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羊城晚报》的杨记者前来采访报道后,寿山公祠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5月26日,护祠理事会连夜将“誓死保卫”的横幅取了下来,这个曾经象征着护祠抗争最为艰难和危险,同时代表着钟村钟屋人不屈的抗争精神的符号,现在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几天后又赶制了很多块红底黄字的大字牌,挂在寿山公祠大门两边墙壁上的为长方形牌子,分别写着“寿山公祠是研究客家民俗、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谁拆毁,谁是历史的罪人!”,而靠近公路的右侧横屋的墙壁上则并排悬挂一大二小三块正方形牌子,分别是“寿山公祠简介”和“钟正山先生简介及他写给市委L书记的信”。这些大字牌不仅可以完全遮挡住寿山公祠那破旧的有些剥落的外墙,而且让这300多年的古老建筑焕发出新气象,使得其外观变得更加显眼和突出,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见,容易吸引来往人群的注意力。在禾坪中间还放着一个近两米高的支架,上面写着“欢迎参观”四个大字。
6月11日下午,杨记者打电话给钱哥,告知当天的《羊城晚报》已经刊登了寿山公祠的报道。钱哥听后马上吩咐各位理事火速到附近的各个报摊去购买《羊城晚报》。大家立即闻“报”而动,分头出击,到下午3点钟左右共买回《羊城晚报》近200 份,他们的“疯狂”举动让卖报的人很是诧异。护祠理事会还不满足,再次派人前往K城其他报摊进行“抢购”,凡是见到6月11日的《羊城晚报》,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概买下来,最后买回来的报纸一摞又一摞,不计其数。这种四处出击、抢购报纸的火爆场面,不仅钟屋人是首次经历,也许在整个K城都是罕见的。对钟屋人来说,2004年6月11日无疑是属于《羊城晚报》,属于寿山公祠!
护祠理事会将报纸分发给各位理事和来到寿山公祠的宗亲和参观人士,并要求大家回去进行宣传,还将它张贴于祠堂外墙上,用红笔将寿山公祠的报道圈起来。拿到报纸的钟屋人心情激动地翻开报纸,急切地寻找寿山公祠的消息,老钟称之为“内部抢阅”。这篇报道以《护祠》为题,刊登在《羊城晚报》的A19“广东新闻”版面的正中间,约占整个版面的五分之二左右,约五六百字,另配有图片五张。然而这短短的五六百字,让钟村钟屋人盼望了一年多的时间,于是他们看了一遍又一遍,对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来说,恐怕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认真、如此仔细地去翻阅一份报纸。
《护祠》以较大的版面、醒目的标题、图文并茂地且较详细地报道了保护寿山公祠的过程。它标志着自2003年3月以来新闻媒体封杀寿山公祠的局面被打破,寿山公祠受困于官方和正式的渠道的坚冰被凿开,这是护祠斗争中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钱哥更是将《护祠》报道在6月11日这一天见报与美国9·11 事件相提并论,认为这是钟姓护祠斗争中扔给敌人的一枚重磅炸弹,对敌人来说这是威力巨大的“9·11”恐怖事件,对钟村钟屋人来说则是意义深远的“6·11”喜庆时刻。
在《护祠》报道的刺激和激励下,6月15日举行的理事会例会提前至6月12日举行,杨记者也列席参加了。会议由老钟主持,先是围绕《护祠》进行热烈讨论,认为这表明护祠的形势越来越好,报道以《护祠》为题十分贴切。接下来布置下一步的工作,共分三步走。第一是要求今后的护祠抗争要讲究策略,有时要打擦边球,大家不能单纯从宗祠的角度来进行护祠抗争,要坚持寿山公祠是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是K 城城区为数不多的文化古迹,要死死抓住这两条。第二是考虑在媒体曝光后,有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因此新一届护祠理事会成员首先要有热心,遵守理事会的规章制度。