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块化新模型探索:专业教学与实践研究成果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块化新模型探索:专业教学与实践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型的核心内容的五个方面基于以上五项核心内容和模块化理论,设置模块化的教学模型,以下逐一解释这五项核心内容。该阶段以建筑基础、建筑专业设计及其理论为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共学课程均在该阶段完成。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块化新模型探索:专业教学与实践研究成果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型结构

运用模块化理论将整个模型逐级模块化,逐级深化、细化,根据国内、国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横向和竖向分析研究以及通过对比国内主要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得出研究结论:重视整体环境观的教育,树立整体的建筑观、景观设计观和室内设计观,运用生态审美意识去培养“开拓型、会通型、应用型”的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是适合于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接轨学院共同教育实行分段式本科教学机制具有科学依据,强化学生的基础能力,有助于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控制能力。强调跨学科、多技能与全视界的素质教育,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开阔,具有较高艺术修养,较强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科教学对教学模型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基于以上内容的种种分析,基于笔者20多年的环境艺术专业从大学博士研究生求学经验、设计实践经验、工程实践经验以及在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经验,以及从博士论文开题以来对国内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长达三年的采访和收集资料过程中获取的资料、直接和间接经验,以及基于长期以来笔者在这个领域工程具体实践和教学中耳濡目染遇到的问题,尝试着去发现这个领域的问题的原因,以及试图以系统工程学、模块化理论、整体论、还原论为方法论——建立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新模型,作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基本思路是:先将整个教学系统按照模块化理论分离出七个大模块,再按照这七个大模块去设计更多的相关子模块来构成整个教学系统,这些子模块根据需要可增加或减少,以及更新内容,升级换代,再按照子模块中更小的模块的逻辑性归纳成新的层次,形成每学年的课程表。

关于教学模块的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外壳”,也就是在这里所说的建立一个模块系统或模型。通过将模块不断地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外壳”,导致模块本身的内涵以及模块内部子模块之间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最后导致教学模型的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教学控制体系内容也要做相应调整。所以我们说,伴随着教学模块的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新的“外壳”,专业教学模型呈现为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型体系。本书所说的专业教学模型与教学控制体系都是动态的、开放的模型和控制体系。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

教学模块和电脑模块这类模块性质不同。在这里,一个教学模块里面的子模块是按相近的性质来划分从属,便于从宏观把握,但是一个教学子模块不一定全部都固定在一个时空段使用,它多半是根据课程模块的性质、特征、功能,将子模块中的更小模块,按照教学的逻辑性分散在不同时空段来使用的。

教学模块及教学模型构成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知识系统,这个系统是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根据目前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以及国内其他校的经验,一般4~5年,要根据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知识与技术手段的更新,对教学模块和模型进行调整修订。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型的五项核心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型结构图,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型的核心内容是基于以下五个方面,如表3-1所示。

表3-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型的核心内容的五个方面

基于以上五项核心内容和模块化理论,设置模块化的教学模型,以下逐一解释这五项核心内容。

1.五年制教学模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5年制的教学模型为宜。环境设计专业范围较广,实践性强,涉及学科门类较多,如:设计基础、建筑基础、建筑设计、专业基础、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设计历史及理论、电脑软件学习及使用、毕业设计及论文等。尤其是专业实践一项耗费时间较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现在几乎所有学校的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不够,以至于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连接不上,以至于造成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深度不足,影响了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造成了参加工作后工作单位要花很多时间培训新人。因此,要想把这些课程扎扎实实地学好,培养出市场合用的合格人才,笔者认为,以5年制较为适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室内装饰系时,采用的也是5年制教学模型。现在国内的建筑设计专业也多为5年制教学模型。

2.四段式教学模型

设置四段式教学模型,是参考了国内外的专业教学模型以及目前国内的专业教学及实践的实际情况而定的。

(1)有针对性地设计基础教学模块(1学年)

现在许多学校的设计基础部教学,是将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放在一起统一教学,不分专业,强调共性,忽略个性。但是在有些院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的教学在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后,逐渐变成了现在的状态,即:在共性当中保持个性教学,强调设计基础教学的专业适应性、方向性,并非每个专业的基础教学都一样,而是有相同部分有不同部分,而不同部分的课程及内容正是针对各自不同的专业特点而设的。

通过设计基础训练,学生可获得一个相对全面的有关设计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的设计理解能力(见表3-2)。

表3-2 第一学年设计基础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参考

(2)建筑设计课程模块(2学年,含建筑设计实践)

建筑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据笔者访谈专业人士统计,无论是装饰设计公司的业务领导还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在谈到建筑和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关系时,无不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建筑知识方面的匮乏导致在工作中的被动。建筑学院背景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科背景,更是将学制定为“2+3”,即2年建筑设计课程,3年景观设计课程(含半年设计实习和半年的毕业设计)。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内设的室内设计专业也是工科背景,与东南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思路基本一致,只是专业不同而已。(www.xing528.com)

该阶段以建筑基础、建筑专业设计及其理论为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共学课程均在该阶段完成。因为建筑基础、建筑专业设计及其理论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母体,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都和建筑设计基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此阶段的学习,为下一阶段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做准备。此阶段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基本阶段,也是作为室内设计以及景观设计教学环节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

