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年谱与家谱记录整理:典藏版

中国年谱与家谱记录整理:典藏版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封建时代,家谱的记录和整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家谱目录,而仅仅是作为历史图书的一类,在历代各种综合性目录的历史类和专门的史部目录中得到著录和体现。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家谱类著作价值认识的日渐深入,对家谱著作的记录与整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海内外较多地出现了专门性的家谱目录。

中国年谱与家谱记录整理:典藏版

家谱数量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为了便于时人和后人的了解、掌握与使用,家谱的收藏者就需要对所收家谱进行加工、整理,将家谱的各种外在特征和内容特点记录下来,编成目录,以便利流通和供自己与他人使用。

在中国封建时代,家谱的记录和整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家谱目录,而仅仅是作为历史图书的一类,在历代各种综合性目录的历史类和专门的史部目录中得到著录和体现。所不同的是,由于不同时代家谱本身数量的多寡、家谱在当时学术界和社会上地位的高下以及目录编制者对家谱重要性的认识不同,家谱在各个时代、各类目录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完全一致,有的能单独列类,有的则附于别的类目之后。

在现存最早的以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目录《七略》为基础编成的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中,历史类图书由于数量较少,尚不能单独列类,只能附于收录儒家经典著作的《六艺略》中的“春秋家”之下,“春秋家”中谱牒也仅收录了“《世本》十五篇”这一种,另外在《数术略》中“历谱家”下,又载有《帝王诸侯世谱》20 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大兴,日渐成为显学。与此相适应的是,目录的分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随着史书大增和史学地位的提高,将史书单独列为一大部类的四部分类法开始出现。遗憾的是,这段时期编制的十几部四部分类的国家目录均已亡佚,无从知道在史部大类之下有无谱牒专类的设置。已知古代目录中第一个设置谱牒专类,并将所有家谱类文献集中在一起的,是南朝萧梁时阮孝绪所编的《七录》,《七录》中“纪传录”下第11 个小类“谱状部”,收录家谱著作42 种,1000 余卷。自此之后,各类综合性目录中一般都有谱牒专类设置,这一点在存在于历代正史和国史之内的经籍志、艺文志等史志目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唐初编制的我国第二部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的史部之下,设有“谱系”类,收录谱书41 部,360 卷,但最后三部“《竹谱》一卷、《钱谱》一卷、《钱图》一卷”不属谱牒类图书,实际为38 部,357 卷,加上此时书虽亡佚而谱名尚存的共为50 部,1277 卷。在其他四部拥有经籍志和艺文志的正史中,《旧唐书·经籍志》的“谱牒”类收录55 部,1691 卷;《新唐书·艺文志》“谱牒”类收录17 家,39 部,1617 卷,根据本志注释,尚有22 家,333 卷未著录;《宋史·艺文志》“谱牒”类著录110 部,437 卷;《明史·艺文志》“谱牒”类收录38 部,504 卷。此外,在宋、明两代的官私目录中,如宋人王尧臣《崇文总目》、尤袤《遂初堂书目》、郑樵《通志·艺文略》与《通志·图谱略》,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朱睦楔《万卷堂书目》、高儒《百川书志》、祁承《澹生堂书目》、陈第《世善堂书目》等,也都在史部之下设有“氏族”“姓氏”“谱系”“世系”“谱

传”“姓谱”等专类。《通志·艺文略》“谱系”类中还被细分为“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6 个子目,而在《通志·图谱略》“世系”目下,也被细分为“帝系之谱、皇帝之谱、戚里之谱、百官族姓之谱”等子目,十分详尽。到了清代修《四库全书》时,纂修者则以“自唐之后,谱家殆绝,玉牒既不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为由,将谱牒这个类目从《四库全书总目》中删除了。民国初编制的《清史稿·艺文志》仿照其例,不设谱牒专类,而将此类附于“史部·传记”类之下,可实际上又并未著录家谱图书。

值得庆幸的是,四库馆臣们的这个看法并不代表着整个社会对家谱价值的认识。在清朝编制的各种私家目录、专科目录,如黄虞稷《千顷堂书目》,钱曾《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也是园书目》,徐乾学《传是楼书目》,王闻远《孝慈堂书目》,姚际恒《好古堂书目》,汪宪《振绮堂书目》,张之洞《书目答问》和章学诚《史籍考》等中,也都专门设有“谱牒”“谱系”等类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乾学在《传是楼书目》中还将谱牒分成“谱系”“家谱”两类,并列于史部之下;钱曾《也是园书目》卷三、卷四则分设“谱牒”“姓氏”“玉牒”等类目;而章学诚的《史籍考》则更进一步将“谱牒部”细分成“专家”“总类”“年谱”“别谱”四类,足见他们对家谱类著作价值的认识。从这些类目的不同类名来看,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谱牒重要性认识的增强,努力在自己的目录中将自己对谱牒的认识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谱牒认识的不一致。