虽然护祠理事会不是国家公务机关,理事们也没有工资,但也要讲纪律。特别要求大家注意礼貌,包括坐姿都要注意,改变乱扔垃圾、烟头,抠脚丫子,随地吐痰,争吵打闹等不良习性,对来访者进行介绍讲解,要体现出望族大姓的风范。第三是提醒大家虽然目前形势有利,但不能掉以轻心,要继续扩大影响,争取更多媒体来报道。第四请参观者签名留念,作为资料,并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做好大事记。老钟最后要求大家和宗亲们尽可能多来寿山公祠,增进了解和消除误会,大家都是兄弟伯叔,有事当面讲不要背后乱讲。
会议还讨论了由道古起草的第二届护祠理事会的章程(草案)。杨记者建议章程应该提高到“文化大市”的高度,不要老是强调钟姓,强调宗族。还有人认为章程中不要提护祠理事会是一个组织,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会议还没有结束,就先后有五华县和蕉岭县的十多个人进来,经访问,他们是看了《羊城晚报》的报道后前来参观的,他们还在签名簿上留言,支持钟屋人的护祠抗争。
6月18日,护祠理事会将前几天制订好的《寿山公祠文物保护小组就祖祠保留与拆迁民意调查表》派发到钟屋人的每家每户,以了解内宗们对护祠的看法和意见。该护祠民意调查表共分三栏:户主姓名、家庭成员签名和联系电话,并附有三项说明:(1)此表由寿山公祠后裔个人签名;(2)老、少、盲可由亲属代签;(3)此表作为依据,并历史性保存。护祠理事会要求每个钟屋人都要亲笔签名,以表明对寿山公祠是保是拆的立场。结果在填写、提交调查表的1098位内宗中,1096 人表示支持护祠,其中勿囿公裔孙395 人,贲梅公裔孙341人,明惠公裔孙205 人,蒿如公裔孙123 人,光安公裔孙96人,庚尧公裔孙1人。2人在调查表上签字表示反对护祠,其中勿囿公裔孙1人,蒿如公裔孙1人。[70]我调查了解到,这两位反对护祠者,一位是出于对护祠前景的悲观,认为护祠是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位则是由于有几间闲置的老屋,认为不如趁拆迁之机得到一笔补偿。
【注释】
[1]正如一位无名氏创作的客家山歌长篇诗所唱颂:“教书先生钟南伯,博学多才善待人,教子有方人称颂,三子二女皆能人。梅江骄子钟大佬,乐善好施人钦赞,建里雅苑建花园,又建鸿辉世纪园。”此为一位无名氏所作长诗,题为《寿山公祠万年长》,下文将会有进一步的讨论,此不赘述。
[2]对“大佬”的访谈,2004年10月25日。
[3]对南伯的访谈,2004年8月17日。
[4]客家方言,是一种长长的竹制扫帚。
[5]对钟校长、老钟、钟俞生等人的访谈,2004年5月20日。“下昼”,即下午。
[6]勇哥说:第一,目前城区开发现状,寿山公祠已被划给嘉美房地产公司开发经营。第二,原定2003年5月底拆迁完,后又推迟到9月中旬拆迁完,但由于遇到种种困难而再次推迟。第三,要保护祠堂,要求完整性,从历史、文化、建筑等各方面价值入手,与现实结合。历史性:300多年历史,是明清建筑;完整性:除外围不够完整外,主体基本完好;文化性:属客家民俗建筑,具有研究、使用、观赏性和现实性,不是用作基础建筑,如保存下来,可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第四,保护申请,注意口号要统一,步调统一,自先行保护,各尽所能,祠堂要经常开放,人多灵气旺,然后逐渐自完善,打造成供世人参观旅游的景点。第五,不断组织人力,继续逐级上访反映,找各种关系向上反映,团结一心。引自《护祠理事会会议记录》,第20次会议,2004年1月1日。
[7]对钟校长的访谈,2004年7月2日。
[8]客家方言,即化胎。
[9]对钱哥的访谈,2004年10月15日。
[10]这1.5万元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支出:一是泥头车运输费,共计138车,每车80元;二是钩机租用费,每小时160元;三是消防水,每吨2.62元,以及花木、砌墙等杂费。见护祠理事会:《捐物捐项目记录》,2004年1月2日。
[11]寿山公祠文物保护小组:《寿山公祠值日日志》。
