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城《社情民意》2004年第二期(总第69 期)
政协K城委员会办公室编,2004年6月14日
关于保存古民居建筑“寿山公祠”的建议
“寿山公祠”位于K城城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虽年代久远,整体保存现状较为完整,而且规模较大。其为三进四横布局,上、中、下三堂均为抬梁式梁架结构,保存着古代中原典型的府第式格局。石柱及柱础依然保存着清康熙年始建时的时代风格,梁架上及轩廓中的艺术构件较有特色,祠堂内仍然保存着十余通清康熙至光绪年间的各类碑记,是研究客家民俗难得的实物史料。“寿山公祠”的建筑特色是研究广东古代宗祠建筑极为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从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文化角度,认为“寿山公祠”应该保存。
1.城市建设的多元性。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不仅要有高楼大厦,而且还应有平房小巷;不仅应有现代建筑,还应有历史建筑。只有通过城市建筑队的多样性,才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底蕴和地方文化特色,体现城市的魅力。而就总体而言,全国基本一致的水泥方块高楼不是城市的特色。恰恰相反,各地各不相同的历史建筑,才是彰显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最着力之处。只有通过城市建筑构成的多元,才能体现城市的包容性,发展城市的多功能性,体现对传统的人文关怀。K 城在发展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保留城中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体现城市建筑的多样性。
2.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市正在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而文化是一种历史,是一种传承,因此一定要从传统历史文化中继承和挖掘其现代价值和意义,才能提升自身的品位和竞争力。传统文化对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
具有客家传统文化优势而经济欠发达的K 城,要发展旅游业,一定要注意保护和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成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才能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寿山公祠”是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府第建筑,有别于传统客家典型民居围龙屋,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为K城一带所仅有。如能得到较好的发掘和宣传,一定能为K 城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品位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www.xing528.com)
3.地方文化的历时性。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否具有特色,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否深厚。而这种厚重感,尤其体现于当地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存留的各种历史遗物遗迹。地方历史由当地人的活动所构成,但经常地,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文献记载的缺失,我们无法确切地把握当地历史的演进和地方文化的形成及传承过程。“寿山公祠”是一个例外。据康熙三十年(1691)《程乡县志》卷五《官师表》记载,福建汀州人钟雪峰于元朝至正年间任程乡县训导,后定居于此,成为K 城钟氏开基祖。传至九世祖寿山,为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人,因带领乡人平定水贼而为地方人士所称颂。至十三世钟用魏,于清时康熙十五年(1676)中举,后任官知县,因而有资格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建成三堂四横府第型的大型建筑群——寿山公祠,并请康熙十六年(1677)进士、翰林顺德县人郑际泰题写了祠名,祭祀着自始祖雪峰以来的历代祖宗。虽经乾隆四十年(1775)、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但基本保持原貌。尤其是该祠堂的子孙从清朝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出了7个举人,其中钟允彝还是举人的第一名——解元,可谓是文化之乡的一个实例和缩影。建祠堂的钟用魏、钟用汉在《乾隆嘉应州志》上有传记,可谓是当地地方上的名人。钟姓宗族和“寿山公祠”的历史,已深深地融于K城地方历史中。这个古建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是千年古K 城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见证,是客家社会传统文化发展历史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标本。
我们建议采取措施,保存“寿山公祠”,并将其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进K城委员会供稿)
(注:以下内容略)
报:市委书记(姓名略,下同),市政协主席,市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副市长(共四人),市政协副主席、正副秘书长、市政协各专委主任
送:市委办信息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