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居住于钟村的群众有钟、叶、廖、熊、梁、李等姓,加上抗日战争时期从潮州迁来的罗姓,1958年因建小密水库而移居而来的俞姓(后改为钟姓),一共8个姓氏,其中钟姓是第一大姓,人口约占钟村总数的70%。历史上钟村还有白、朱、彭、杨、陈、刘、陈、卜、郑和阙等众多姓氏,这可从钟村至今犹存的一些老地名找到证据,如郑屋塘、阙屋、彭园里[6]、白马巷、陈屋塘、朱屋岌岗等。这些姓氏有的是自然消失,有的则是因为宗族斗争而被迫迁走。
(一)寿山公、寿山公祠和钟姓宗族
钟村钟姓的始祖为雪峰公,字若水,号开梅,元末考授任程乡县儒学训导,定居于县城西南隅五马坊。与他同来的还有其弟雪岩公,其时他任程乡县常盈库吏,他们两人在县志、州志均有记载,可见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而且是非同小可的人物,否则不可能名载史册。据《康熙程乡县志》记载:“钟雪峰,汀州人,至正年间任县学训导,遂家于此焉。”[7]而据族谱记载,“雪峰公于元至正年间拔贡考授程乡县学训导,观得此地人民秀丽,因此与弟雪岩公司铎K城,在城西南五马坊起居造籍”[8]。雪岩公后裔大多移居镇平县徐溪、三圳、新铺以及平远县等地。悬挂于寿山公祠上堂的两块大牌匾,其中“秉铎”就是对雪峰公的旌奖,“厥后衿贡迭见,代不乏人”。
雪峰公生四子,除岱公留居外,其余三人迁居外地。岱公生二子,长子亮,为明永乐十九年(1421)贡生,次子豪公外迁。亮公生二子,长子知仁公迁杨古状,生四子,次子组公迁钟村。据族谱称,“五世祖考讳组,字士隐,公永乐三年(1405)乙酉岁生,由杨古状迁莆心约肇居,配邱氏”。可见钟姓是于明朝初年始迁入今钟村境内的。组公生四子,长子球公和四子琦公传至第十一世绝嗣,次子佩公外迁,仅余三子珀公一支。珀公因“随征有功,恩赐七品承事郎”,生两子端公、正公。其中正公无后嗣,于是端公以其孙文义过继给正公为嗣孙,自此钟村钟姓一分为二,始有上祠(敦善公)、下祠(寿山公)之分。传至十三世,上祠分为三大房,下祠分为六大房。
表2-3 钟村钟姓一至十三世世系简表
资料来源:[清]佚名:《寿山公祠钟氏族谱》,手抄本,时间不详。
寿山公,名文义,字君济,寿山是他的号,生于明嘉靖乙丑岁(1565),卒于万历庚戌岁(1610),享年八十二寿。寿山公之所以被钟村钟姓尊崇为开基“抱炉祖”,与他的生平事迹有关。据寿山公祠内的碑文记载:“(寿山)公懿迹未易殚述,试述既著者。前邑无汛兵,水窖来寇,当事擢公为总领,约法严明,军过之地,鸡犬不惊,寇悉荡平,迄今闾里父老犹传为盛事。乡有神宫前则捐赀鼎建之,族有冒军则斡旋计脱之,家有傲第则曲处感囗之。至勤劳缔造佑启后人者,讵弟求田问金已乎。皇皇遗训一以诗礼传家,允为可法可继焉者。然则公之统绪宏远,燕诒无穷,宜不在三昭三穆之列也。佥谋将公筑室基址特建不迁之祠,永祀不祧之祖,庶可少报功德于万一耳。”[9]可见寿山公既是乡里父老之领袖,又是宗族宏业之缔造者,尤其是他草创祠堂,创建祖业,深为子孙们爱戴,故寿山公死后之谥号曰勤创。寿山公的“丰功伟绩”和艰辛创业,不仅清晰印记于寿山公历代后裔的头脑中,成为宗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寿山公以及以他名字命名的寿山公祠就是这种记忆和认同的符号和表现),而且它还代代相传,并成为后来护祠事件发生的直接动因。
经过200年左右缓慢发展后,钟村钟姓入清以后便蔚然大兴,其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甲连登,簪缨继起。据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有清一代钟村钟氏共有举人七人,分别是钟用魏[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科]、钟铸文[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钟允彝[乾隆二十七(1762)壬午科]、钟凌峄[乾隆二十七(1762)年壬午科]、钟汝和[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钟冠群[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钟子琴[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科]。