[12]对钟寅明的访谈,2004年8月25日。
[13]护祠理事会:《致名誉会长钟正山宗亲的第二封信》,2004年2月15日。
[14]这里的“内”与“外”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护祠理事会的解释是大致根据地理区域和人群分类来划分,他们所认为的“内部力量”主要是以钟村的钟氏宗亲为主,包括整个K城市范围内的寿山公祠后裔,“外部力量”则涵括K城市之外的海内外钟氏宗亲、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和文化、博物馆等相关部门。
[15]郑海麟:《澳洲客家人》,载程志远:《客家源流与分布》,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232~233页。
[16]对钱哥的访谈,2004年8月11日。“阿姆”,客家方言,即“母亲”的意思。
[17]对文姆的访谈,2004年10月16日。“妹”,客家方言,即“女儿”的意思。
[18]其文曰:“予虽忝登仕籍而兼通地理,多参名师,玩索数十年,才得真穴……住数年间添丁进契叠拔,予想光景不止此也,日后必有大昌大炽。后代子孙苟有造,悉照原穴原向裁上裁下,不得裁左裁右,不得结穴小巧。若围屋背后及副屋左右只照原式地基,不敢做阔,不敢做高,所谓小船不堪大载也。倘轻信堪舆,为害不小,切勿为其摇惑。俗以承桷栋桁为樑,敦知栋牵乃正樑也,予考甚真。架樑牵栋桁固一时并起,当以栋牵为主,必须先上栋梁后上栋桁,如此合法,决然兴发。子子孙孙,敬听予言,毋忽。尝考阳宅不同阴地,屋住久后,倘龙运或剥,子孙力能鼎新重建,龙运即复福力如此。若力不能鼎新重建,将两堂栋梁换过,并门楼樑亦换,决然依旧兴发,栋樑即栋牵也,须当认真。换樑与鼎新重建不同,两堂要大利共一吉日,换门楼囗栋又另一年才利,要另拣日换樑。山头是乾山巽向庚戌,庚辰分金,愿我子孙代代传之。”见[清]钟兆祥:《钟氏囫囿公族谱》,光绪七年(1881),手抄本。
[19]对老钟的访谈,2004年5月10日;对钱哥的访谈,2004年7月2日。
[20]对老钟的访谈,2004年5月10日。
[21]又称为“入年嫁”“入年界”“入年卦”或“入年价”,多数客家地区是以此日为一年春节的开始,但有些客家地区则不一样,如闽西地区是以十二月二十四日为春节之始,这一天是灶君升天日;又如蕉岭县的新铺镇则是从十二月十五日算起,这天打扫房屋。参见房学嘉、宋德剑、周建新、肖文评:《客家文化导论》,第191~202页。
[22]客家人用来祭祀的一种供品,用竹块织成圆形,约一市尺高,用红纸糊裱成圆筒,内装谷壳,直立于盆内,上端插一纸花,筒周围贴满饼干、花生等。
[23]《重修祖堂题名碑记》,嘉庆二十二年(1817)八世孙允舒谨记。
[24]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5页。
[25]据《光绪嘉应州志》卷二十二《封赠表》记载,“钟襄文,以孙允彝解元肇庆府教授敕赠文林郎。钟瑾,以子允彝解元肇庆教授敕赠文林郎”,故称“荣封三世”。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乡试中,寿山公祠有两位十六世裔孙同榜高中,钟允彝为解元,钟凌峄为第三十九名,在当地传为佳话。
[26]钟姓的耆老认为,寿山公祠大门挂的两个灯笼分别是“钟”和“颍川堂”,而不是“寿山公祠”。他们认为现在的人不懂得历史,也不尊重传统。
[27]弗里德曼认为中国家族祭祀活动通常都是属于妇女的工作,尤其是家中年长一辈的妇女所掌管。除了一些特别献身于宗教的男性对于他们家内的宗教祭祀活动特别关心之外,一般家内的男性成员都把这些责任让给妇女来处理。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8]贯业影视公司拍摄2004年寿山公祠除夕祭祖年拜会录像,2004年1月25日制作。
[29]对钟校长的访谈,2004年5月10日。“乃”,客家方言,即“儿子”的意思。
[30]三叔:《护祠日记二》。
[31]在粤东客家地区,正月初二通常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有的地方是正月初四转妹家。