早在清朝后期,就已出现了谱牒书的专门目录。甘肃人张澍曾编有《姓氏书总目》,收录各类与姓氏有关的古人著作267 种,大致包括帝王、皇帝、宗族系谱,百官谱,地方姓氏姓谱,朝代姓氏姓谱,少数民族姓谱等,其中显族大姓谱系居多,也包括一些与谱牒有关的工具书,每部书都有简单提要或作者按语,内容包括出处、作者概况、著作缘起、内容梗概等方面。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家谱类著作价值认识的日渐深入,对家谱著作的记录与整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海内外较多地出现了专门性的家谱目录。在已出现的专门的家谱目录中,可以区分为反映一处收藏的馆藏家谱目录和反映收藏处所的联合家谱目录。此外,还有撰有提要的馆藏家谱提要目录。这些不同类型的目录形式,对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把握和利用家谱资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祖国大陆之外较著名的家谱目录有1978 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所编《族谱目录》,收录馆藏家谱原件374 种、缩微胶卷92 种。1987 年,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出版了盛清沂所编的《国学文献馆现藏中国族谱资料目录(初辑)》,收录馆藏以缩微胶卷为主的家谱文献1900 多种。同年,台湾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会发行了赵振绩、陈美桂合编的《台湾区族谱目录》,收录台湾地区公私所藏各类家谱10 600 余部,成为一时之冠。20 世纪80 年代初,日本学术振兴会出版了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的《宗谱之研究》,在其著作的下册记录了日本收藏的中国家谱1491 部,美国收藏的1406部,中国(含港台)收藏的9800 部,共计12 697 部,不足的是这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重复收藏,实际数目远没有这么多。1983 年,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了美国人编的《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这是一部馆藏目录,共收录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收藏的中国家谱2811部,另有补遗298 部,合计3109 部。在这之中,只有《台湾区族谱目录》和日本《宗谱之研究》是联合目录,其余都是馆藏目录。

祖国大陆的家谱目录在相当时间内大多存在于未公开出版的各图书馆所编的馆藏善本或古籍目录之中,单独列出的如福建省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并不很多。20 世纪80 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国收藏家谱较多、质量较高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对馆藏家谱进行了清理与编目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力为馆藏3000 余种家谱逐一撰写提要,目前已基本完成。随着《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的完成,中国国家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馆藏家谱的检索服务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祖国大陆公开出版的家谱目录大致有如下三部:首先是1992 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反映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收藏中国家谱胶卷状况的《中国家谱目录》,共收录家谱缩微胶卷176 盘,2565 种。(www.xing528.com)

1983 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组织力量对北京地区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收藏家谱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1984 年,在此调查基础上,国家档案局、南开大学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决定扩大调查范围,联合编制一部能够反映海内外中国家谱收藏状况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经过多年努力,此目录已编制完成,1997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大型家谱目录一共收录内地400多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文物商店等单位和海外公、私收藏的内地与港、澳、台地区1949 年以前编制的家谱资料14 761 种。全目正文按谱主姓氏集中,以笔画为序编排,同一姓氏的家谱,则按各家族居住地排列,正文著录依次为:顺序号、谱名、卷数、纂修人、纂修时间、出版时间、版本、册数、藏书单位等,书后附有“地区索引”和“报送目录单位名单”两个附录,极便于读者使用。虽然此目录没有、也不可能收录穷尽现存的所有家谱,但仍是当今我国规模最大,也是最权威、最便利的一部家谱联合目录。

2000 年5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国内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上海图书馆所编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该目录是一部解题目录,共收录馆藏以线装为主,兼及部分其他装订形式的旧修家谱11 700 余种。全是按谱主的姓氏笔画多少为序,每部家谱依次著录谱名、卷数、纂修者、版本、册数等,对于谱名不确者,则注明本谱名因何而得,解题内容包括始祖、始迁祖、迁徙路线、谱内各卷内容及其他有价值的资料等,最后著录本谱在馆内的入藏信息,书后附有朝鲜谱和日本谱,正文之后附录有分省地名索引、堂号索引、人名索引、常见古今地名对照表,以备检索之资。该目录是一部非常丰富也非常具有特色的馆藏家谱解题目录,既展示了馆藏,又便利读者使用。同时,作为一种示范,还能起到推动全国各公藏单位普遍开展整理馆藏家谱、编制目录工作的积极作用。

家谱由于其数量巨大和收藏分散,给人们了解、掌握和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在收藏方面,家谱的分散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文献。除私人收藏本家族家谱之外,公藏之中作为收藏主体的各类中等以上规模的图书馆,也只有上海图书馆收藏逾万,收藏过千者寥寥可数,大部分是几百种甚至几十种,其余有相当数量分藏在各地的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方志办、修志会、文物商店、公安局、清退办之中,由此足可看出家谱收藏的分散程度。收藏于图书馆之中的家谱除上海图书馆正式整理完毕,编制解题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正式出版之外,大部分未能得到完全清理,或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等那样,正在整理、编目之中。至于分藏在图书馆之外的公、私所藏家谱,则根本不见著录。祖国大陆公开出版的家谱目录,也只有上述提到的山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家谱目录》、中华书局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三种,其余所能见到的大多是未公开出版的,或夹杂在各馆馆藏古籍目录之中的。要想从整体上全面了解和把握海内外家谱现存与收藏情况,仅凭这几部目录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山西与上海的目录是馆藏目录,而《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是在十多年前大多数图书馆尚未对馆藏家谱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编成的不全面的联合目录。因此,要满足这种需要,只能依赖新的联合目录的产生。联合目录,由于能够反映文献的收藏处所,因此,很适合于记录与揭示某种价值相对较高,内容较为独特而收藏又较分散,诸如地方志和家谱这类文献之用。联合目录的这个特点与优势,也为众多有识之士所认同与接受,这大概就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海外正式出版的家谱目录中联合目录与馆藏目录相差无几的原因之所在。