其中解元一人(钟允彝),武举一人(钟冠群),而“清代嘉应州中举人四百零五名,内解元十人”。[10]除此之外,钟村钟屋人出仕为官者亦不少,仅州同知就有四人,知县、县丞、教授、训导等有十余人,官府旌奖的节孝之妇则高达33 人之多。[11]这些科举成名、出仕为官者和贞节孝妇受到官府赐匾褒奖,广竖楣杆,父老相传寿山公祠原有五座圣旨亭和镶金龙板悬于中堂,[12]故昔日钟村钟屋堂内琳琅满目,金碧辉煌,屋外旗杆耸立,迎风飘扬,钟屋人赞其是“门前木立楣杆石,堂上纵横匾额连”,[13]蔚为地方一望姓大族。
二是子孙繁盛,财丁兴旺。钟姓自五世迁居钟村以来,其子孙逐渐繁衍,人丁益蕃,以致在寿山公祠创建后的短短几十年,“乾隆甲午,子姓蕃衍,祖龛牌位拥挤,乃易小牌而设大牌”[14]。寿山公裔孙除广布于K 城各地外,还播迁到本省的潮州、惠州等地,还有迁广西、江西者。清初后还出洋过番,分居于泰国、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加拿大、印尼、美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乡人口虽不足两千人,然迁居外地及举家外出者十倍于居家在内者。“寿山公祠的存在,无疑是联结海内外宗亲最好的桥梁和纽带,这是没有任何其他可以替代的。”[15]除广西、江西以外,其他各地的寿山公裔孙一直都对寿山公祠保持较强的认同,白土和黄塘等地裔孙更是在每年春节前来寿山公祠祭祖、舞狮。各地宗亲与寿山公祠的联系直到1950年后才中断,改革开放后始逐渐恢复,但发展缓慢,2003年的寿山公祠拆迁事件似一针强心剂,大大刺激和推动了海内外寿山公裔孙的联系和交往,钟村外面的宗亲更是成为护祠的一股重要力量。
三是广建祠堂屋宇。钟姓五世祖迁居钟村后曾在郑屋塘草创祖屋一座,为二堂二横一围龙结构,此后九世祖寿山公又买来同村廖姓的马房之地筑室。直到入清以后,特别是随着钟屋人在科举上的成功,钟屋人开始广建屋宇,六位十三世祖在清康熙年间各建一幢大屋,然后六大房合力共建寿山公祠。仅楼屋名称为“州司马第”的就有四座大屋,[16]此后钟氏子孙又分别建造多幢大屋,且均以寿山公祠为中心,在空间上形成向心、广布、蔚为大观的格局。(www.xing528.com)
为何钟姓在族众繁衍,辟地析居以后又合力共建一个共同的宗祠呢?这是钟姓宗族由合到分,又由分到合发展历程的体现。最初钟姓宗族因人少势单,故合围共居;此后族众繁衍,析地分居;为凝聚、集结日渐涣散的宗亲族谊,塑造新的认同感,于是便创造、建构出新的象征,寿山公祠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据寿山公祠内的碑文曰:“祠曰寿山,系高祖也。系高祖何也,纪功也,曷功乎,高祖业是基也。古者淳宗将礼以功作元祀,故文武百世不迁,循是而例之。士大夫之家祖有功建特祠以祀,礼亦宜之。”[17]“寿山祖,宗祖也。承嗣祖之业,佑启后人诚百世不迁者也。康熙丁丑创建祠宇,额之曰寿山,示不忘本。”[18]从上可知,由于入清后钟氏子孙繁盛,于是佥谋更新祖堂,特建不迁之祠,曰“寿山”以纪念祖先,崇祀典,序昭穆,训诗书,联宗谊。正如庄孔韶说:“(金翼黄村宗族的)这一发展程序表明宗族共同体或发展了的情况下用物质力理来巩固自己,认同与象征主义的仪式也得到了加强,同时也以完善制度与理念说教来堵塞族群中的离析力量。”[19]钟姓六房共建寿山公祠,其慎终追远、敬宗收族之目的和意图可谓一目了然。
据我调查得知,至20世纪90年代初钟姓尚存22 幢老屋,而在历史上,K城素有“祠宇繁多赛祭供,一城九李十三钟”之说。所谓“九李十三钟”,据客籍乡贤梁伯聪记载道:“光绪元年(1875)……查核城内有祠宇八十五处……计钟姓有祠十三所、李姓有祠九所,亦云多矣,但合环城而言非尽在城内也。”经我访问钟姓耆老,仅知六所钟家祠,分别是东门城隍庙前钟家祠(白渡嵩山)、西门钟家祠(兴宁)、南门钟家祠、凌风东路钟家祠、西门城脚下钟家祠、西门钟家祠(梅县),其中南门祠为旧时嘉应五属钟姓的总祠,也是钟村钟姓祭拜之地,新中国成立前还有钟村钟屋人在那管理。至今K 城江北老城区还尚存有两个钟家祠,但早已改为民居和仓库。