[32]“送穷日”在客家地区有多个版本的传说故事,大意是讲一个富家子弟因赌沦为乞丐,妻离子散,有一年的除夕上门乞讨到他原来的妻子家,不小心跌地而死,其妻将其尸体藏在柴房里,正月初三一大早抬其埋葬,见有路人相问,急忙答以“送穷鬼”。后来客家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垃圾,放在三岔路口,焚香烧纸相送,口念送穷歌:穷鬼出,富贵入。究鬼照河下,宝贵转屋家,意味着“穷去福来”。(www.xing528.com)
[33]“出年架”表示大年已结束了,客家俗语有云:“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年过初五六有酒也么肉。”
[34]人日节这天要吃七样菜,最早始见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一书。在客家地区,正月初七这天清晨,客家妇女早起到菜园里采摘芹菜、青蒜、大葱、芥菜、韭菜、芜荽等青菜,将它们下锅一起烹炒,然后全家一起食用,取每种菜的谐音祈求幸福、美满。民国嘉应诗人黄乐三的《新年竹枝词》云:“人日俱餐七不同,芥芹蒜菠菖葱。者般俗套从何说,父老传言是古风。”参见周建新:《客家人日节习俗及其文化意义》,载《嘉应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5]这天是天神生日,家家户户以年糕果品等敬奉。
[36]《饶氏宗祠点灯碑》,念二郎元贞公世系饶氏宗亲会编《饶氏族谱》,2003年。
[37]据寿山公祠明惠公十九世裔孙钟雁翔手抄本[光绪六年(1880)庚辰年正月吉日抄]记载:“嘉庆壬申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立奋公卖出大水垅田租三斗,在墩子墩下岁收租斗谷一石五斗五升正,带本明与户粮三升二合价银弍拾五元。己卯年正月十一日又增银八元又四百四十文,此田明惠公灯会内接受。”此外该手抄本对明惠公灯会尝产的总簿人的董事人名及其时间也有简要介绍。
[38]护祠理事会:《关于我族先祖精神与辈字的倡议书》,2003年9月5日。
[39]在客家地区,虽说正月初五“出年架”,然而春节却一直持续到元宵节以后才结束。客家歌谣唱道:“初一就系初一头,初二还系新年头。初三就系穷鬼日,初四就系妹家日(回娘家)。初五又话出年卦,初六又喊嬲一日。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十看打狮。十一十二龙灯到,索性月半正月来归。”
[40]对钟归乔的访谈,2004年5月14日。
[41]《K城日报》2004年3月30日曾以《纪念教育家钟誉嘉诞辰百年》为题进行报道,这是寿山公祠首次在当地官方传播媒体上“露面”,也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公众见面。该报道称:“3月25日,是我市著名教育家钟誉嘉先生诞辰100 周年,原K城女师校友会特在誉嘉先生的出生地——寿山公祠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原K城女师学生及誉嘉先生生前好友亲属共100多人参加了纪念活动。誉嘉先生生前担任K城女师和K城师范的教务主任,他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责任心极强;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关怀备至,言传身教,深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暗中保护革命同志,支持革命组织工作。为了兴建学校,他代表家乡父老远赴南洋群岛募捐。1948年,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积劳成疾,誉嘉先生竟一病不起,英年早逝。”有关2004年在寿山公祠举办的其他庆典活动情况,详见后文。
[42]《护祠理事会值日日志》,2004年2月2日。
[43]《护祠理事会会议记录》,第二十四次会议,2004年3月7日。
