攻梁州的政治中心汉中;一路由毛当、徐成等人率步骑3万,攻打剑阁,进而夺取成都。朱彤在攻占汉中后,沿今嘉陵江而下,截断东晋援军入蜀之路,然后向西,直趋绵竹;毛当等人在攻克剑阁后,引兵南下,夺占成都。东晋益州刺史周仲孙见大势已去,率5000骑逃往南中,前秦军队遂占领梁、益二州。
周仲孙逃到宁州后,以坐失益州罪,免官。自周访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遥领梁州刺史以来,周氏三代出任梁、益二州刺史,其中周抚、周楚、周仲孙相继担任益州刺史,时间长达40年。至此,周氏在益州的统治归于结束。周仲孙免官之后,东晋任命竺瑶为益州刺史,屯驻巴东,待机收复成都。(www.xing528.com)
前秦夺占巴蜀地区之后,秦王苻坚任命杨安为益州牧,镇守成都;以毛当为梁州刺史,镇守汉中;以姚苌为宁州刺史,屯驻垫江;以王统为南秦州刺史,镇守仇池(在今甘肃省西和县境)。然而前秦在巴蜀地区的统治,却遭到土著居民的反对。宁康二年(374)五月,蜀人张育自称蜀王,拥众2万,起兵反抗前秦的统治,并与巴僚酋帅张重、尹万联兵,共计5万余人,攻围成都。秦王苻坚得知蜀人反叛,立即派邓羌率甲士5万,入蜀征讨。张育遂遣使称藩于东晋,并请求出兵救援。晋廷随即派遣屯驻在巴东的益州刺史竺瑶等人,率兵3万入蜀。然而东晋援军进至垫江时,却被前秦宁州刺史姚苌所阻,未能及时赶到成都。七月,张育与巴僚酋帅张重争权,举兵相攻。前秦益州刺史杨安与援蜀的邓羌,立即利用这个机会,各个击破。首先袭击张育,将其击败。然后攻击巴僚,大破于成都南郊,杀张重,斩首23000级,成都解围。接着,邓羌又进兵攻击退到绵竹的张育、杨光,大破其众,张育、杨光皆被杀。十一月,入蜀的晋军攻克垫江,行至涪西时,被邓羌率领的前秦军队打败,只得退回巴东。
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八月,继毛当之后担任前秦梁州刺史的韦钟,率兵进攻东晋占据的梁州魏兴郡,围太守吉挹于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十月,巴西人赵宝乘前秦梁州兵力空虚的机会,起兵反秦,自称是晋朝任命的西蛮校尉、巴郡太守。太元四年(379)三月,东晋右将军毛武生利用赵宝起兵的机会,率兵3万进攻巴中,企图以“围魏救赵”的方式,解除秦军对魏兴郡的围攻。而蜀人李乌则利用毛武生进攻巴西郡的机会,聚众2万攻逼成都。毛武生进至巴郡,遣前锋赵福率水军1万,溯嘉陵江而上,结果在巴西郡南充国(治今重庆市南部县)被秦军击溃,损兵7000。毛武生不敢再战,借口粮草匮乏,退回巴东。晋军撤退后,进攻成都的李乌之众便成为孤军,最终被前秦破虏将军吕光消灭。四月,秦军攻克西城,生擒东晋魏兴太守吉挹。
太元八年(383),东晋权臣桓冲为了扭转对前秦作战的被动局面,决定以攻为守,全线出击。“桓冲帅众十万伐秦,攻襄阳;遣前将军刘波等攻沔北诸城;辅国将军杨亮攻蜀,拔五城,进攻涪城;鹰扬将军郭铨攻武当。”[33]秦王苻坚则派遣慕容垂率兵救援襄阳,兖州刺史张崇率兵救援武当(治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后将军张蚝、步兵校尉姚苌率兵救援涪城。当救援涪城的秦军刚出斜谷,东晋辅国将军杨亮就急忙引兵后撤。其余两路晋军,也在秦军的反击下退却。秦王苻坚早有吞并江东之志,于是利用这个机会,发兵80余万,大举入侵,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其中巴、蜀之兵,沿长江水路,顺流而下,参与对东晋的进攻。结果在十一月的淝水之战中,秦军一败涂地,全线溃退。十二月,降于前秦的鲜卑人慕容垂起兵反叛,重建燕国,前秦大乱。
前秦的内乱,为东晋收复巴蜀地区提供了机会。太元九年(384),东晋梁州刺史杨亮率兵5万伐蜀。杨亮进驻巴郡,遣巴西太守费统带领水陆兵3万为前锋,溯嘉陵江而上,经涪江攻逼涪城,前秦梓潼太守垒袭举城投降。而前秦梁州刺史潘猛则在东晋将军杨佺期的攻击下,放弃汉中,逃奔长安,晋军收复梁州。太元十年(385),前秦益州刺史王广见大势已去,遂以江阳太守李丕为益州刺史,守卫成都,自己则率领部属逃往陇西,蜀人随之而去者3万余家。东晋蜀郡太守任权随即攻占成都,斩李丕。至此,梁、益二州重新纳入东晋的版图。
自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前秦夺占梁、益二州,至太元十年(385)晋军攻拔成都,前秦在巴蜀地区的统治,仅维持了1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