联合目录在家谱目录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已成为海内外专家的共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与《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的编成与出版,也为新编中国家谱联合目录奠定了基础。有鉴于此,2000 年6 月7 日至9 日,在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通过了上海图书馆申报的《中国家谱总目》的立项。

同年11 月27—28 日,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了有国内外25 家家谱收藏单位32 位代表参加的《中国家谱总目》第一次编纂会议,讨论、落实《中国家谱总目》的具体编纂工作,组成了编委会,由各编委单位分别负责各自所在地区所藏家谱的编目与初审工作,制定了编纂方案、著录规则和时间进度表。一个全新的、囊括海内外公私收藏的家谱联合目录的编纂工程拉开了帷幕。

在学术界,编制联合目录已有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首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前身是《中国地方志综录》,由朱士嘉先生独立完成,20世纪30 年代出版,50 年代末修订重版。1975 年,北京天文台为了收集、整理中国古代天文资料,编辑《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和《中国天文史料汇编》,以《中国地方志综录》为引导,对全国地方志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爬梳,并在此基础上,顺便将《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补、校订一遍,形成一部反映国内各图书馆收藏方志的最为完整的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中国地方志综录》,则肯定不会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而在《中国地方志综录》基础上编成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又远比《中国地方志综录》完整而准确,两者的关系是一种学术上的传承关系,否定哪一个都是不合适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对全国地方志的收藏作了相当程度的清理,同时对全国地方志的收藏状况也作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客观上起到了向学术界和社会其他各界宣传地方志价值的作用,提高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包括图书馆界对地方志类文献的重视程度,对于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则已全部实现了《中国地方志综录》当年的构想,完整地展示了全国地方志的收藏状况,为地方志的全方位开发、利用提供了检索前提。

《中国地方志综录》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成功经验也可全部引入家谱联合目录的编制之中。但家谱类图书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方志类图书,如家谱的海外收藏、私人收藏不容忽视,公藏之中收藏者又远非图书馆一家,而《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则只收祖国大陆图书馆的收藏,要简单得多。不过,编纂新的家谱联合目录的条件已远远超过当年方志联合目录的编制,这不仅表现在海内外对编制新的家谱联合目录的重要性有了共识,并有了一定的整理和编目基础,同时,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当时方志界所不具备的。更重要的是,已经编成与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与《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为新的家谱联合目录的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相当于《中国地方志综录》,它的编成意味着家谱收藏部门、有关学术机构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对家谱价值的认可与系统整理意识的觉醒,反映了我国家谱收藏、整理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各图书馆整理和编制馆藏家谱目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的编成、出版,不仅为各收藏馆整理馆藏带了个好头,作了示范,更重要的是,由于上海图书馆家谱收藏海内外第一,所编成的又是解题目录,在多年的整理、编目过程中,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可以说,为新的家谱联合目录的编纂作了大量基础性和探索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新的家谱联合目录的顺利编成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的编成与出版,意味着新的家谱联合目录《中国家谱总目》成功了一半。

在家谱的整理方面,人们除了编制各种专门目录之外,还有选择地重印了一些价值较高、篇幅较完整的家谱资料,以供社会各界使用。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台湾新远东出版社就出版了几十种新、旧161家谱,其他的一些出版社也有类似之举。1995 年,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和中国谱牒学会,在经过十多年的收集、整理旧家谱的基础上,决定与国内多家单位联合编纂《中国族谱集成》,此套书由巴蜀书社分三批影印出版。1995 年底出版的第一批100 册,主要选择了张、王、李、刘、陈诸大姓及从属小姓中完整而有价值,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版本价值的家谱,施以必要的加工,在各姓氏谱前均缀有小序加以介绍和说明,以便于读者利用。

此外,浙江省地方志学会乡村社会研究中心在整理旧方志、指导编写新方志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旧家谱的收集、整理工作。他们已将浙江省现存的大约5000 多种旧家谱基本进行了计算机信息处理,建成浙江收藏旧家谱信息数据库,读者可以方便地从中迅速检索到有关浙江现存旧家谱的谱名、卷数、几修、修谱人、修谱时间、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本、收藏者、收藏地点等信息。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精选出一部分价值较高、篇幅较完整的旧家谱,编成《浙江家谱(旧)集成》,以誊印形式出版发行。目前已比勘、誊印完成了《义门郑氏宗谱》和《吴氏宗谱》各一种,以提供社会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