[44]《护祠理事会会议记录》,第二十五至二十八次会议,2004年4月5、11、15、21日。
[45]对阿细的访谈,2004年8月15日。
[46]对曾千山的访谈,2004年7月29日。
[47]中镇中学是钱哥兄弟的母校,加上南伯又是老师,出于对文化教育公益事业的关心以及对母校的热爱,所以钱哥兄弟对中镇中学捐款特别多,而他们也从中得到社会地位和荣誉,例如一年一度以南伯夫妇命名的奖学奖教金的颁布,钱哥一家都受邀请参加,南伯每次还要对全校师生讲话。钱哥家挂满了诸如此类的旌匾和锦旗,并保留了许多剪彩、颁奖、讲话的录像和相片。钱哥的访谈,2004年7月29日。
[48]曾千山拍摄勿囿公祖牌登陆座庆典活动录像,2004年4月22日制作。
[49]对满叔公的访谈,2004年6月23日。
[50]对“赌博山”的访谈,2004年5月11日。
[51]《护祠理事会会议记录》,第二十九次会议,2004年5月13日。
[52]对钱哥的访谈,2004年8月28日。
[53]见护祠理事会会议记录本。
[54]客家方言,即“什么”的意思。
[55]客家方言,即“这样”“如此”的意思。
[56]2004年5月14日钟村钟屋人临时护祠集会录音。
[57]大家在会上讨论了此次上访的三个理由:第一,2003年3月以来钟屋人(包括海内外人士)给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发函多次,L、G等市领导及省专家曾有口头上的鉴定和赞赏,但一年过去了仍得不到市领导的明确答复。第二,2003年5月13日,G副书记来寿山公祠视察时口头上叮嘱拆迁办在没有市委行文前,不得对寿山公祠采取行动,但近来拆迁办却私自对寿山祠采取“蚕食”策略。第三,2003年9月23日市文化局曾与文物保护小组草签了文物保护合同,距今已近8 个月的时间仍杳无音信,没有结果。《护祠理事会会议记录》第三十次会议,2004年5月15日。
[58]“田心”公祠、沙园里大夫第、外翰第、“文魁”分别是寿山公祠的长房、二房、三房和四房的祖屋,六房光安公在钟村已没有祖屋,州司马第是五房祖屋。
[59]每月的20日为K城市政府规定的“市长接待日”,由市长或副市长轮流接待群众上访,了解民情民意。
[60]客家方言,即“害怕”“紧张”的意思。
[61]实际上到2001年中国已有10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广东省有广州、佛山、潮州、K城、雷州和肇庆6座。因此钱哥他们并没有完全正确地拥有这些知识,只不过当时他们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如果没有人当场指出钱哥的错误的话,那么钱哥即使回答的是“错误的答案”,似乎也比对冯科长不回答的沉默更加有效,更有权威。
[62]对杨记者的访谈,2004年6月11日。
[63]钟校长的辞职信,2004年4月21日。
[64]钱哥对钟校长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大学教授问他的学生:中国什么法最大?有学生说是宪法,有人说是刑法。这个教授说,都不对,是领导的说法最大。钱哥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说明上访报告不起作用,拆迁的决定权在于领导。当时钟校长与钱哥的矛盾并没有公开化,因此钱哥这样一说后,钟校长的这篇文章也就没有寄出去。
[65]《护祠理事会会议记录》,第三十二次会议,2004年6月6日。
[66]《护祠理事会会议记录》,第三十三次会议,2004年6月8日。
[67]对钟校长的访谈,2004年7月2日。
[68]如同客家地区其他的姓氏一样,钟姓宗族的房派发展也很不均衡,其中第三房庚尧公是人丁少的弱房,自十三世以后仅建有外翰第一座老屋,所传裔孙目前也唯有钟光军一家和他叔父两家,他叔父举家搬迁至韶关后,该房在本地就独此他这一家了。为考虑各房派的利益,护祠理事会决定补增钟光军为理事,参与护祠理事会的日常工作。
[69]对“赌博山”的访谈,2004年6月12日。
[70]护祠理事会:《寿山公祠文物保护小组就祖祠保留与拆迁民意调查表统计》,2004年6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