自清末至今,钟姓在士、农、工、商、学诸方面皆取得较大成就,人才辈出,如民国教育名士钟誉嘉、抗日烈士钟扬、新中国首任勘测院院长钟伯铭、旅居台湾的上将钟林宗、著名画家钟正山等人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改革开放后,钟屋人锐意进取,在房地产、建筑业、第三产业等大显身手,家家户户均建单家独院,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普遍进入小康水平。目前钟村钟姓有1600余人,分布于钟村的10个村民小组,无论是人口还是声望都是毫无疑问的钟村第一大姓。
(二)其他宗族姓氏
廖姓。该姓是目前钟村各姓氏中最早迁入定居的姓氏。据《水南坝廖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廖姓先祖仲远公任三院太尉镇守K 城始定居于此,其次孙四六郎公长子得贵公择居水南莆心里,蕃衍生息,是为K 城廖姓的开基祖,但奉四六郎公为一世。传至四世宗源公,生八子,长文聪、次文昌、三文英、四文惠、五文俊、六文懋、七文端、八回宗,其中长房居于钟村“騘马”、新塘村庵子岌等地,二房传至九世时回迁福建省长汀县,三房后裔迁居大埔县,四房传至十世而止,五房居于钟村高圳上等地,六房、七房和八房则散布于K城市区。
水南廖氏以长房文聪公最为显赫。据史料记载,文聪公,字睿,明永乐元年(1403)岁进士,官历燕蜀监察御史、四川巡按等职,回乡创筑新庵塘,为三院太尉仲远公修墓立华表,至今为乡人所传颂。[20]传说,廖睿身材魁梧,永乐元年获岁进士,明皇特赐一匹高大青白的骏马,封为“騘马御史”。故廖姓祖屋建好后,永乐八年(1410)廖睿亲题“騘马”横匾悬挂于外大门上,祖屋也因此而得名,至今几近600年历史了,可惜这座二堂四横一围的围龙屋古老建筑已经在推土机下灰飞烟灭。廖姓的辉煌始自明初,发展到十四世达到巅峰,入清后逐渐衰落。现已传至第二十六世,其中定居于钟村仅有50余人。此外1960年10月因修建水库,K城市郊的长沙镇有五户19 人廖姓迁居钟村寿山公祠侧。
叶姓。此姓聚居于钟村水汶肚,于清朝初年迁入,分敏毅公和兰轩公两个支系,有400余人。敏毅公支系是十三世开基,至今已传至二十九世,健在的族人最高辈分为二十二世。兰轩公支系是二十世开基,现今其裔孙的最高辈分为二十三世,最低二十八世。叶姓除敏毅公祠和兰轩公祠外,还有坦毅公祠、朋轩公祠、慎三堂、云诚公祠等祖屋,叶姓是仅次于钟姓的钟村第二大宗族。
李姓。据《钟村李氏开基族谱世系》记载,李氏十三世祖瑞轩公从梅县西郊校子岌迁钟村莆心社下开基,距今已有400多年。祖屋三堂四横,后有化胎和围墙。自开基以来已传下16 代,100 余户人家400 余人,其中居住在钟村的有100多人,95%的人家建新居,部分裔孙旅居毛里求斯等地,安居乐业。1988年10月4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李氏族人重聚祖屋厅堂,举行隆重的“安龙转火”[21],怀念祖先德泽。
熊姓。该姓开基祖为熊贵东公,明朝洪武初宦游程乡,见民风淳朴,遂举家从江西宜黄县迁来立籍,初居龙圳口、莆心、杨古状、乌廖沙等地。二世祖仲铭公,字翰仰,号朴庵,十多岁随父来居。三世祖秉礼公,号义安居士,娶妻廖氏,生壮、常、刚三子,继娶叶氏,生泰、杰、英三子,其中泰公、杰公居住莆心,后裔部分迁新塘尾、坪上、西阳清涧。熊姓初居钟村时仅有几间旧房,现已不存,但500多年前其先祖所掘小井一座,尚保留完好。现钟村墟熊姓开基祖为九世祖德敬公,他从坪上迁来定居,并于康熙年间创建祠堂,现今最高辈分为十八世,最低辈为二十三世,共有110人左右,分三房,其中第三房不少裔孙在印尼经营。
梁姓。该姓自福建迁来,钟村梁屋的堂联称“渊源溯闽峤想当日间关度岭其毋忘祖宗缔造之恩,世族衍梅江愿后人堂构承先庶可垂忠厚绵延之泽”,此可为印证。而现居钟村的梁姓则是从水南的上坪迁来,八世开基,现最小辈分为二十四世,分四房,现仅存三房,人口约三四十人。[22]梁姓有两个祖屋,一个因建粮食加工厂而被拆除,现仅余延年公祖屋,又称大夫第。钟村梁姓历史上出了两个有名的人物,一是明末崇祯年举人梁思诚,曾任涂浦县知事。二是十九世梁友祥,他在暹罗(泰国)做生意发财,将大夫第倒堂翻做,并出资倡建河堤,一乡赖以安居。旧时梁姓虽然人丁不旺但财力较雄厚,不少族人在南洋,但在土改等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批斗、打击,海外华侨亦与家乡断绝了关系。族谱亦荡然无存,其宗族历史仅有少数几位年高辈长的老者才知其一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