表3-3 第二、三学年建筑设计课程模块设置参考

(续表)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环艺系开设的工科内容和开在建筑系的工科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即使科目名称一样。在这里的工科内容重点更多是强调该科内容和室内设计的关系,那是一个室内设计师所必备的知识技能。

(3)模糊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块

这一阶段主要学习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的设计技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理论锻炼设计思维能力,通过专业造型基础、设计原理与方法、工作室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历史及现状,了解专业最新成就的发展趋势。

这一年实际上是将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课程模块交叉安排,以便将前两年的建筑设计知识结合在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课程上。同时也是希望学生对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思考,用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环境艺术设计范畴内相关的各种因素,及其如何协调这些因素,而不是孤立地考虑单一的设计对象。据笔者调研,中国美院环艺系毕业生数人,这种综合性的课程设置,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提供了较宽的设计视野和宏观把握设计能力。

表3-4 第四学年环艺设计课程模块设置参考

(4)景观设计或室内设计教学模块,并以所选方向作为毕业设计

最后一年的分专业教学,是让学生在前面的一年设计基础、两年建筑设计基础和一年“景观、室内模糊教学”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爱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同时也在毕业之际做出一个有深度的设计项目。笔者认为:一个学科不可能承受太多的期望和寄托,更不要搞“万金油”。环境艺术设计只能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开出两个专业方向——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而建筑设计由专门的建筑系来完成正规的专业教学。无论是美院建筑系还是工科建筑系,一般还要5年,环艺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既不要去重复别人的路子,更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任务。

学生在此之前取得合格的学分,毕业设计主题定位和论文的开题报告通过审批过关,才能顺利进入毕业学位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前面课程的基础上在最后一年有所侧重地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以景观设计或室内设计为方向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毕业设计课程包括综合性较强的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表3-5 第五学年环艺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参考

四段式5年制教学模式,一年级培养学生从“自然人”到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专业人”;二、三年级开始打好专业基础——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则重点培养学生从专业人到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者,以开拓型、会通型、应用型的创新人才为育人建设重点;从五年级到毕业则选择一门作为突破,再提高,并对本科阶段的学习做一总结。

3.增加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类课程的缺失或不足或流于形式几乎是该专业国内外教学的通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于1895年,是美国最古老、最优秀的建筑系之一,但是近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陷入了“只谈社会政治问题,却忽略设计的基本问题”的教育怪圈。2005年春天,中国建筑师张永和受邀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成为首位执掌美国建筑研究重镇的华人学者。吸引MIT的是张永和的建筑师出身和多年在美国执教的经验。与那些只谈理论的建筑学家不同,张永和拥有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有深厚的实践经验,并曾在美国多间大学执教,对美国的建筑系教育现状都非常了解。张永和到任后,立即进行教学改革,他修改教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的内容。任期过半时,MIT建筑系在他的带领下,地位迅速提升。在张永和到来之前,MIT在美国大学建筑类专业排名中排在第8名,而张永和任期后的排名则跃升到了第2名。无独有偶,早期的广州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系在国内同行中没有什么特色和名气。改革开放后,由于广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设计市场空前繁荣,设计实践机会多,于是工艺美术系日渐壮大改为设计学院,下属各专业设计系,其中以环境设计系(现改为“建筑与环境设计系”)最为出名。专业创建之初,以该专业教师为基础成立的“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公司”,成为国内高校教学单位中最早探索现代设计实践教学与经营的知识群体。从此,该系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队伍及其教学成果,一直在社会上取得良好反响,十几年来成为中国建筑与环境艺术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4.增加有关工学课程

这一块内容具体落实在四段式教学的第二段里面,“两年制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课程,增加有关工学课程的出发点是基于工程设计及施工实践的需要。工学课程的缺失是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软肋,基于文科类艺术院校的学生的理工基础,可以将有关工学课程的内容在难度上区别于工科类建筑学院,但是一定要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专业,这在业内和实践中已成共识,在这里所说的技术,正是工学内容。于是,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内容,即下面“文理兼收模式”的内容。

5.文理兼收模式

笔者曾采访江南大学研究生院原院长张福昌教授,张福昌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曾留学日本千叶大学,据张先生介绍千叶大学的许多设计专业就是文理兼收。张先生留学回来后于1985年率先在江南大学室内设计专业实行文理兼收制度,后来进而蔓延到产品设计专业。该教学改革项目后来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据跟踪该校毕业学生调查(采访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原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工科生源学生毕业后也有不少转行改行,但是中间层次较少,大部分普遍有发展后劲,上升空间较大,比较成功,整体成一头大一头小的不规则哑铃型分布。由于现行的学科设置,进校前期主要是基础课,艺术类学生成绩较好,但过了这个时期就优势不在。艺术类生源毕业后比较差的较少,中间状态较多,由于普遍后劲不足,故比较成功的也较少,整体呈菱形分布。文理生源两者相加,就成为一头大一头小的梯形,这是比较理想的形态。故文理科兼收的优势就在于使该专业学生进入社会后,在该专业的高端和中段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保持优势。现在的专业设置状态是:几乎所有美术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均为文科类生源,国内的一些工学院及林学院的一些相关专业是理工科生源。这样的状态使学生在个人优势上不断扩展,但是在专业“短板”方面却没有得到长足的长进和补充。文理兼收的模式不仅可以使文、工科学生在专业技能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甚至在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态度等诸方面都有互补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