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祠理事会上访报告:围龙屋的城市化遭遇及文化抗争

护祠理事会上访报告:围龙屋的城市化遭遇及文化抗争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改造红线区内,有一群三四百年以上保存完好的具有客家特色的古民居建筑。据上辈相传,他们曾多次御寇于门外,未造成损失。在今华建市场背后,有前御史廖睿兄弟于永乐年间兴建的“高圳上”廖屋。吁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一有代表性的客家民居群落,进行综合保护、开发和利用。钟村寿山公祠钟氏宗亲理事会二〇〇三年四月十三日(注:护祠理事会存档的上访报告共有12 份,此为第一次的上访报告。

护祠理事会上访报告:围龙屋的城市化遭遇及文化抗争

吁请保护有客家特色的建筑群落

善待历史文化名城,善待具有客家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

最近,“K城市政建设工程房屋拆迁安置办公室”贴了一则改造丽都路北侧(钟村内)一带城中村的公告。在改造红线区内,2003年9月15日前房屋一律拆掉,片瓦不留。

在改造红线区内,有一群三四百年以上保存完好的具有客家特色的古民居建筑。有建成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三堂四横的“寿山公祠”。祠堂正堂除四周用三合土墙外,堂内全用石柱鼎立、气势宏伟,20世纪80年代,旅内旅泰华侨曾在堂内一次摆60台(10人台)筵席宴请乡亲。祠堂内墙上有建祠至光绪年间的石刻碑文11块,记录了本族始祖元朝至正年间来K城定居的经过及分支于永乐年间来钟村(莆心)定居后发生的重大事件等。这些记录不失为研究K城客家历史的重要资料。

与“寿山公祠”相隔不远的有明朝永乐年间监察御史廖睿(字文职,《嘉应州志》有传)于永乐八年(1410)兴建的“騘马”廖屋(围龙屋);与“騘马”相连的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右都佥御史、广东巡抚钟用魏兴建的“文魁”(围龙屋);与“文魁”相连的有清州同知钟用汉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建成的大楼下“州司马第”(碉堡楼)。据我们所知,“州司马第”是梅城周围唯一保存完好,具有闽、粤、赣边区客家特色的碉堡楼民居。该楼高三层,主楼三堂二横,周围长200 多米,厚30 厘米,只有前后各一扇大门出入。四个墙角有突出部位,有观察孔,有枪炮眼,屋外四周发生的一切事情,屋内皆可看得一清二楚。屋内左右横屋天街各有一口食水井,屋内有操练场地,可长时间据守。据上辈相传,他们曾多次御寇于门外,未造成损失。是江南清朝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古民居建筑之一。

钟村内未规划在此次拆迁红线之内的古民居建筑还有与“騘马”隔街相望的建于明朝中叶的水汶肚叶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田心”钟屋;乌楼下“州司马第”。与“寿山公祠”相望的有康熙七年(1668)兴建的“敦善公祠”,与之相连的有建于康熙年间的“创正公祠”和“松竹楼”州司马第。在今华建市场背后,有前御史廖睿兄弟于永乐年间兴建的“高圳上”廖屋。廖屋背后有建于明末清初的“社下”李屋,“高竹楼”梁屋。在华建市场对面还有明末清初兴建的钟村口墟尾下熊屋,有清朝嘉应州18 个墟市之一的钟村口墟。另外,钟村内还有一批清乾嘉年间兴建的古民居建筑。(www.xing528.com)

钟村内保存有如此众多的古民居建筑,跨度五六百年,与钟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有关,一与古城路程仅三公里,二有明永乐御史廖睿创筑的K城第一座人造水库“新庵塘”灌溉,生产条件优越。村内古建筑群中,大多数为围龙屋,另有碉堡楼、火斗楼、化胎屋等,年代久远,风格各异,保存完好,均具客家特色(附城各村落中鲜有如此众多古民居建筑的),是研究K城客家历史的重要实证。在建设“四个K 城”的今天,无疑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历史遗产。吁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一有代表性的客家民居群落,进行综合保护、开发和利用。

钟村寿山公祠钟氏宗亲理事会

二〇〇三年四月十三日

(注:护祠理事会存档的上访报告共有12 份,此为第一次的上访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