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农业村到城中村的转变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征地以前,钟村都是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典型农业村落,乡土气息浓厚。1927年乡人钟一鸣所作的《村居杂事》诗,笔下所描述的农村生活,就是当时钟村安逸、和谐的乡村社会的生动记述和真实写照。
村居杂事[68]
老爱村居静,结庐南亩间。瓜山双阙峙,梅水一弓环。
近市能来友,离尘不学仙。人生有真趣,且读且耕田。
楼高能缩地,纵眺极荒遐。雨急黄山瀑,烟笼仙嶂花。
隔林数帆影,深竹认人家。天润吾庐色,朝暾又晚霞。
四时常绿野,麦熟又争秧。夹道桑麻影,充闾黍斜阳。
桔槔迎晓月,牧笛送斜阳。最喜年丰稔,家家报赛忙。
农忙空室出,老拙为老縻。人庆年三稔,我夸春四时。
众香开世界,一粒现须弥。纵不为时赏,吾终乐不疲。
门外凿方池,池赐半亩余。分群游鲤鲋,划界种芙渠。
叶密能障目,泉寒碍育鱼。无由全二美,取舍两何如。
难得是良辰,尤难来故人。池鱼烹泼冽,园蔌荐时新。
茗瀹山泉冽,醨藏土瓮醇。仪文全脱略,欢笑率天真。
客来庞迓吠,客去鸟还亲。花影散棋局,钟声起月轮。(www.xing528.com)
一灯红豆子,孤枕白头人。十载漫漫夜,秋砧最怕闻。
把卷即思卧,抛书强半忘。缃缣古糟粕,名相道魔障。
雄辩争坚白,奇谋逞曲防。无创休砭炙,谁与凿洪荒。
百体尽劳劬,天君自恬如。放歌非托讽,习画偶通书。
拔草认灵药,疏萍饲小鱼。偶逢林壑美,迈步趁樵夫。
日日扶筇出,归途真夕晖。新秧看剪剪,嘉穗忽垂垂。
萤火风前乱,蛙声雨后稀。感时观物变,万化始几微。
2004年7月15日我偶然发现一张老照片,[69]拍摄的是今钟村第12 村民小组的位置,虽然有些模糊损毁,但照片上汉帝宫依稀可辨。此建筑为二堂结构,前有一斗门,侧有横屋,规模较为宏大,左边是郑屋塘钟屋、光裕楼、克昌楼和州司马第,四座大屋一字排成,气势恢宏,尤其是碉楼形状的州司马第和水客建造的中西合璧式的光裕楼最为显眼,加之前为宽阔平静的鱼塘水面,郁郁葱葱的树木,景致秀丽,州司马第门前那棵大榕树当年是那样的枝繁叶茂、浓荫如盖,从中可见当年钟村优美、静谧的乡村景观。当然新中国成立前的钟村并非是世外桃源般的太平盛世,它也有正如前文所述的无数的灾害和战乱的侵扰;但它总的来说依然是个相对平静的村落社会,是个耕读为业的典型客家乡村。
图2-6 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钟村风光
表2-5 钟村1951年农业收入产量情况调查表
资料来源:梅县档案馆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钟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以及小麦、番薯,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黄麻、黄豆、芝麻等,钟村墟原有两家榨油厂,可见当时油料作物种植规模较为可观。据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的钟村农业经济统计报表来看,1951年钟村全年农业总收入,折合稻谷为568137 斤,人均约368斤,每人每年消费肉量为9.7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